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礼”制看“规范”

2014-04-29 00:34齐文强
北方音乐 2014年9期
关键词:音乐会礼仪儒家

齐文强

【摘要】当今国民(包括高校学生)音乐会礼仪知识的匮乏成为音樂会进行中的一大瑕疵,也是高雅艺术推广普及工作中的一大遗憾。从音乐本体而言,这对于音乐会的完整进行以及音乐魅力的完美诠释都产生了重大的阻碍。基于受众本位思考,这对于听众自身对艺术的欣赏以及其艺术修养的提高也是不利的。文章欲从沿承了两千多年的儒家“礼”制为切入点对音乐会礼仪进行阐述与剖析,以期对音乐会礼仪的普及与完善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音乐会;礼仪;音乐本体;儒家“礼”制

一、概议“礼”制

在华夏五千年文明史中,礼仪是沿承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从古至今,源远流长。首先要提到的是,孔子在“六艺”中之所以将“礼”、“乐”置于一、二,可见对“礼”、“乐”的重视以及对其社会教化功能的深刻认知。《论语》中记载,子曰:“不学礼,无以立。”意为:不学会礼仪礼貌,就难以有立身之处。所以我们应以礼待人,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与人融洽相处。另外,《论语》记载,颜回请教孔子关于“任”的境界言论中,子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意在表达凡不符合礼制规定的,皆不能看、不能听、不能说、不能动。这样才能达到“任”的理想境界。在治理国家、管理国民方面,孔子言道:“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此言亦在揭示礼的同化、触动作用,此类言论诸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之所以提到两千多年前孔子对于“礼”的介定及解读,就是为了影射“礼”在两千多年前国家运作、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及其重要性。转眼视今,是否该继续沿承“礼”制,是否该继续挖掘、利用“礼”的思想特性来促进、维系和谐社会的构建。当然,答案是肯定的。

二、音乐会礼仪知识匮乏

言归正题,“礼”作为人们工作、生活以及融入社会的必备思想因素,虽然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但是在社会主流意识影响下,“礼”的大体“形态”相信人们可以清楚地辨别与把握。但是,在繁杂、高频率的日常工作、学习与生活中,再加以诸多不良社会公众现象思想惯性的影响,人们是否真正地做到《论语》中的“四非”呢?笔者在此不敢断言。

随着音乐会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礼”在其中的匮乏现象已趋向泛滥。作为一名年轻的音乐学者,观看欣赏音乐会已成为笔者日常工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汲取营养”的重要环节。在亲临欣赏的大量音乐会中,表演者也分多个等别。有国内、外大师级的,有著名歌唱家的,有学院派专业学生的。但无论表演者是何出处,观众音乐会礼仪知识的匮乏现象是“逢演必漏”。着装、迟到、现场杂音、拍照、摄影、不合时宜的鼓掌以及中途退场等等诸多不良现象频频发生在音乐会进行中,笔者作为一个对音乐艺术以及演员极其尊重的听众,对此类现象深恶痛绝,恨不得当即将其逐出音乐厅。笔者甚至认为,此类现象更是对听众艺术精神领域的践踏以及对音乐艺术的亵渎。

三、对音乐本体的影响

礼仪是一个健全人所必须的素质,一个人如果连这一点“体征”也不具备,尽管道貌岸然,但其也只是一个有缺陷的人,至少在思想领域是一个不完美的人。虽然相关部门针对音乐会礼仪的规定不胜枚举,但是诸多的音乐会礼仪常识及规定没有真正促使听众履行其自身的责任。笔者认为,导致观看音乐会不良现象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观众对“音乐会”和“娱乐晚会”的介定不够清楚,概念有所混淆,以观看娱乐晚会的“看热闹”、“娱乐自我”心态来对待专业性更强的音乐会,言行举止受其内心意识意向的影响,遂其“表现”跟音乐会的严整性、专业性及艺术性是大相径庭的,相关礼仪就无从谈起了。

笔者认为,音乐会是一种既注重音乐本体,又注重表演的舞台表现形式,从字面意义上讲,音乐本体所占的比重自然要比表演成分多一些,它是刻意回避唯图“热闹”的一种音乐本体演绎过程。所以,其更注重音乐本体艺术魅力的表达与传播,甚至可以理解为它是为阐释音乐本体而服务的。所以,音乐会是否能够完整进行对于音乐本体的诠释完美程度有着重要的决定意义。

同时,音乐会这种艺术形式不同于其他娱乐晚会,它具有传达音乐艺术魅力、注重展现音乐本体以及宣泄情感等特性,其所具有的艺术特性与文化内涵是其他娱乐晚会不可比拟的。所以,在欣赏的过程中需要听众专注地对音乐本体的艺术魅力进行认知与感受,只有这样才能达成音乐与听众的高度互溶。

音乐会的整体进行作为音乐本体的“诠释体”,音乐会进行中的不良现象必然会对音乐会的完整性产生反向作用,进而对音乐本体自身产生干扰因素。同时,对表演者而言,音乐会不良现象对表演者感情的投放与表达都会产生阻碍,对音乐本体完整性产生的影响大家可想而知。所以,没有“规范”,又何谈音乐呢?

四、围“礼”定策

《论语·八佾》中记载:“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意为:“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礼乐又有什么用?”笔者认为,对音乐艺术、表演者的尊重以及对音乐厅这样一个神圣、庄严艺术场所报以敬意是仁爱之心的间接诠释。如果缺失了对音乐艺术的尊重,又何谈欣赏音乐呢?然而,所谓礼乐,只不过是外在的形式,而内在的仁才是真正的人性核心和文化的根本。礼乐追根溯源也是发自人心的内在情感。礼乐的真正意义就是正人心、塑造完美的人性心理。所以,失去了仁这个内在核心,礼乐就不成其礼乐,而只剩下一个无用的空壳了,想必音乐会的欣赏也只沦为一种满足于自身虚荣的社会活动了,其真正的审美意义以及音乐艺术的高雅境域已经荡然无存。

在儒家礼制的理论指引下,只有大众真正地做到对音乐艺术灵魂的尊重,对表演者做到“非礼勿动”,通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来约束自己,听众与表演者共同协作达成音乐艺术的灵魂境遇,才能保证并促进音乐艺术的完整表达与诠释,使音乐艺术与大众达成互溶,真正体现音乐艺术的魅力,形成井然有序的社会差序结构。

五、结语

欲想音乐会真正地融人大众,大众生活真正地注入高雅音乐,其礼仪的规范性是至关重要的。听众作为音乐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仪的规范性对音乐会艺术性的诠释有着密切的互应关系,并对音乐会的顺利进行也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听众要真正地做到“礼”由“任”出,沿承“礼”制。同时,音乐会作为当今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性的完整诠释是提高大众审美的一个前提基础与重要保证。我们应该继续沿承两千多年前儒家“礼”制的优良传统,克己复礼,以保证现代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有机地促进社会文化建设的进行,沿承“四非”,沿承“仁爱”。

参考文献

[1]孟绮.要艺术也要平常心[J].音乐周报,2011,(5).

[2]倪海瑽.有关高校音乐会礼仪方面问题的反思[J].音乐大观,2013,(12).

[3]焦元溥.礼仪该怎么学[N].南方周末,2011-05-26.

[4]邵方.儒家思想与礼制[EB/OL].http:∥blog.slna.com.cn/s/blog_6672428701016fpm.html,2013-03-11.

猜你喜欢
音乐会礼仪儒家
搞砸的音乐会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失败的音乐会
海底音乐会
春天的音乐会
礼仪篇(下)
孝——礼仪第一礼
知礼仪,做谦谦君子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