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汉代乐府民歌的审美特征

2014-04-29 00:44陈阳
北方音乐 2014年8期

陈阳

【摘要】汉代是我国历史上音乐与文学发展的一个高峰期。汉代乐府民歌具有浓厚的民间生活劳动气息,它来源于民间,通过它,我们可以再次形象地看到当时的劳动人民生活的场景,是人们劳动生活情感的真实写照。它也奠定了我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开创了我国杂言体和五言体诗歌的新篇章,为我国诗歌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关键词】乐府民歌;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杂曲歌辞

汉代乐府是一个官府机构,它是汉武帝刘彻时期所设立的,主要职责是收集民间歌谣或者是文人诗词来加以配乐训练,以便朝廷祭祀或者是宴请宾客时演奏。具体的任务是收集各地的民歌、制作乐谱、训练乐工等等。他们从民间收集来的,描写人们日常生活及情感的歌曲,就称之为乐府民歌。乐府民歌是继《诗经》和《楚辞》之后兴起的一种新的诗体。它主要分为: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杂曲歌辞四大类。

一、郊庙歌辞

郊庙歌辞是皇宫贵族和文人们专门为了朝廷祭祀天地,参拜宗庙而创作的。它如汉高祖唐山夫人所作共十七章的《安世房中歌》和汉武帝时协律都尉李延年与司马相如等乐师所作共十九章的《郊祀歌》等等,配乐宏大,作词华丽典雅,基本上没有什么内容。

二、鼓吹曲辞

鼓吹曲辞又被称之为短箫铙歌,它是汉初之时从我国北方传人进来的“北狄乐”,也有人认为它是“杂曲”的另一个名称。其中有一部分是一种军营里常用的乐曲。它使用的演奏乐器一般是由北方羌胡等少数民族所传人进来的,极其富有塞外歌曲所特有的音乐风格。它的歌词大部分是后来所填写的,有一些是民间里所流传的歌谣,有一些则是文人志士所创作的歌词,内容比较丰富而且庞大,它主要流行于汉代至唐代初。比如至今我们都比较熟悉的代表坚贞爱情的鼓吹曲辞类的乐府民歌《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力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是一首主人公为了表明自己对爱情坚贞不渝的立誓民歌。乐曲中女主人公用“山无陵”、“江水力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联排的五个不可能实现的事件来表明自己对爱情的忠贞。她指天立地地发誓要和情人永远相爱。这短短的两句话,让我们看见一个忠贞义胆,热情奔放,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女子形象清清楚楚地站到我们面前。

从艺术表现来看,这首乐府民歌极其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它运用联排的句型,一句更比一句有力度,来突出女主人公的坚定与决绝。从美学的形象美来看,在当时封建礼教的管束之下,一个勇于突破封建礼教的束缚,顺从自己的心意,热情奔放的美丽女子用那满腔热情书写的这一篇爱情篇章。

三、相和歌辞

相和歌辞是汉代乐府诗最集中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类,它是许多优秀作品的合集,也是汉代乐府诗的精华,它的音乐是来自各方各地的“俗乐”,歌词大部分也是“街陌谣讴”。它分为相和六引、相和曲、楚调曲、清调曲、平调曲、瑟调曲、吟叹曲、大曲等类。其创作风格不仅在汉代盛行,对魏晋南北朝乃至隋唐时期的诗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由于古代技术的局限性,人们并没有把汉代乐府诗这极具代表性的艺术样式相和歌的表演形式完完全全地记录下来,所以现今我们根本无法感受原始的相和歌的艺术形态,也无法亲眼目睹这一表演形式。这样大大地制约了后人对相和歌研究,另一方面,我们也无法对它的艺术本质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思考。相和歌原本是属于诗与乐相结合的一种艺术门类,诗词与音乐的完美结合在相和歌上形成了一个完全的整体。汉代人也把它称之为“歌诗”,也就是可以唱歌的诗。但是由于最初的音乐表演形式已经无从探究,所以研究者们只能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当时演唱时所用的相和歌辞上,把它当成诗歌作品来进行研究。

比如汉乐府诗歌中相和歌辞名篇《陌上桑》:故事描述的是芳华正茂的采桑女秦罗敷正在大路旁边的桑树上采桑,却被路过的轻狂好色的“使君”所“打扰”。罗敷如何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来回绝“使君”的无理要求。故事的第一段主要是描写了秦家女子的姣好面容。首先是借环境和首饰来衬托她的美貌,接着写了她的着装。后面则是别人的行事作风来从侧面烘托她的貌美。行人看见了她都要放下担子注视着她,少年看见她都要重整头巾希望引起她的注意,以至于劳动者看见她都忘记了劳动。以此来让读者展开想象,在她美丽外表下面藏着怎样一个心灵的女子。同时,也通过人们对秦罗敷的喜欢与尊重来对比第二段中“使君”如何不怀好意,仗势欺人。也为故事的高潮埋下了伏笔。第二段描写了“使君”路过此处,看见罗敷,因垂涎她的美色,所以派小吏前往问是否能“同载”。充分暴露了“使君”肮脏的思想与丑陋的灵魂。第三段,通过罗敷对自己丈夫的盛夸,巧妙地拒绝了“使君”所提出的无理的要求。这一段全部都是罗敷自己的答话,诉说自己丈夫如何威风赫赫,品貌皆优,仕途通达。也反应了罗敷如何的不畏强势,表现出她独特的人格魅力。这首乐府诗主要采用了从侧面烘托的艺术手法。先是第一段,通过描述旁观者的神情与动作来塑造罗敷的艺术形象,这样比借助比喻的形式来得更形象也更鲜明,由于加入了旁人的表现与眼观,使得作品的艺术内容也得到了提升。再在第三段中,罗敷在诉说自己丈夫如何优秀的同时,实际意思也在句句奚落“使君”,这也是这首诗中又一次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这首乐府诗在艺术上面也有着很高的成就。首先它结构完整,首尾呼应。其次它把叙事、抒情、描写等等融为一体。再次它是通篇五言,语言质朴。最后它运用的侧面烘托的艺术手法,对后世艺术手法的运用有着很大影响力。秦罗敷身上也体现了我国古代传统女性的坚贞不屈与儒雅睿智的优秀品质,她成为几千年来人们心目中的理想化女性的化身。

四、杂曲歌辞

杂曲歌辞它原本是一些散失了或者是残存下来的民间曲调,后来由汉代乐府机构加以整理,但是由于声调已经失传,曲调也不知所起,自然无法把它归到哪一类别中,所以就自成一类了。它里面也有一部分是非常优秀的民歌。内容大多是文人们抒情言志的作品,艺术形式上也不怎么合乎韵律,与五言诗有点相近,主要流传在汉代、魏晋南北朝和唐代。

其中,杂曲歌辞中一部典型的作品《孔雀东南飞》也称之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全诗共有三百四十多句,一千七百八十五个字,也是我国汉代乐府民歌中篇幅最长的一首叙事诗。它反映的是一对年轻夫妇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牺牲的爱情悲剧。故事主要叙述了女主人翁刘兰芝自从嫁到焦家后,不为焦母所喜,而后被驱逐回娘家。被其兄逼迫改嫁他人,在新婚之夜,兰芝投河自尽,而焦仲卿也殉情而去。诗歌中运用了大量的铺陈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刘兰芝和焦仲卿如何从夫妻恩爱,到被逼休妻再到无奈别妻之后贤妻再嫁最后是夫妻殉情的悲惨的爱情故事。

这首乐府诗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刘母及兰芝兄长等这些人物的艺术形象。兰芝相貌出众,知书达理,勤劳肯干。但是却为娇蛮跋扈、不可理喻的婆婆所不容。焦仲卿深受封建礼教的影响、性格软弱却又是非明辨。刘兄却性格暴躁,是非不分。刘母慈悲善良却又软弱无能。故事最终以小夫妻俩的双双殉情来画上句号。这也是一部在封建社会中妇女问题最真实也最有力度的作品。

汉代乐府民歌开创了我国杂言体和五言体的新诗歌篇章,为我国叙事民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日臻完善的五言诗歌也成为魏晋南北朝诗歌的最主要的形式。在我国音乐史及文学史上具有无以伦比,无法替代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