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准
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民族,中华文明在世界古文明中也是最独特的文明。在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里,只有我们中国的文化是始终没有间断过传承下来的,而且我们的“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一直传承有序,没有间断过的文字符号形式。从公元前14世纪,商朝后期的“甲骨文”被认为是“汉字”的初级形式,发展到今天,各种字体纷纷出现,这是祖国文化繁荣的具体表现,也是汉字发展的必然结果。新中国成立之后,有感于繁体汉字的使用复杂不便,及时在中国大陆推行了简体汉字,但由于一些历史原因,港澳台地区依然使用的是繁体汉字,这就造成了一定的汉字规范通用化困扰。与汉字相对应的汉语,作为全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也因为中国的地理区位巨大辽阔,造成了汉语在使用传播的过程中不免捎带上或浓或淡的地方口音。
学过历史,我们知道: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他有残暴的一面,但也有着一定的历史功绩,比如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统一货币:禁止使用六国各自的龟、贝、玉等币,规定全国统一使用金、铜两种圆形货币,其中金为上币,铜为下币。统一度量衡:以商鞅时的秦国度、量、衡器具,作为全国斗算长短、大小、轻重之标准。统一货币与度量衡的意义就在于推进了全国经济规范一体化,促进了国家的繁荣。这对于我们初中语文教师的启示就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注意汉语汉字教学过程中规范化,这是中华汉语文字文化得以有效传承且繁荣的基础。
那么如何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融入汉字规范化教学的目的导向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一点教学经验,谈一下自己粗浅的认知。
一、强化学生与学生家长的汉语言文化意识
今天的教育模式有别于传统的私塾文化教育,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也就是说从极端重视汉语言教育,排斥其他自然学科语言教育,到漠视汉语言教育的分裂。这种转变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悲哀,汉语言文字是中华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繁荣的基础,没有了这个坚实的基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对汉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在这一点上,培养学生及学生家长的汉文化意识显得尤为重要。毫无疑问,中国家庭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是空前的,纵观数量、名目多得目不暇接的课后培训班,我们会发现一个特点:艺术健身类的占绝大多数,比如音乐、美术、舞蹈、钢琴、跆拳道等等,其次便是英语、奥数之类的比较多,汉字书法与汉语朗读之类的培训班少之又少,不得不说这是汉语言文化的悲哀。其实仔细揣摩学生家长的心理,我们便不难知道原因,学习汉语言文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一定时间去体现学习成效,这在过分功利化的浮躁社会风气中,不能够满足学生家长对于学习必须立竿见影的心理预期。这种现状原因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在理解学生家长的同时,也要让学生及学生家长建立学习汉语言文化的长期投入意识,让他们认识到汉语言文化的重要性,在学习精力、物力的布置上体现汉语言文化学习应有的重要位置。
二、社会上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化
任何文化事物的传播都需要一定的媒介,汉语言文化也是这样。当今世界是信息化世界,也是多媒介世界,各种各样的信息文化符号通过多样化的媒介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眼前奔涌,这种媒体的多样性的缺点就是人人都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接受信息,甚至发布信息,这就增加了信息符号的随意性和不严肃性,这对于汉语言文化的规范性而言,负面影响也是巨大的。
比如最近借助网络出现的火星文,它是一种非简不繁的极端不规范的,甚至不能够成为汉字的字体,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只能通过辨识偏旁部首,借助整体句子大概猜出所指表述含义。许多年轻人非常喜欢这种毫无意义的标新立异的字体,这种影响是非常有危害性的,一旦年轻人习惯于这种字体的表达,那么传统规范的汉字形式就得不到的有效传承。本来应该起到汉字规范先锋作用的电视报纸等传统严肃媒体,也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一些网络媒介的负面影响。比如某止咳药品的广告,将“刻”不容缓改成了“咳”不容缓,这样一来,每天在电视媒体上循环播放,极容易误导中学生,造成汉语成语认知错误。
汉语言文字是中华灿烂五千年文明的结晶,保护好汉语言文化,使之得以有效传承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责任。汉语言文字的规范性是汉语言文化学习的基础,我们必须夯实这一基础,规范化使用汉语言文字,在这一点上,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的共同努力。让我们携起手来,开创汉语言文化学习的光明未来。
(责编 张亚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