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敏
【摘要】学生的创作过程是老师最为需要关注的,因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把前面感受到的、模仿到的、学习到的、加上现在自己想表达的一股脑儿的融汇进去,老师可以发现很多新颖、奇特的创作,这正是学生思维经过碰撞后闪出的火花,是对学生的创作进行评价的依据,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最直接的第一手材料。
【关键词】音乐创作;创造潜能;思维潜能;创作激情
一、问题呈现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展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施新课程的这几年来,音乐老师虽然较从前相比,在观念和做法上已经有了不少的改变,但经常还是摆脱不了旧的教学模式的束缚,有时还是会犯“围绕着教会、教好学生音乐知识与技巧为重点来展开教学,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毛病。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禁锢了学生自由发展、创造的空间,错失了学生亲身实践、动手操作和感受音乐的机会。如何把音乐创造活动附诸于教学实践,鼓励学生大胆、主动地进行音乐创作、是我们音乐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也是目前音乐教学中急需解决的。
二、问题解决
我们的音乐创作包括三类学习内容:其一是在与音乐艺术相关联的各领域层面进行发掘学生潜能的即兴创造活动;其二是运用音乐因素为材料创作音乐。其三是创作都要经历:对其他作品的感受和鉴赏——模仿、思考、探索——进行创作——评价这一过程,音乐创作也不例外。期望学生顺利地开展音乐创作活动,老师就应让他们充分地感受歌(乐)曲的旋律、节奏、速度和演唱(奏)情绪,从中获得美的体验;要为他们创设一定的思考、探索的时间、空间和情境,绝不是为了单纯的表现而表现。学生的创作过程是老师最为需要关注的,因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把前面感受到的、模仿到的、学习到的、加上现在自己想表达的一股脑儿的融汇进去,老师可以发现很多新颖、奇特的创作,这正是学生思维经过碰撞后闪出的火花,是对学生的创作进行评价的依据,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最直接的第一手材料。最后,对学生音乐创作的评价要客观、民主,多以鼓励为主,统一、死板、片面的评价,只会扼杀学生的创作热情。对作品的感受是因人而异的,同一个音乐作品可能有多种理解、多种处理的方法,老师的评价也就应该多元化,应该从鼓励的角度出发,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那么,在音乐欣赏课中,如何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进行歌词的创编呢?
1.在学生进行歌词创编活动之前,让他们充分地熟悉音乐作品,体验作品中的情绪、速度、节奏等音乐因素之美,在音乐的海洋里畅游,为后面的创编活动做好准备。
2.在学生充分感受了音乐的基础上,请他们模仿(可以是老师的、可以是原有音乐作品的、也可以是同学的),和小伙伴讨论、探索,在这一活动过程中,老师一定要给予充足的时间,并参与到学生当中发现问题和进行指导,使音乐创编不流于形式,真正落到实处。
3.在音乐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创作的素材很多,有律动的创编、舞蹈的创编、节奏的创编、歌词的创编……
4.在展示了创编成果后,老师要从多元的视角,用恰当的鼓励性语言评价学生的创编作品,如,“真棒!你创编的舞蹈太美了”、“你是个小小音乐家,编的歌曲我们都爱听”、“太精彩了,看!大伙都在羡慕你呢!”……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进行创编,最终达到培养他们的想像力、创新意识,充分发掘学生创造潜能的目的。
教学案例综合创造课——《打击乐器创作课》
三、导入课题
1.介绍有固定音高和无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
2.启发学生归类,总结打击乐器的意义(凡是通过对乐器的敲击、摩擦、摇晃发出声音,都属于打击乐器)。
感受与体验
1.教师出示打击乐器的卡片,让同学们区别哪些属于有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哪些属于无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并要求同学们说出划分的标准。
2.请同学们观看音乐会的片段(播放《卡门序曲》视频),找出乐队中有哪些乐器是我们刚才新学的,仔细看看演奏家们是如何使用打击乐器的。
3.听乐曲选择打击乐器即兴伴奏。
四、表演与创造
1.教师边讲故事边用打击乐器为故事配声音。
2.教师讲故事,全体学生选择打击乐器为故事配声音。
3.分小组讨论,选一个同学创编故事,其他同学用打击乐器为故事配声音。
五、反思
自然界及我们生活中有许多好听的声音,这些声音都可以用乐器表演,我们可以根据这些乐器的声音,编一两句话,可以讲学校生活,也可以讲节日外出游玩。学生把自己平时见过的或做过的事情创编成小故事,并用打击乐器奏给大家欣赏,这就是学生们的生活,就是学生们的乐趣。既符合了学生好表现的心理特征,又让他们在玩乐中完成这一教学环节,同时激发、培养其对音乐的兴趣。在此活动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有独立思考、自由发挥的过程,体现了“只注重结果而忽略过程”向“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转变。先让学生们对打击乐器有初步的了解,继而奏一奏、想一想,巧妙的设计使学生产生极高的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以调动,增强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形成了教与学的整合,体现了新课程面向全体学生、重视音乐实践的基本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