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煜
摘要:21世纪是一个信息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网络信息的发展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不可否认,网络以其巨大的信息量已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但对于校园这个敏感的区域,中学生上网一族的日益增多已经引起社会和家庭的关注。笔者根据十几年来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总结出的经验, 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 中学生 能力培养 网络认识
在这个网络发达的时代,生活中处处存在着网络的运用。网络在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更为开放的空间。学生可以从网络中获取自己想要学习的内容,对课堂教学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当然,学生也会从网络中获得一些对他们不利的、影响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信息,还可能醉心于网络游戏。这些都会影响学生心理和身体的正常发展,从而影响到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更会影响学生的学习。那么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应该怎样从专业角度来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保证学生能够正确使用网络,正确认识那些不良信息呢?笔者在研究教学内容的同时一直在研究促进学生正确使用信息技术的方式方法,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
一、教师要加大学习力度
教师要获取大量网络信息以便提升自己的知识面从而更好地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我们应努力研究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网络技术和应用,使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除了游戏还有很多可以利用的地方。我们必须做学生的引路人,引导学生在利用信息技术娱乐的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学习,锻炼自己的个人技能,提高个人素质。
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能力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我们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也应如此。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提高,还有助于学生在课外运用网络时能够自觉地研究教学内容或者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从而减少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吸引,使学生更有效、更健康地利用信息技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在实际动手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对社会经济、政治、军事、科学、文化教育等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在教育领域。中学生上网逐渐普及,但如何对待上网,上网的目的与取向如何,已成为当代初中生上网面临的一个问题。我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总结了以下几个特点。
1.从初一到初三,经常到网吧玩游戏、聊天的学生越来越多。可见,随着年龄的增大,学生接触电脑的机会越来越多,去网吧上网的比例也越来越大,经常上网的比例增加,玩游戏的人数增加。
2.从初一到初二,逐渐减少的是利用网络学习的人。一开始,学生因为接触互联网较少,存在一种胆怯的心理,随着不断的实践,对互联网的恐惧减少了,认为网络有害的就减少了,但是,接触多了,上网时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反而少了。
3.上网后成绩下降最多的是初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认为主要是学生一到初三,肩上就有了升学的压力,而且,随着社会经验的增加,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也在增强。反而是初二的学生,是处在最危险的时期,引导得好还好,万一引导得不好,则很可能会误入歧途,陷入网络游戏的漩涡而不能自拔。人的成长离不开一定的环境。学校、家庭、社会环境对初中生思想道德的形成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网络信息包罗万象,既有精华,又有糟粕。信息技术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学会鉴别和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判断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自觉选择正确信息,抵制诸如反动、迷信等不良信息的侵害。在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注意教育学生不要不负责任地在网上随意发布或传播有害信息;不要信口开河,恶意地攻击他人,揭他人之短;更不能传播虚假信息,愚弄、误导他人。
四、利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上网习惯
由于有些网络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网上的许多信息没有经过严格的过滤与筛选,存在泥沙俱下、龙蛇混杂的现象,我们必须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让他们学会迅速筛选和获取信息,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另外,我们要教育学生合理安排好上网的时间,适当地玩些游戏可以放松,休闲一下,但是不能将大量的时间浪费在网络游戏上。游戏只能浅尝辄止,学生的任务还是学习,应把时间集中到学习上来。信息技术课堂上,我们应禁止学生玩游戏,发现学生玩游戏应及时制止。
五、利用信息技术保持与学生家长、学校、社会的紧密联系
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网络要紧密合作。在信息时代,学校心育受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日益增大。因此,优化学校、家庭、社会的德育环境,落实社会和家庭的心育责任,加强对学生上网的监督力度,建立三位一体的心育网络,形成心育合力,是提高心育效果的重要措施。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在生活中有着越来越多的用途。这也就要求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分析信息技术的利与弊,正确使用信息技术。同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使用习惯不仅要注重从中学习知识,还要注重网络安全,保护自己的设备安全。这样,才能达到使学生能健康的使用互联网的目的,使中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教育与发展——创新人才的心理学整合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俞国良.创造力与创新能力.华艺出版社,1999.
[3]俞国良,王永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教育研究,2002(7).
(责编 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