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光
一溜底商
老板先后雇过两个收银员,前一个干了七八年,是个清秀的朝鲜族姑娘,中文说得很不利索,但态度挺好,挺招人喜欢,结完账,总是双手把小票和零钱奉上,恭敬地说声谢谢,隐约还有个鞠躬的动作。一个干了两三年,态度就大大咧咧多了,对顾客似乎不太在意了。现在换了老板,客户体验更差了,老板动作很豪放,咣当咣当收钱找零,咣当咣当东西塞进袋里往桌上一搁。
我又问老板,怎么难招人?“要的工资高,工作时间又不能太长,还要有休息的日子。”老板说。“工资要多少?”“至少4500以上。”也是,以前的姑娘确实太辛苦,早上约8:30开门,晚上要到差不多10:30;一年到头都如此,基本没见她们休息过。老板恨恨地说:“挣点钱都给她们了,干脆我自己干得了。”
一方面年轻人抱怨工作难找,一方面企业抱怨招不到人,近些年,媒体不停这样报道。我以前还怀疑真的招不到人吗,没想到在家门口的小店里发生了。年轻人不愿给资本打工,他们去哪儿了呢?我琢磨着,突然想到:也许从小区里能见到端倪,他们自己当老板了!
一进小区西门,就是一栋楼的5间底商,每间底商约十几平方米。瓜子在5间底商和西门之间仅三四米的距离,还有两个露天摊,一对夫妻的水果摊绵延2米多,还有一个炒瓜子的炉子;一个“前店后厂”的烧饼摊,前面是销售的玻璃柜,后面是搭建的低矮棚子,里面放着炉子和案板。棚子的一面墙是“借”的最西边这间底商的,这个底商是一个小超市。再旁边就是这个卖韩国商品的小超市。我们这个区域是北京韩国人聚居地,30万人中据说有10万韩国人(我觉得其中许多是中国的朝鲜族)。许多的商店都有韩语招牌,也诞生了很多专卖韩国商品的商店。韩国小超市旁边是小菜场,几家分别占据一角:卖菜的夫妻俩,卖馒头面条炒饼肉夹馍茶叶蛋等主食的一家,卖生肉熟食鸡蛋米面凉菜副食品的一家。小菜场旁是个韩国小餐馆。最东边又是一个小超市。
这5间底商中,除了韩国餐馆,另外4家都是从小区建好的十几年前就驻扎了,估计挣了不少钱,十几年里,他们都是从早上8:30~9:00就开门,一直到晚上10:00~10:30,每天顾客川流不息。韩国餐馆原来是一家烟酒店,相对冷清得多,但也坚守了十多年,去年才由一个韩国(或朝鲜族)小伙接盘。才一年,前天我偶然看到小伙子开了辆韩国进口SUV停在门口,难道餐馆的利润这么大?
其实除了韩国商品店,我不喜欢到这些小店买东西,环境不好,昏暗、杂乱、拥挤、脏兮兮,收银员也有点爱买不买的样子。不过这些店的位置太好了,大家下班一走进小区,马上就看到他们,也就顺手买了日用品回家。相比之下,韩国商品超市干净整洁明亮,收银小妹可爱。而且我还注意到一个细节,它和这个区域的众多韩国超市一样,炎热夏天,他们的门是打开的!就是吸引顾客进去,你走在门口就感到里面空调飘出来的丝丝凉意。
两家新超市
这栋楼东面几十米的楼,也有4家底商,一个药店占据了中间两间房,一家宠物店,两个小超市分居最两边。药店的历史和小区一样悠久,十几年屹立在此。宠物店是几年前两个姑娘来开的,生意很好,猫狗的美容洗澡寄养,也是一年忙到头。有意思的是两边的超市,这两家超市都刚开了两年,以前这两地方变换过很多旗帜,小餐馆、面包店、幼儿培训等都有人干过,但都是一两年就收摊走人,也做过小超市,也没坚持住。当时每当路过这,我都替他们忧虑,总觉得生意冷清。虽然仅几十米的距离,但人流都被西边的底商截住了。
但现在的这两个超市一开,就让人眼前一亮,他们和韩国超市的感觉档次基本一样,同样整齐干净明亮,收银的姑娘虽没有韩国小妹客气礼节,但也还亲切,也许因为她们自己就是小店的老板,没有那种打工的苦气,动作利索,透着爽快。
年轻人来了!大叔大婶们占据了地利,他们早来了十几年,好位置先占了。年轻人有人和,素质比大叔大婶高了不止一个档次,做超市的方法先进了不止一个档次,购物体验好了不止一个档次。我现在买日用品都是多走几十米来东边楼这两家店(韩国店虽好,但价格太贵),但买菜米面馒头面条还是不得不去前面那家,买完赶紧走。什么时候年轻人再开家菜场就好了。
年轻人快攻占其他市场!除了菜场,我还希望他们开好的餐馆。下了班,经常累得想在小区餐馆吃点东西,但每每找不到可口的东西。小区里外有很多小餐馆,成都小吃杭州小笼包兰州拉面都有,但都感觉脏兮兮,气味难闻。这两年总算有了两家,一家就是刚说的韩国餐馆,干净整洁,食物看着也干净,味道不错,但生意太火,往往没位置,而且糟糕的是,生意太好,忙得没时间打扫环境,刚一年,墙壁桌椅竟有些脏和乱了。还有一家是前年一对中国小夫妻开的,雇了一个北京大爷打理,做北京传统风味小吃,炸酱面卤煮炒肝什么的,味道不错,墙壁洁白,桌椅干净整齐,灯光明亮。只是位置偏些,但生意也不错,我经常去吃。
但还是太少,再好吃老吃也烦,我希望小区里有更多风味小餐馆,食材干净,味道正宗,环境优雅。这靠那些脏兮兮的大叔大婶没可能,只能靠新一代高素质的年轻人了!快来吧!
传奇将再现
以前去山西旅游,看到一座座宏大的院落,王家大院、曹家大院、乔家大院、常家大院……令人感叹,咱确实祖上阔过。细看这些晋商大院先祖的介绍,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细节,好几个家族第一代创业者最早都是磨豆腐的!通过辛苦的磨豆腐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他们得有多勤奋,每天得工作多少小时,要磨多少豆腐才能发家致富呀!
山西人确实勤劳,我对山西乃至西北人印象都挺好,他们不偷懒耍滑,老老实实硬干,一点一滴积累。巧的是,小区西门旁那个烧饼摊也是山西人开的,与我对山西人的印象完美契合,勤劳——早上天不亮便开始准备,晚上10:30收摊,憨厚——所谓和气生财,这几个人看着就让人觉得实诚,一点没有商人的奸滑气;会做买卖——他们并不笨,小小烧饼摊里生意做得很细,光是烧饼里夹的东西荤的素的就有十来种,照顾每个买家的个性需求,还有粥豆浆凉皮,甚至还有披萨,他们刚推出这个时,我都呆了,他们怎么想到的?仅仅一个烧饼摊,仅宽1米多,可说是方寸之间,竟被他们玩出这么多花样。
目睹他们做生意这些年,我相信山西大院祖上靠磨豆腐发家是可能的,因为这个山西人的烧饼摊生意太好了,可以说从早热卖到晚。居民给家里买早点的,白领上班下班顺手买来吃的,川流不息,更疯狂的是,小区西门外对面是一个韩国国际学校,上学、放学时,韩国学生乌泱乌泱围住烧饼摊,竟有些水泄不通的感觉,也许披萨就是为他们开发的。
但是我不太明白,为什么他们还是和10年前一样穿着寒酸?他们应该挣了不少钱的,为什么没有扩大再生产,去做个饭馆开个超市什么的?也许是这地方租金太贵了,他们被残酷剥削了,也许是他们毕竟知识水平有限,他们看起来似乎仅小学毕业的程度,也许很简单,他们只是太忙了,一年365天从天不亮到深夜,哪还有时间想别的。
我想小区新来的年轻人不会10年后还是如此简单地重复生产,他们中也许会有晋商先祖传奇发家故事的再现。我有时想,在他们通往传奇的路上,他们的“敌人”来自两方面,一个就是正逐步被他们取代的小区里那些老套经营的大叔大婶,无疑这些叔婶会被他们取代逐出商场,即使可爱的山西人可能也难逃。另一个就是小区围墙外的那些——好利来、味多美、美容美发、烤鱼和东北菜们,尤其是7-11、麦当劳、肯德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