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与中国经济建设

2014-04-29 21:59欧慧娟
大观 2014年8期
关键词:中国化经济学马克思主义

欧慧娟

摘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阐明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同时也阐明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中国的经济建设离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因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两大支柱,凝结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学界对经济科学和社会主义理论的贡献,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的创新发展。所以,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中国化是关乎着中国经济建设是重要“钥匙”,是中国经济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中国经济建设

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基础理论,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有实用性和导向性。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只研究生产关系,西方经济学才研究资源配置,是一种误解。研究生产关系包括研究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运动形式的具体表现。市场经济属体制性范畴。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都有反映各自特性的特殊规律,也有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和经济运行共性的一般规律。在深入剖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同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还揭示了作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形式的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特殊规律和一般规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依据。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经济社会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改革发展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党中央适时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并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重大创新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方位的发展,其中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仍然处于中心的地位。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其最重要的含义是以人民利益为本。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是人的全面发展,为了切切实实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经济建设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目的的手段。这一理念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马克思确立了“人是实践的存在物”这一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命题,指出人从劳动实践中走来,靠劳动实践而生存,人的本质是人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们从事各种实践活动最根本的目的,是人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和解放。马克思曾经期望“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强调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

马克思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问题,指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对于自然界具有依赖性。分析了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揭露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物质变换过程中对土地的滥用和对森林等自然资源的破坏。马克思预见,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这些论述都为科学发展观提供了理论依据。

当前中国经济学的发展也面临二条道路。一条是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广泛吸收和正确借鉴国外经济学发展的优秀成果,密切联系中国改革和发展的丰富实践,努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务;另一条是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科学价值,否定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意义,否定中国改革开放的独特的经验和理论,主张全盘西化,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模式改造中国经济学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为此,我们要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时代意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努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理论。

当今世界和当今中国都正发生深刻变化,社会思想空前活跃,各种观念相互交织,各种文化相互激荡,各种思潮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广泛传播,从新自由主义在西方的长期统治到新保守主义的后来崛起,从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流变到“第三条道路”理论的兴起,从亨廷顿的“文明冲突”到罗伯森的“文化全球模式”等,令人目不暇接。西方敌对势力借助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极力把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推向世界,社会主义中国始终是其重点。而我国高校历来是各种社会思潮聚集和交流的前沿阵地。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地揭示客观经济规律,使我们进一步掌握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学校要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提高学生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是重要的一环。人的素质从结构上看主要包括自然科学素质和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两者互相影响、相互作用,协调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重在对人的塑造和培养,帮助人们开阔眼界、开启智力和陶冶情操,这有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们、用优秀文化教育人民、使人们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必须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培养人的政治素质、人格力量、道德风范、治学态度中发挥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人才,尤其需要一大批熟知经济学基础理论,了解社会发展规律、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并指导社会经济发展实践的经济学人才。

这需要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识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及其在当代的新特征,学会借鉴资本主义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使之为我所用,搞好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奠定了良好的条件。

创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关键在于:

一是明确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唯一原则和方法。是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我们必须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为指导,进一步深入分析和研究现实中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和社会主义的运行,提炼出精湛的理论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是确定中国经济矛盾和我国政治经济学的主体性。我们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外国的经济学说是立足于其本国主体的。他们可以为我们所借鉴、吸收、改造和利用。但不能成为我国政治经济学的主体;

三是坚持马克思的辩证精神和方法。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依据和出发点。深入地、系统地分析我国的现实经济矛盾,论证矛盾,形成学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理论的发展是无限的,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丰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后人的发展并不是否定前人的理论,而是在前人正确理论的基础上继续前进。

四是在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探讨解决中国经济矛盾的途径,在既了解市场经济的优点,又了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矛盾和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历史和现实,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取得重大的成就。

五是对以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学挑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并对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要深刻分析、有理有据地指出其错误所在,并提出相应措施,以克服其影响的继续发生。

照搬照抄西方经济学或完全否定和排斥西方经济理论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马克思对经济发展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不仅从经济学角度,而且在一个更为宽广的政治和社会框架中分析经济发展的问题。他的劳动价值论,资本积累等观点都对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在近百年中,许多资本主义国家,阶级概念在淡化,两极分化得到缓解,中产阶级已经出现,并且在成长壮大。这些跟马克思经济学都密切相关。所以,我国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经济,一定要借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参考文献】

[1]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3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4]斯皮格尔.经济思想的成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中国化经济学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简明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