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丽娟
摘要:全面育人,德育为先。数学同所有学科教学一样也应承载德育的任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关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培养目标的提出,让我们意识到数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已成为时代赋予数学教育的重要使命。本文将从数学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德育进行阐述,对新课标下中学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开展德育进行探讨,企图通过探讨对中学数学真正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无痕德育提供有益的帮助。
关键词:新课标 中学数学 无痕德育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提出数学德育目标:了解数学的价值,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态度,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坚持真理、严谨求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等。这些目标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实现呢?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造成教育青少年困难的最重要原因,在于把教育目的在学生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与赤裸裸的教育相反的是无痕教育,无痕教育是指一种润物细无声的隐形的教育方式。
中学时代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个性习惯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无痕德育,是最为理想的德育方式,它将会对学生未来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学数学教育中如何给予学生无痕的德育?笔者建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教师做示范,名家树榜样,数学史中领悟社会责任感
(一)教师以身作则感染学生
对于学生而言教师就是一部活的教材,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爱心、责任心、尊重学生等良好师德能使学生在师生平等的氛围下接受学习,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教师健全高尚的人格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格;教师端庄得体的装扮、优雅大方的言行是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源泉;教师渊博的知识、对数学的兴趣、对问题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严谨的教学风格、勤于思考、敢于质疑的精神、积极的工作态度都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与教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不断影响学生。
(二)名家大家树立榜样激励学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讲述古今中外数学名家、大家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此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实事求是、克服困难、自信自强。华罗庚对“优选法”与“统筹法”的研究与推广,陈省身对现代微分几何的卓越贡献,陈景润潜心钻研、攻克世界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法国数学家费马利用业余时间研究数学,成就诸多,被誉为“业余数学家之王”等等,用这些古今中外数学名家、大家做榜样,来细无声的滋润学生的品德。
(三)以中外数学史为养料,让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
数学史料是重要的德育材料,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恰当选取中学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中德育的切入点,让学生知晓数学的历史与发展前沿,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坚持真理、敢于质疑、勇于创新。一方面要向学生讲述中国古代数学的成就及对世界的影响,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意识到中国古代数学的辉煌成就,获取民族自豪感及爱国情怀,立志为中国数学的再次崛起而发奋学习。比如,奠定中国古代数学辉煌成就的筹算,《九章算术》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等等。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知晓外国数学发展史,并通过对中外数学史的共同认知,使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数学的严谨性以及人类为追求数学的真理不断进取、创新、勤于钻研、敢于质疑的精神,从而给学生无痕的德育滋养,使其具有社会责任感。
二、让学生领悟数学思想的精华,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目标。创新型人才,除了具备必要的知识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具备思想和方法。数学思维中精确的定量化和严密的逻辑推理,对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创新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中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关注数学知识技能的学习,更要关注数学思想方法的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抽象思想、模型思想、推理思想,特别是合情推理的思想与方法为创新能力提供了创造性的理性思维。学习中领悟数学的思想与思维方式,于无痕中为创新意识提供思维基础。
三、让学生在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取中,发展应用意识、锻炼实践能力、获得无痕德育
数学课标(2011版)在课程目标中首次提到了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活动经验,提高实践能力。中学数学的教学活动包括观察、实验、抽象、探索、推理、证明、反思等等。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取必须有学生的亲自参与,学生在“做中学”,在“参与”中“积累”是经验获取的重要方式,在活动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提高实践能力,在数学活动过程中获得无痕的德育。
新课标下中学数学的无痕德育如绵绵细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滋润每个学生的心田,承担起时代赋予数学德育的重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3]马复,凌晓牧.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初中数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7).
[4]徐斌.追寻数学的无痕德育[J].江苏教育:小学数学版,2011(7-8):71-73.
[5]喻球.初中数学教学的德育渗透[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中小学教育,2012(11):110-111.(责编 赵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