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媛
中国是诗的国度,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朱光潜先生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开始入手。”所以,我们从牙牙学语开始就背诵诗歌,“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这其中绝大多数背诵的都是古诗。然而,随着社会发展,人类面临的生存背景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的思维方式、语言方式、感情方式都发生了变化。1919年“五四新文学运动”以后,诗歌创作开启了“现代诗”的新篇章。
《向青春举杯》这一单元选取的九首诗歌都是现代诗,让我们一起探讨“现代诗的赏析”。
现代诗是运用现代表现技法,更直接地表现现代人思想情感的诗。欣赏现代诗时,语言障碍比欣赏古诗要少很多,因此要求我们从新的文化层面上欣赏现代诗。
一、捕捉意象,品味情感
意象指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诗歌一般通过意象反映生活、表达情感。如传统文化中赋予“岁寒三友”以高洁之志,将思乡之情托于“明月”。现代诗歌常常用丰富的意象、意象群抒发诗人的情感。
1.以《沁园春·长沙》为例,我们将其中的意象群罗列出来:万山、层林、漫江、百舸、击鹰、翔鱼、万类。细细品来,万山是红遍的万山,层林是被红色尽染的无尽山林,既客观描写出枫林红艳的景色,同时因红色的炽热,又象征着烈火、革命、光明,从“万山红遍”中我们可以体味到作者渴望“星火燎原”的情感。再细看奔腾汹涌的江河中百舸正在争流,雄鹰展翅,鱼儿轻快自由,我们眼前不自觉出现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仿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作者坦荡从容、昂扬奋进的英雄气概,深深感受到作者的向往与追求。
2.《相信未来》中的意象有:蜘蛛网、炉台、余烟、灰烬、雪花、枯藤、曙光、孩子……蜘蛛网:束缚人的黑暗势力。我的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美丽的雪花:纯洁与质朴。紫葡萄:成熟的果实。深秋的露水:失望的情感。我的鲜花:美好的情感。凝露的枯藤:遭受不幸,但有任性的不屈精神。凄凉的大地:黑暗的现实。天边的排浪:象征着时代的暗流。大海:雄浑博大的气度和胸怀。曙光:黎明的到来。人们的眼睛: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腐烂的皮肉:“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我们的脊骨:执著的追求和坚守的精神。
“蜘蛛网”、“炉台”、“余烟”、“灰烬”、“枯藤”等组成的意象群,给人以荒芜、穷困、艰难的感受,而“雪花”则是纯洁,“孩子、曙光”则是未来。在这两组意象群的鲜明对比之下,表达的是诗人在那个阴云密布、精神痛苦的环境中心灵上的一道希望之光。
3.《六月,我们看海去》中“小雨、大海、驼铃、五颜六色、风风火火、欢欢乐乐、教室图书馆、和知识苦恋”等意象是典型的青春意象,是旺盛青春生命力的象征。这种青春的活力在全诗中无处不在。
抓住这些意象,我们脑海中能够浮现出诗人勾画的画面,似乎能感受到诗歌中萦绕的情绪,但是想要清楚地把握住诗歌的主旋律,还欠缺一些更深入的理解。这时,就需要我们结合作者的经历和写作背景,准确、深入地把握,前后贯通,明确主题。
二、了解背景,领悟主题
1.《沁园春·长沙》写于1925年,搜索1925年中国发生了哪些大事:五卅惨案、中华国民政府成立、刘海粟使用裸体模特引起争议、国民党右派召开山西会议开除李大钊、毛泽东等人的国民党党籍、孙中山逝世等。当时中华大地新旧文化、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全国工农运动形势高涨,革命发展势头异常迅猛,震惊世界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遍及十几个省,各种形式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正风起云涌地开展着。中华民族的命运将走向何方,是继续维护黑暗衰退的反动统治,还是冲垮黑暗统治走向兴盛进步,谁将成为主宰发展方向的力量?
再看看毛泽东在1925年做了什么:1925年毛泽东是国民党代宣传部长;2月,回到韶山,一面养病,一面开展农民运动;9月,到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筹备工作;10月,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12月1日,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12月5日,主编的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刊物《政治周报》创刊。可以说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
此时我们再读“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更能把握、理解毛泽东在诗歌中传达的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2.《相信未来》写于1968年。1968年《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发表社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全面胜利万岁!热烈欢呼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成立》;1968年中共中央专案审查小组提出《关于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罪行的审查报告》。通过这些资料,我们了解到那是黑暗的十年“文革”期间,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关于那十年的回忆和描述,有“伤痕文学”、“知青文学”等,最近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归来》也是那一时期的题材。结合这样的背景资料,就容易理解诗歌的主旨:在逆境中坚守信念,相信未来会证明自己是正确的。诗人主要是向黑暗的“文革”时期的社会宣战,号召人们走出迷惘、相信未来。
3.《六月,我们看海去》写于1983年。那一年,邓小平提出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那一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加快海南岛开发建设,为个体经济和城镇集体所有制经济正名;那一年,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推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那一年,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方针五十年不变。借用歌曲《春天的故事》中的歌词: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春晖啊,暖透了大江两岸;啊,中国,中国,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所以《六月,我们看海去》的主题是年轻人蓬勃的活力,对自己力量的确信和无限探索精神,“六月”不单纯是一个季节而成了生命的青春驿站,“看海去”代表着一种探索的时代意义。
三、融入自我,再创新境
现代诗抒发的是现代意识和情感,能够触动现代人的心灵。欣赏现代诗的过程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调动我们的阅历,融入我们对人生的感悟,品味诗歌的同时,常常借以抒发自己的情感。
《致橡树》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1977年3月,是“文革”后最早的爱情诗。诗中的橡树、木棉不是一个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理想和信念:一种独立、平等、相互扶持、理解对方的存在意义并珍视自身生存价值的爱情观。
从《诗经·氓》中敢于追求爱情却不幸遭弃的女子,到《汉乐府·上邪》中将爱情的坚贞捆绑于天地誓言的女子,她们的爱情幸福被动地依附于男性。但是《致橡树》告诉我们,有一种平等独立、相亲相爱的爱情,有一种共同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同分享雾霭、流岚、虹霓的爱情,有一种不离不弃、坚持到底的爱情,这是现代女性追求的爱情。这首爱情诗非常吻合崇尚独立自主、自信自强的现代女性的诉求,对处于花季的少男少女们而言,此时学习到这样一首诗歌,对他们将来面对爱情、理解爱情、守护爱情是充满正能量的启蒙。
四、有所侧重,咀嚼玩味
每一首现代诗歌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价值,不同诗歌的鉴赏侧重点也不一样。
《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将它投寄到《小说月报》。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高度评价了其在音乐性方面的成就,并送给了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我们在欣赏这首现代诗时,可以先标画出诗句中用韵的词语,然后反复诵读诗句,体会诗中深沉回荡的旋律与迷茫低回的心境交汇融合的妙味。
《断章》课文中节选的四句精巧短小、明白如话,乍一看并不难懂,细思量却觉得意味无穷。诗人通过简单的几个对象:人、明月、窗子、梦,表达了世间万物相互关联、平衡相对、彼此依存的哲理。在诗人看来,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事物相对关联存在的。鉴赏这首现代诗,我们更侧重玩味诗人从刹那的感觉中提升出的哲理与智慧,玩味复杂与简单的辩证统一,玩味小诗富有的弹性和张力,更能发挥欣赏者的想象力。
杨牧在《郑愁予传奇》这篇文章中说:“郑愁予是中国诗人,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声籁华美,而且绝对现代。”此强调郑愁予诗歌语言的中国化。因此,对《错误》这首现代诗的欣赏,更侧重于诗人的语言之美。台湾诗人郑愁予用白话文完美演绎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闺怨题材。“达达的马蹄”敲进了女子希望重逢的心灵深处,因而“美丽”。但是,这马蹄声仅仅从前面路过,并不为她的企盼而停驻,因而是个“错误”。这一起一伏、前后情景的逆转,产生了高度的戏剧性,更形成了清劲跌宕之势。同时,郑愁予在诗中运用了中国传统古典诗歌的意象,如“莲花”、“柳絮”、“马蹄”、“春帏”,特别是“东风”这一意象取自李商隐《无题》中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突出表现了郑愁予中国性的最根本所在。
虽然现代诗的创作历史还很短暂,但是现代诗歌中的精品不胜枚举。只要我们对现代诗歌充满浓厚的兴趣,在平时阅读中认真品味,用心感受诗歌中折射出的强烈时代责任感、跳动着的时代脉搏、体现出的时代精神,我们就能燃烧起深藏心中的诗情,成就一颗充实、美好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