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珂
【摘要】歌剧《江姐》是根据长篇小说《红岩》改编而成。歌曲《红梅赞》选自歌剧《江姐》。通过观看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对歌剧《江姐》的演绎以及文献查阅。本文将通过故事背景、《红梅赞》对江姐音乐形象塑造以及音乐的多重表现,结合自己的感悟,对江姐这一革命共产主义战士的形象塑造进行探析。
【关键词】江姐;《红梅赞》;音乐形象塑造
歌剧,作为一门综合类艺术形式,集音乐、文学、戏剧为一体。其中剧本是基础,音乐是先导,以塑造人物形象为宗旨,通过音乐刻画人物形象来展开剧情发展。一部歌剧的成功演绎体现在对观众进行的是听觉、视觉、心灵的三重震撼。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所表演的歌剧《江姐》,导演对歌剧剧本的准确剖析,故事剧情的细致到位以及演员的传神演技。成功地再现了历史,让每一位观看者都受到了震撼,同时感叹以江姐为代表的众多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爱国主义情怀。
一、歌剧(《江姐》简介
歌剧《江姐》是由阎肃根据长篇小说《红岩》中的共产党员江竹筠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英勇就义的故事改编创作。作为核心人物的江姐肩负着革命任务,与敌人斗智斗勇,却因为遭到叛徒甫志高的出卖而被捕入狱。在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江姐临危不惧、正气凌然,最后在重庆解放前期遭人暗算,英勇就义,献出了29岁的年轻生命。
著名词作曲家阎肃满怀的革命热情受到了江姐的伟大形象的启发,连同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赋予了这一历史女英雄新的时代内涵,响应了群众对革命烈士的崇敬,成功地将歌剧《江姐》搬上了中国民族歌剧的舞台,把中国民族歌剧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红梅赞》对江姐音乐形象的塑造
舞台上那个身穿蓝旗袍、红毛衣和白围巾的江姐形象,深入人心。一身正气的她在面对战争时,虽为女革命者,面对敌人和战斗,却丝毫没有畏惧退缩。歌剧中为塑造歌颂人物而创作的许多片段都广为流传,其中《红梅赞》《绣红旗》《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革命到底志如钢》更是久唱不衰。
纵观整部歌剧,江姐有着多重身份。她对革命的执着追求表现了她作为一名革命者的崇高伟大。而同时,她又扮演着一位母亲和妻子的女性形象。她内心的活动除了英勇抗敌救国以外,还有这对家人的爱护。歌剧很好地将她的机智勇敢和内心的细微变化的温柔善良做了恰当融合与诠释,对江姐这个音乐形象在多方面进行了成功的塑造。
歌剧片段《红梅赞》中婉转的旋律和抒情性的曲风音调正是塑造了江姐,这一个革命女英雄内心的细腻与柔软。
从歌词上来看,歌词积极向上、充满了对未来的向往。同时,歌词采取了自然的语调,与旋律进行中的此起彼伏的吻合,“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表现了一位感情细腻丰富,对敌人深恶痛绝,对党的革命胜利充满希望的江姐形象,“唤醒百花齐开放,高歌欢庆新春来”的词句则极富诗意和寓意,赞颂了江姐高贵而崇高的品质。同时,表现了这位女革命者内心的坚强与勇敢,为革命事业而无私奉献,不畏生死的英雄气节。
从演员的表演中来看,南师大音乐学院的江姐扮演者,通过自己的演唱技术,用唱腔把江姐的内心情绪和心理变化过程细腻的刻画传达,将情感全部孕育到歌曲中,成功塑造了一位善良、柔美的女性内心深处的坚贞不屈、正义凛然。开头“红岩上红梅开”这一句仿佛预示着她在之后肩负着重任时的果敢刚毅,以及在敌人的逼迫下毅然就义、奉献祖国的伟大情怀。
三、音乐的多重表现
歌剧《江姐》之所以成功,不得不提的是借鉴了外国歌剧的主题曲形式,这是一次尝试。歌曲《红梅赞》是歌剧《江姐》的主题歌,在主题思想和音乐风格上都是全剧的集中体现。这一主题旋律贯穿在全剧的剧情发展中,一共出现了四次。
第一场,江姐和孙明霞在朝天门码头,江姐为了鼓舞激励孙明霞而同她一同演唱;第二场,江姐在得知老彭英勇牺牲后,沉浸在痛苦的追忆中无法自拔,由一男高音伴唱唱出;歌曲在这两次的出现,节奏十分的跳跃,在高音区加入了密集的同音反复对人物情绪进行烘托。表达了对革命事业奋斗的壮志,以及对革命成功的憧憬。第七场,江姐面对敌人的严刑酷打,二胡独奏的《红梅赞》主题再现,此处的旋律线条转为柔和,用这种音乐情绪来讲述江姐身处环境的险恶,同时表达了江姐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在歌剧的最后,大合唱形式的《红梅赞》背景下,江姐昂首挺立在红岩上。充分地体现了这位革命女烈士,不畏险阻、英勇就义的壮举。
歌曲《红梅赞》的每一次出现,都让我们对这个历史故事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同样,也对江姐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江姐就像是歌曲唱到的,是开在红岩上的梅花,坚毅而不畏严寒。而这位温柔、善良的女革命者,在革命事业面前所展现出的内心的坚毅而勇敢,也像梅花一样,将坚强和毅力融入精神中,永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