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立英 张传生 武军凯
在上大学越来越容易,而毕业后找工作越来越难的当今社会,高校学生越来越没有自信,对未来普遍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毕业后的前途在哪儿,随之带来高校课堂中学习的不积极性,对老师的不尊重和对学业的自由散漫态度,于是上课睡觉、下课打游戏、迟到旷课现象在大学校园里普遍存在。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如何做好高校教师,如何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就成为摆在每位高校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那么怎样才能做好老师呢?在此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简单谈谈我的看法和思考。
一、在教学中要有爱心,关注学生心灵健康
一个国家、民族道德水平的高低,关系国家民族的兴衰与成败。教师,不但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工程师,更是一位灵魂的铸造师。因此,教师一直被认为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也是一项光荣的职业。高校教师在完成应该讲授的知识外,还应该充满爱心,这颗爱心不仅表现在对职业的热爱上,更应该表现在对所教授对象——学生的热爱上。“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的核心,只有这样才能够走进孩子们的心灵,聆听他们心底的声音。正如高尔基所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所以,在教学中不应该仅仅把教学当做自己的一项职责,当做谋生手段,而更应该把教学当做一项事业,这项事业不仅表现在对知识的不断充实和追求,而且表现在对学生无私的关爱。古今中外的优秀教师,没有不热爱学生的,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建立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尊敬和爱戴,才能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二、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
现代教育呼唤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育是讲究技巧和艺术的工作。不好的教师传授知识,好的教师传授方法。教育界有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这可以说是教育的最高境界。高明的老师总在思考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因为当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如同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有许多知识是可以自己获取的,老师作为导演,不应该大包大揽,满堂灌输,否则不但自己很累,学生学得也很辛苦。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有了,也不会独立思考了,教师自己也累得够呛,还达不到期望的教学效果,最终是老师埋怨学生不听话,上课不学习,只知道玩手机,逃课。另一方面,学生埋怨老师教得没有新意,只知道自己说,把学生当成看客,没有把他们当做学习主体,教学效果永远也不好。教师的工作是育人的,育人是讲究艺术的。有时候在讲课时,老师讲的枯燥的理论不易理解,听不明白也就失去兴趣,只有将抽象枯燥的理论转变成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故事,才能吸引学生,也只有具备深厚的文化功底、慈祥仁厚的爱心和高超的育人技巧的教师,才能受到学生的喜欢。因此,不断完善育人的艺术方法应该是教师的毕生追求。
三、提高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高校课堂,要远远比小学课堂沉默得多。所以,尽管老师在讲台上尽力地旁征博引,启发教学,但是回应的确很少,以至于有些教师就像祥林嫂一样,整日抱怨,说现在的孩子们对学习没有兴趣,上课不好好听讲,一旦提问便低头不语或是两眼发直……
诚然,造成现在这种尴尬的局面,一方面是教育制度的原因:过早地抹杀了孩子对知识探寻的兴趣,另一方面是暴露了高校课堂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因为大多数学生不知道学习这门课程之后到底能够应用多少?在社会上哪些具体技术能够用得上?这就需要教师在讲授过程中紧密联系实际,找到学生的兴趣点,搜集整理本学科的一些典型例子,并将这些例子穿插于课堂教学过程中,这种示例对学生很有吸引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课堂中,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自然就愿意参与课堂讨论中,这样学习的气氛就会活跃起来,教学效果自然就会得到大幅度强化。
四、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
在课堂上,有些教师会遇到被学生问得张口结舌、回答不上来的时候,所以课堂气氛会变得非常尴尬。这样的结果会导致学生对老师的不信任及轻视,认为自己也不会从这位老师的身上学到有价值的知识。所以“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想教授知识,就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尽管学海无涯,知识的学习永无止境,但是要给别人一碗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因此,教师在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方法的同时,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一位博学多才的智者肯定是为值得被人尊敬和肯定的人。当然,提升的手段有很多种,比如自学、深造,增加阅历,等等。
五、注意因材施教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不同学生,有的外向,善于表达,有的内向,多数沉默寡言,默默无闻……但是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特点和闪光点,这些闪光点有时需要老师慧眼识英才,深挖其潜能,使每位学生都增强信心,使学习的热情自然被调动。
总之,教育是需要用一辈子的时间深刻体会和琢磨的事业,每位高校教师在授课时更应该讲究艺术、具有博大的爱心、丰厚的知识、冷静的头脑、巧妙的方法、识人的慧眼……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己,成为出类拔萃的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