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雕塑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对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是永恒的话题。在当今的社会,任何一种自然或工业产物,都无不被雕塑家作为表达自我艺术语言的媒介。雕塑家通过对新、旧材料的探索、拓展,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结合自身的经历和当下中国社会背景,重新对材料进行解构,使得雕塑材料的内涵及形体都有着根本性的变化。
关键词:中国当代;雕塑材料;个性艺术语言;重新解构
一、中国当代雕塑的兴起
八十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其经济和文化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自然,雕塑艺术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使得中国雕塑写实传统风格与西方现代雕塑在内容、形式、观念上产生冲突。在剧烈的冲突下,引发了中国年轻艺术家对艺术表现形式的探索——中国当代艺术的首场运动“85”美术新潮。在这股新潮的趋势下,中国雕塑受到极大的影响,年轻的雕塑家开始不断地学习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对材料的尝试和运用方法。而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中国工业技术的发展,客观上为雕塑家提供了更多的新材料。进入90年代,中国的雕塑作品开始由单纯的模仿西方现代主义雕塑,进而转变为有明显中国文化特点的实验雕塑。这时出现了一批优秀的雕塑家,如项金国、展望、王强等。他们在学习西方先进观念、材料技法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寻找个性化的方法,并且把中国独有的本土文化带入到他们的作品中。
二、中国当代雕塑中的材料运用
工业技术的提高,使得同样的一种材料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在观者眼前。中国当代雕塑对材料的运用,不论是从种类、工艺、还是功能上都是在不断地寻求创新。因此当代雕塑对材料的运用不再仅仅是泥、石、土、铜等,而向一切可被雕塑家利用的资源。这样雕塑家才能从不同的材料上寻求灵感,创作出更多风格各异的作品。
(一)当代雕塑对新材料、新工艺的运用
在中国当代艺术家中,展望是具有重要代表性的人物。他很早就开始了对雕塑创作的思考,不断通过新的技术、材料和观念来进行雕塑创作。展望最为人所熟知的作品是不锈钢假山石。以不锈钢来表现假山石,使得观者感受到与传统假山石带来的不同的视觉和心理效果。不锈钢的光滑、反光的表面,使得自古就有的假山石艺术形式在当今的社会氛围中,重新被人们认识且带有强烈的现代感。这也形成了展望自己的独特的艺术语言。此外,他以不锈钢为材质还创作了如“公海浮石”、“珠峰计划”等系列作品。展望通过不锈钢这种坚硬、光滑的材质,来构建出一个其对社会所期望的精神层面,并通过其对传统的园林等进行包装改造,使其富有工业时代美感。该作品在揭示人文精神含义的同时,也显得与现代工业城市的建筑更加和谐。
(二)中国当代雕塑对综合材料的运用
“综合材料雕塑”的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晚期被提出来的,指的是以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材料同时运用于一件雕塑作品中。其主要特点在于使用材料的特性,是由材料本身具有的材质特点来构成雕塑的形式美。这时起,中国雕塑家开始突破传统写实为主的手法,使材料性雕塑成为与时代相呼应的艺术语言。当时的代表人物有隋建国、项金国、许正龙等。
如在90年代初,隋建国通过对石、铁、木等材料的反复尝试,从中发现了沉稳、厚实的内在材质特点。其代表作品为《地罡》,在作品形式上采用将钢筋或者螺纹钢与天然的石块镶嵌结合,把自然形态的石头和现代工业社会产生的钢铁紧紧的束缚在一起,从而形成一种自然而然、生既如此的感觉。
时下的雕塑语言表达方式上,呈现出来的多样化使得艺术界对雕塑的界定越来越模糊。在当代更多的艺术家通过使用综合材料来创作出装置艺术、观念雕塑,来表达对当代社会的看法和思考。如今欧洲装置艺术已经是一种普遍的表达雕塑家个性语言的途径。而在中国当代雕塑家对综合材料的运用中,也不断地在作品中加入中国民族特色元素。这其中的代表人物有蔡国强、黄永砯、艾未未等,他们的作品中融合了强烈的民族元素和表达了对中国当代社会的独特看法与理解。
蔡国强的装置作品《草船借箭》运用了木船、风帆、羽箭、金属绳子、中国旗和电扇等多种材料元素。展厅中的小木船,船身被稻草包裹着,并插满羽箭,船尾竖着一面小小的五星红旗,整条船被悬吊在半空中。这显然是借用了《三国演义》中的经典典故“草船借箭”,使得作品蕴含了强烈的民族色彩。《草船借箭》于1998年在美国纽约当代艺术中心展出,其本意是暗指国际政治和文化之间的紧张关系,艺术评论家费大为认为,国旗可以表明蔡国强的观点:对中国的批判和攻击是有利于中国。而船身的每一个细缝都插满了羽箭,让观众感受到一种粗暴的感觉,但是形式上又非常的好看和贴合意境。蔡国强起初是以爆炸艺术而被人们所熟知的,同样在《草船借箭》上我们也看到爆炸的影子。对于没有中国文化背景的西方人来说,《草船借箭》看起来更像似一个爆炸体。这也使得蔡国强在自己的作品中能够找到共通点,保持自己对独特“放射状“艺术语言的追求。这面国旗同样向参观作品的西方人标示出了作品的出处,也为作品本身标示出“中国身份”。其实本人认为蔡国强是想用它来形容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之中的文化境遇。各种来自不同的异质文化的观念和方法,不同的思想,生活方式在一个新的平台上进行充分的相互的表达和展示,激发了艺术家与观众各种不同的对话方式,达到相互了解和沟通的目的,进而理解各自的文化差异,对自我文化认同与历史有更深刻的体会。其实这也是体现了其主张“以东打西,以西打东”、“艺术可以乱搞”的艺术思想。在蔡国强的其他作品中也是蕴含了强烈的本民族色彩,如《随意的历史》、《龙来了,狼来了,成吉思汗的方舟》、《不信神的世纪》等都运用了多种材料来传递其艺术观念。
前段时间在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的涡轮大厅展出艾未未的作品《葵花籽》。这一亿颗葵花籽是由来自中国景德镇的1600多名工匠花时2年制作的。艾未未通过这种工业的手段,经过普通工匠之手创作出自己的作品,而作品的体量之大,实在令人震撼。《葵花籽》这件作品整整铺满了1000平方米,重达150吨。在开始展览之时,观者可以尽情走在这浩瀚的“葵花籽”上面,给观者于犹如置身于大自然中的错觉,也是使得观者在一亿颗葵花籽面前感到自己的渺小。有人的认为挑选葵花籽作为主体,是因为在曾经的文化大革命期间,葵花籽曾被作为宣传形象:领袖毛泽东被比作太阳,而人们群众则被比作向日葵,因为向日葵永远的都向着太阳,而一亿颗葵花籽有代表人口众多的中国。这种以艺术家本身只出创意,而所有的制作工序都有普通的工匠来完成,也可以说是去除了固有的个人手法,而通过大量制作工匠的全程参与,进而赋予作品更多的内涵与个性。
而黄永砯,被认为是中国当代装置艺术家中最重要的一员,和徐冰、蔡国强、谷文达被艺术界冠与海外艺术家的“四大金刚”。1987年他创作了最具代表的装置作品——“中国绘画史和西方现代艺术简史在洗衣机洗两分钟”。这件作品的创作手法在当时的中国艺术界里面是前所未有的,其实手法虽然极其的简单,但是深刻的体现出作者对东西方艺术之间该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交流、融合进行了探索。这件作品足以使黄永砯被写进中国现当代美术史。黄永砯还有像《竹佛》、《世界剧场》、《蝙蝠计划》等作品,都是追求视觉上的美感,并在作品中融合了强烈的中国传统文化。黄永砯通过装置艺术,来探讨人和事物、动物之间的关系,也是探索东西方艺术之间的关联。
而国内现在也不断的有其他雕塑家通过新的材料来创作作品。如李红军、李洪波和王雷利用纸来创作的作品,并以此举办了纸媒艺术展。展览中可以看到李红军的作品《空洞》系列、《旋转的头像》系列、《游离》等,都是通过对纸,对这种在生活中被我们忽略了的普通材料的重新解构,来创作出一个个的纸质头像。王雷则通过将不同颜色的纸张撕碎,并柔成纸条,运用编制的方法,重新创作出新的形体和物品——各式各样的现代人眼中所想象的古代服装。作品散发着浓厚的民族气息,王雷通过纸质材料来对中国传统服装的复制来引起观者对眼前这些服装的真实性产生了质疑。
归根结底,不论时代如何变化,材料如何更新,关键是在于创作者的思想。只有当创作者有足够的想法,并认真的去挖掘自身所熟知的社会文化,便能将这种文化通过自己艺术手法融合到当下所能运用到的材料中去。三、对未来雕塑创作中材料使用的展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雕塑艺术的材料选择将会更为丰富,会出现更多想象不到风格或是表现手法。雕塑家所观察到的细节也会是更加贴切于人们的普通生活中来,而切入点正是由社会发展而出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新材料。材料的不同,使得雕塑艺术家对材料的看法、感觉、思考都会有差异,并形成不同的审美观念,也决定了对雕塑艺术品的看法。材料的发展刺激了雕塑艺术家对材料的研究理解,拓宽了其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同样表现形式的多样化的出现,也推动和吸纳了更多新材料的出现,这两者之间是互动的。总之,雕塑艺术的发展,还是需要雕塑家不断的提高自我艺术修养,打破传统艺术格局,努力去创造出新的雕塑艺术形式,在不断的实验中推动雕塑艺术的发展。因此,当雕塑家将材料与独特的自我艺术语言、人民大众的审美牢牢结合在一起时,必将完美的呈现出材料与作品之间的内涵和联系,也会极大的丰富当代艺术的表现方式和满足当代人们不同的审美需求,更会推动中国当代雕塑艺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正龙.雕塑学——立体材料艺术探索[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
[2]谭勋.雕塑综合材料教学[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5
[3]王少军.认识雕塑[M].北京:美术出版社,2003
[4]邓乐.开放的雕塑[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5]孙振华.雕塑空间[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6]陈守义.材质.构成.表现[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7]王黎明.西方现代雕塑[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1
[8]皮力.国外后现代雕塑[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陈梦晓(1985年11月——),男,福建省惠安县人,硕士学位,职称:助教。供职单位:华侨大学厦门工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系。研究方向: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