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会思潮作为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一种重要存在形式,对意识形态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其解释世界的方式,决定着其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和文化变迁的重要作用。在当代社会,它作为文化软实力的一种,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必须加强社会思潮的引领,保证意识形态安全。
关键词:全球化;社会思潮;意识形态安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领域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形势,在加强与世界各国合作与交流的同时,西方国家通过资本、商品、技术、信息以及人员的交流与合作等方式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因此,马克思主义与各种社会思潮的斗争依然存在,必须积极践行实践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之为引领,统领各种社会思潮,不断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一、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与特性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是一种普通民众的社会心理形态,也就是想要达到的某种状态和实现的想法,或者没有形成文字表述与理论表达的一种形式,又或是一种社会观念形态,主要是指通过观察、思考并概括形成文献或文字表述的文献意义上的思潮。无论是哪一种表现形式,当代中国社会思潮都有着其内在的逻辑,并发挥其特有属性。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不同阶级阶层中流行的各种思想潮流。它既包括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思潮,也包括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还包括新保守主义、后现代主义、实用主义、民族主义、民粹主义等思潮。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作为对社会变迁的观念反映,社会思潮也必将出现一些新的特性。
一般而言,社会思潮具有阶级性、变迁性、群发性和显现性等特征。其明显表现是对社会变迁的一种观念反映,属于社会意识范畴,而且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一种观念的反映。梁启超说,“今之恒言,曰‘时代思潮。此其语最妙于形容。凡文化发展之国,其国民于一时期中,因环境之变迁,与夫心理之感召,不期而思想之进路同趋于一方向,于是相与呼应汹涌,如潮然。”[1]社会思潮作为社会心理诉求(社会潜意识中)向意识形态转化和意识形态沉淀为社会心理的双向流动的中介环节,既区别于相对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又高于形式隐逸的社会心理,社会思潮是社会意识中最活跃的成分。[2]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其特性,为正确引领打下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
社会思潮是一种社会意识,马克思在考察人类社会意识时,曾经把哲学称为“人的自我意识所具有的最高的神性”[3]。哲学是社会思想意识的最高理论形式,思潮是时代呈现的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指导思想,我国始终重视思想政治建设,重视用科学理论武装党和人民。积极提倡改革,解放思想,主张尊重差异、包容多样。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种社会潮流既相互激荡、排斥、斗争,同时又融合,主要有实用主义、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面对这种形势,绝对不能够丢掉马克思主义,不能丢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是我们立党立国之本。
(一)信仰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分析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发现了剩余价值,阐明了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提出了建立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从发表《共产党宣言》到现在,160余年的时光证明了其科学性,马克思主义仍然不过时,西方许多专家也仍然在研究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作为解放全人类的科学,只要存在剥削,存在阶级斗争,还没有实现真正公平合理的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就没有完结。它仍然是工人阶级和其他先进分子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真理。因此,我们依然信仰、坚持和奉行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及其理论体系。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
我们信仰马克思主义,首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初,欧洲工人阶级进行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由于没有自发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克敌制胜,反抗运动遭到了镇压。只有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之后,科学社会主义才能实现。学习历来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特别是目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于低潮之时,更应该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习马克思主义,从而坚定自己的信仰。
(三)坚持并发展马克思主义
党章和宪法都明确规定,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使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民族化,也就说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能脱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
三、全球化与意识形态安全
全球化时代,意识形态日益受到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影响与冲击,特别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一种开放性、兼容性和包容型思想,日益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对人们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一)意识形态冲突根源
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密切相关。各种意识形态之间激烈的冲突和交锋根源是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诉求不同,所代表的利益群体不同。具体到全球化的今天,虽然国家利益内容有着进一步的丰富,还要高度重视国家安全,但内容的丰富不是冲突的根源。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的存在是造成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意识形态冲突的深刻根源。可见,只有建立公正、公平、合理的全球政治经济新秩序才能为意识形态的冲突的解决创造有利条件。
(二)全球化对意识形态的影响
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之前,西方资本主义凭借强大的经济优势、军事强制和文化输出主义,广泛推行其价值体系,非西方国家在直接被动过程中被纳入到其意识形态中。全球化兴起后,资本主义为扫清资本和商品自由流动的障碍,仍然一直致力于对外输出扩张型的价值理念和意识形态。这个过程更为隐蔽,一般通过非强制的方式引诱非西方国家的人们认同其政治文化观念、投入其价值体系的怀抱,非西方国家在间接被动过程中被纳入其意识形态体系中。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要高度重视这种非暴力的和平演变战略。和平演变强调的是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全面的思想渗透,利用各种手段和诱饵使社会主义国家的人们认同西方价值,改变社会主义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三)全球化与思想安全
除部分人认为全球化是单一的经济全球化之外,绝大多数研究者都主张从多维度、多视角入手分析全球化,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科教等各个方面。这是一个从经济逐步向政治、文化进行过渡影响的过程。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文化成为了一个舞台,各种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力量都在这个舞台上较量。文化不但不是一个文雅平静的领地,它甚至可以成为一个战场,各种力量在上面亮相、互相角逐”。[4]全球化造成了各种文明之间的碰撞和交流,期间出现的各种社会思潮对社会主流思想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在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奠定了物质基础的同时也对精神文明建设有着直接影响。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趋势和历史潮流,意识形态是现代社会的政治现象,也是在全球化过程中非常活跃的因子。从维护国家安全角度出发,经济全球化本身的意识形态性提醒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注重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
四、新视野下的意识形态安全
社会思潮的总体态势是衡量社会发展是否和谐的重要指标,社会思潮混乱不堪,社会出现病兆;社会思潮健康发展,社会健康和谐。在全球化的今天,必须高度重视社会思潮的积极引领工作,打下意识形态安全的思想和舆论基础。
(一)正确判断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性质
关于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性质,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特别是要以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曾经出现、已经出现和即将出现的社会思潮。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主流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总体态势是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思潮总体的引导、引领作用是显著的、有效的、成功的。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随之而来的是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由不同利益群体带来不同的利益需求和政治诉求,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特别是意识形态中,就是社会思潮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与之相适应,人们的思想活动差异性、多变性明显增强,出现了许多非主流的思想意识和观念。对于这些潮流,我们要采取包容的态度,但是对于确实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腐朽的思想倾向和潮流要坚决予以抵制。
(二)正确处理主流意识形态与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关系
在当代社会主义社会中,主流意识形态和多样化社会思潮是同时存在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反映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体现阶级和国家价值取向,为一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提供精神支撑的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意识形态,在各种社会思想观念和潮流中居于领导地位,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健康发展的保证。对待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批判,绝不允许影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对待与马克思主义存在分歧但本质上不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应坚持和而不同的方针,提倡互补和融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从不同的社会思潮中,吸收其合理的思想,丰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与形式,做好引领工作。
(三)明晰非马克主义思潮的影响
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内出现的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淡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倾向必然影响到整个中华民族的信仰以及发展合力,这是非常危险的。各式各样的社会思潮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带来严峻的挑战,甚至冲击党的领导地位,挑战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导致民族历史虚无主义。许多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与目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期以及经济全球化带来重大影响相契合,使有的人理想迷失、信念動摇,产生了严重的信仰危机。
(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引领社会思潮
引领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潮,把不同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团结和凝聚起来,需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价值学说,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有力的应对西方价值观冲击和挑战。有利于引领各种社会思潮健康发展,形成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总之,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主动加强、改善和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倾向,仍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必须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思想文化领域占主流地位。要保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就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引领社会思潮,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与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1954.1.
[2]陈锋:当代社会思潮四大属性与四大功能, www.chinagate.com.cn,2008.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90.
[4](美)爱德华·W·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M].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 .4.
作者简介:李光泉,1980年出生,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