生成性评价探析

2014-04-29 01:34郑春夫
江苏教育研究 2014年7期
关键词:内涵价值特征

郑春夫

摘要:生成性评价基于构建动态生成的课堂的需要,旨在促进个体生命的生长,是对教育本质的观照。生成性评价具有评价对象的主体性、评价双方的对话性、评价过程的伴生性等特征。生成性评价应遵循施评的灵活性、指引性、面向全体等原则,做到在评价内容上注重全面关注,在评价语言上注重顺学而为,在评价形式上注重多元参与。

关键词:生成性评价;内涵;特征;价值;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3-0042-04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最早将生成哲学与教育教学联系起来,他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指出,“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重要的是生长的过程,改善和进步的过程,而不是静止的成果和结局”[1]。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个体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认识是以自己已有的经验为基础积极地进行建构并赋予其意义的,个体有不断发现新的价值、意义的能动性。叶澜教授也提出:“学生的发展作为一种开放的生成性的动态过程,不是外铄的,也不是内发的”[2],有赖于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和互动,“以动态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3]。这就告诉我们,课堂上应该以学生的动态发展为目标,强调教学过程中的生成因素,把动态生成作为考量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构建动态生成的课堂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构建动态生成的课堂,需要我们认识、审视与动态生成的教学相配套的评价机制。

一、生成性评价的内涵与特征

1.生成性评价的内涵

20世纪90年代的学习性评价与之前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与发展。澳大利亚评价专家Paul Black认为:“学习性评价承认评价应当发生于正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从评价活动中获得的信息可用于促进教学过程。”学习性评价强调了评价与有效教学是密不可分的同一过程,注重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性,与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比,学习性评价有兼顾过程取向和目标取向的趋势。

与学习性评价相比,生成性评价不仅仅是在教学活动中生成的(空间上),而且其过程也是不断动态生成的(时间上),评价的内容也有了一定的拓展,还包括师生交往的动态过程中所生成的无法预设到的又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内容上)。

生成性评价不是一种具体的评价方法,而是基于教学过程动态生成的特点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的一种新的评价理念,它在本质上是一个协商对话、互动发展的伴随着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

生成性评价具体可以理解为在课堂平等的沟通与交流中,教师充分尊重人的主体性,观照个体成长与生命价值的体现,针对个体学习情况,及时判断并进行“顺学而导”的动态评价,从而使个体在评价中重新认识,发现问题,完善自我。生成性评价的主旨在于通过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能动性、创造性,让学生获得个性发展。

2.生成性评价的特征

生成性评价是对传统评价理念的继承和超越,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评价对象的主体性。生成性评价体现了教育的本体价值:着眼于培养和发挥人的主体性。课堂教学是在动态中生成、发展的,生成性评价以个体的生成、发展为目标追求,从长远的、整体发展的角度来激励其主动性。通过引导、启发,推动其自主、自觉地反思、构建,个体在生成性评价的过程中,体验到生长的乐趣。

(2)评价双方的对话性。生成性评价主要是依靠师生对话实现的,对话折射出的是师生的平等与沟通,而不是教师的霸权与控制。实施生成性评价,师生双方相互理解、沟通,是一种精神上的相遇,而不是教师的“唯我独尊”。在平等对话的前提下,教师是评价的促进者、实施者和生成者。

(3)评价过程的伴生性。教学过程不是单一的线性过程,在师生交往、沟通的过程中会有许多相伴相生的现象。教师在关注学生认知的同时,也应该关注与认知伴生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评价过程的伴生性体现在师生交往、沟通的过程中,双方的认知、情感也是同时进行的,还体现在评价主体之间彼此接受、共同进步、共同建构评价过程的协作。

二、生成性评价的价值

1.生成理念在教学评价中的价值

在生成理念映射下,教学评价立足于评价主体的发展,着眼于评价主体生命意义的生成,在充分肯定评价主体和能力能够主动发展的基础上,诠释着现代教育价值赋予评价应有的内涵。它不仅仅是对学生现有水平的描述,更观照学生的发展潜能;不仅着眼于学生所接受的文化知识,还在于对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方面发展的关注。生成理念在教学中彰显出来的价值还表现在教师发展的价值上,不仅能使教师借助评价提高教学能力,还能够促进教师教学观的转变,为教师实现自身价值提供空间与可能。

2.生成性评价作用于教学活动的价值

在教学活动中,评价主体处于以关系形态呈现的价值判断行为的过程中,这个过程能起到使评价主体变得充实。生成性评价就像催化剂,它能使评价主体双方实现协调发展,使双方利益共生。评价主体利益的共生,意味着评价主体间均能得到收获的满足,而且,评价主体间的共生是全面的、综合的。因此,生成性评价不仅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价值判断,还能够“增加智慧,丰满生命的体验和提炼生活的意义”[4],能够使双方从中受益。

三、生成性评价的原则

1.施评的灵活性原则

首先,生成是实施生成性评价的目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较强的课堂动态生成的意识,依据学生回答,适时评价,指向生成。但是,并不是学生所有的回答,都需要指向生成,这不可能实现也不应该实现。实施生成性评价,需要教师课前充分研读教材、了解学生,把握重点问题、重点环节,敏锐地抓住文本或学生的“生长点”。其次,施评的语言要灵活,不能一成不变,千人一面。

2.施评的指引性原则

生成性评价指向生成,能够生成、获得生成是施评的重点。因此,施评要有指引性。教师需要考虑个体差异,关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经验水平,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针对性地给予适合“这一个学生”的富有情感和情趣的,具有针对性、可行性的生成性评价,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获得生长的快乐。生成性评价需要关注学生全面的发展,指向的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还包括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层面。

3.施评的面向全体原则

教育是“为了一切学生”,同样,生成性评价要有面向全体的意识。面向全体,既体现在生成性评价在“点”的选择上面向全体,生成性评价的点要有“大众”意识,要让所有的学生都有生长的力量;面向全体,还体现在生成对象的区别对待,对于不同学生,有的问题可以是触发生成的“点”,有些则不是,教师要准确把握,依据学情,顺学而为,并给予学生“生成的方向”,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获得自信,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价值提升,实现真正发展人的目的。

四、生成性评价的策略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五彩斑斓,蕴涵着无穷的生命力。实施生成性评价,教师首先应该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着力建构开放的、和谐的、愉快的、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

课堂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动态的课堂充满了不可预见性,因此生成性评价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作为教学评价的实施者,在具体的操作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评价内容:全面关注

首先,“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5]。在动态的课堂上,评价的内容要以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学生的发展体现在“全方面”,不仅仅是认知发展,还包括内在的情感、意志、态度,生成性评价的指向,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给予全面关注,着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其次,通常理解的生成性评价,是基于学生“回答正确”层面上的,即当学生的回答正确,但不全面或是不够深入时,教师通过生成性的评价,先给予肯定,然后启发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向纵深处思考,激活思维,生成精彩。这样的理解是不全面的,实际上,生成性评价也应该以“回答错误”为出发点,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错误”正是生成课程资源和延续教学交往过程的最好切入点。学习过程中,学生出错时,其心门是完全敞开的,这时,教师需适时抓住教学时机,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发现错误的原因,引导其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直至解决问题。同时,在关注学生问题回答的对或错中,还需关注、发现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独到之处抑或是思维的缺陷,鼓励学生在认知、情感、能力、人格、创造力等方面深层次生成。

还有,课堂生成性评价不仅要关注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教学方式等按照计划进行的常态的教学因素,还要面对教学过程中动态的、变化的因素。课堂教学是情感、经验的交流、合作、碰撞的过程,富有个性与情感的学生发展呈现动态与变化,而这对课堂教学的影响是很大的。当学生的回答超出教师的预设,甚至比教师想得更深刻、更丰富时,就需要教师及时把握和利用这些动态生成因素,给予恰如其分的引导。因为阅读经验、心理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有时关注点不同,课堂提出的问题也是无奇不有,也需要教师做出准确的判断和筛选。比如对于与文本无关的问题,教师不能与学生“纠缠”,一味地迁就学生,造成“偏题”现象。这时的生成性评价可以导向课外,导向课外的生成性评价能保证课堂时间的有效利用,又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并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2.评价语言:顺学而为

首先,评价时教师要善于运用赏识性用语、激励性用语、启发性用语及反思性用语,不仅要做到有针对性,还要以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为前提。

其次,生成性评价的语言结构应该有这样一个范式,即:“生成性评价语言=肯定性语言+导学性语言”,这种结构体现了促进学生发展的意图。“肯定性的语言”是对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给予肯定,目的是鼓励以增强其信心,“导学性语言”指向生成,推动生成。

学生内心深处都有被教师肯定和赏识的需要,“肯定性语言”能使学生获得自信,是实施“导学”的基础。肯定性语言要能准确反映学生发言中的正确认识、学习方法、情感体验,教师要以赏识的眼光,善于发现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并具体、明确地指出学生“好在哪里”,忌空话、忌大话。肯定性的语言还应该富有情趣,而不是枯燥无味。“你以独特的视角说出了自己的理解”、“你善于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这是一个好方法”等具体明确的肯定,不仅使学生信心倍增,还给其他学生以学习方法的提示。

“导学性语言”是生成性评价的关键,它具有引导生成的作用。因为个体差异性,课堂上,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表现参差不一,在课堂对话、互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欠缺也各不相同。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评价的实施者,需要依据教学目标、文本特点等顺学而为,努力使不同层面的学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但需要说明的是,“生成性评价语言=肯定性语言+导学性语言”,只是生成性评价语言的一般结构,正如动态的课堂一样,这种评价语言的结构特点不是一成不变的。课堂上,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依据学情,针对不同的问题、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对象,适时调整与变化,防止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评价语言。

3.评价形式:多元参与

课堂生成性评价是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生发的,施评时要体现“人性化”“艺术化”,做到“即时评价”与“延时评价”相结合。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即时评价是实施生成性评价的最直接的方式。即时性评价时,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知识、情感、态度,善于抓住学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巧妙地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唤醒其内生的力量。

实施生成性评价,即时性评价固然很重要,但因为学生兴趣、爱好、思维方式、表达能力等各不相同,发展存在着差异性,对于课堂上相对的“弱势群体”,教师还需要适时运用“延时评价”。“延时评价”是相对于“即时评价”的一种特殊的评价方式,它是指在学生说出一种想法后,教师不急于对他的回答进行“即时评价”,而是让其处于一种自然发展的状态,这种状态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和空间思考,使其在揣摩、体验中获取更多的创造性灵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教学目标。从生成的角度看,“延时评价”与“即时评价”所取得的效果是一样的。

指向生成的正式评价在学生知识的习得、能力的发展方面发挥着最直接的导向作用。但是,动态生成的课堂需要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才能顺利达成教学目标,实施生成性评价还需要教师以隐性的“非正式”的评价来调节课堂。“非正式评价是一种过程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不断观察以及和学生的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有关情况并加以反馈,形成一个动态的教学—评价循环体。”[6]“非正式”并非“不正式”,它是一种内部评价,是一种周期较短的评价,它渗透在课堂教学和师生交往的各种活动之中。整个非正式评价“是一个动态的流程,伴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不断地修正、补充评价的结论”[7]。教师在进行非正式评价时不可预设,也没有明确的目的,依据学生的表现,即时判断,并通过表情、言语、动作等适时反馈,给予学生全面的、活生生的信息,使学生及时调整学习行为。非正式评价的方法比较开放,没有固定的程序,它作为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评价学生的一种方式,更关注教师和学生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潜能的发展,它潜移默化地对教师、学生以及课堂教学产生重要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非正式评价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能够保证生成性评价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褚洪育.杜威教育思想引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162-163.

[2]叶澜.重建课堂教学的价值观——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一”[J].教育研究,2002(5).

[3]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二”[J].教育研究,2002(10).

[4]张东娇.教育沟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33.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7]高凌飚.普通高中新课程模块学业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2.47.

责任编辑:杨孝如

猜你喜欢
内涵价值特征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如何表达“特征”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挖掘习题的内涵
抓住特征巧观察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线性代数的应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