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娟
学生学习数学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会“纸上谈兵”,要学会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是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数学教学的需要,更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下面我就谈谈我在这方面的做法。
一、切合实际的导入,萌发学生的应用意识
导人新课是一节课的重要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从学生们熟悉的现实生活导入新课,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的习惯,同时让学生真正感到数学与自己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教学“100以内的加减法的估算”首先引入以下现实情境:快过年了,妈妈准备给你买一件49元的上衣,一条27元的裤子和一双32元的鞋,买这三件大约要用多少钱呢?100元钱够用吗?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时时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培养了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信念。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我根据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把课本中的例题、讲解、结论等书面东西,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当教材中呈现的问题情境与我班学生生活实际相差较远时,将其换成学生熟悉的事物;当教材提供的学习内容、数据信息等与我班学生实际状况有差距时,我做适当调整;当教材安排的课时对本班学生来说过快或过慢时,我结合本班实际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
如在“观察物体”一课中,例题是观察一个小药箱,学生对小药箱了解不多,所以我就拿了一个奶箱代替小药箱让学生观察,这样既接近学生生活,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物体,所得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三、创造实践活动机会,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努力为学生创造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感受到正确应用数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起着重大作用,鼓励学生主动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能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如讲“可能性”时,我组织学生玩他们最喜欢的游戏,在玩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解决怎样用转盘公平地来决定谁先谁后,选用的色子是长方体公平还是正方体公平,以及最后的提问“如果再玩一次输的队会赢吗?”利用了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在玩中从多方面巩固了所学概率知识。这样在生活实际中学生也会自觉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践和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知识在实践中得到更深的理解,更好地运用,运用了知识的实践才能少走弯路,既省时,又收到良好的效果,使学生不仅获得了丰厚的知识,又提高了实践能力。
四、课外运用,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能力
课堂上教给学生应用知识的方法和知识基础,课外的实践活动才能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能力,将课内和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生活的大课堂里,让学生灵活地、自如地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创造无限的空间。
如在讲“可能性”结束时,我告诉学生概率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极其广泛,让学生课下查找资料进一步理解,还提出生活中除了“抛硬币”决定谁先谁后,还经常用“猜拳”的方法,那么这种“猜拳”的方法公平吗?赢的可能性是多少呢?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又让学生在课外不自觉地去发现数学,应用数学。
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要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获得探索生活中数学的体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数学观点、数学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学数学,用数学”,“用数学”的同时又不断“学习新数学”,从而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责编 赵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