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博物馆在校企合作中的模式

2014-04-29 00:44杨建红
大观 2014年9期
关键词:校企合作教育

摘要:本文以以黔东南州太阳鼓苗侗服饰博物馆的办馆经验、社会功能为例,探索民办博物馆在校企合作中的运行模式。

关键词:民办博物馆;校企合作;教育

民办博物馆来自于民间、成长于民间、服务于民间,是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大背景下公民文化需求增长的必然结果,是具有文化普及鲜明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是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共同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

民办博物馆是为了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由社会力量利用非国有文物、标本、资料等资产依法设立并取得法人资格,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教育功能是民办博物馆功能之一,民办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不同于学校教育,但从一定程度上可以扩大学校教育的内涵,为学校教育增加特别的价值。民办博物馆既可以通过常设展和特别展的形式借助藏品发挥教育功能,也可以通过讲座、游戏、体验等馆内外活动来实现教育功能,还可以借助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体现其特色的教育功能,或借助出版物来延展民办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总而言之,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是一种非程序性教育。但从某种程度上讲,非程序性教育较程序性教育更能开发一个人的兴趣和潜在能力,并对人的职业规划起到重要作用。

民办博物馆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通过校企合作,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校企合作是造就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作为一种教育模式,校企合作教育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较好地统一了起来。它的最大特点是利用了学校与企业单位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能力为主的实践教育有机结合于学员的培养过程之中,使学校与社会、教师与社会、学员与社会建立起广泛的联系。

黔东南州太阳鼓苗侗服饰博物馆此前为太阳鼓刺绣公司产品开发资料库,2013年7月,已获国家文物局注册,黔东南州民政局登记,现为独立法人单位。黔东南州太阳鼓苗侗服饰博物馆,共有展品150套苗族侗族服饰、800多件(张)刺绣绣片、2000多张苗族服饰剪纸和30件纺织器具。黔东南州太阳鼓苗侗服饰博物馆展览以服饰制作、手工刺绣工艺为主线,苗侗服饰类型展示为主导、服饰制作技艺演示为辅的专题博物馆。二十三名来自全州不同苗乡侗寨的民族妇女,分别为观众演示各种制作技艺。这些民族妇女在二00六年连续八年的“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赛一会能工巧匠大赛荣获特等奖、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等多种奖项,是名副其实的民间刺绣文化传承人。观众互动参与民间工艺美术学习活动是博物馆主要功能之一,通过参与学习活动,使得民族文化的传播更加具像、更加贴近生活。太阳鼓苗侗刺绣公司将以民族服饰文化保护、传承、研究、开发为宗旨,着力将博物馆打造为苗侗服饰文化展示中心、苗侗服饰研究资料库、苗侗服饰设计开发创作基地、大中专院校学生实习基地,服务于社会大众。

为更好地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深度融合,构建民族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和产业技术研发平台,推动苗侗民族文化产业加快发展,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与黔东南州太阳鼓苗侗刺绣有限责任公司,本着“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建立“产、学、研、展,一体化的校企合作伙伴关系,经平等友好协商,2014年4月,双方建立校企合作伙伴关系。

学院为公司提供博物馆展厅、大师工作室和生产车间,太阳鼓苗侗服饰博物馆整体搬迁入驻学院,作为教学重要的资料库。双方共同构建技能技术型人才培养体系,在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科研项目申报、技术创新、毕业生就业创业等方面开展合作。

校企双方共同参与民族文化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制定,从符合教学规律、切合企业实际、适应企业生产周期的角度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或工作任务,以保证工、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双方共建集“生产车间+工艺品展示厅+大师工作室”为一体的、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民族文化产业技能技术人才培养实训中心;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与系主任、技术技能骨干与骨干教师互派、兼职、任职;学院在公司刺绣专业村挂“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实践教学基地”,公司在学院挂“黔东南州太阳鼓刺绣有限公司民族文化创新创意研發中心”、“黔东南州太阳鼓苗侗服饰博物馆”;双方共同开展民族文化职业教育和产业技术研发,联合申报科研项目,共同建设技术创新平台。校企双方共同致力于苗、侗等民族技术文化的挖掘、收集、整理、研究、传承和创新。共同构建苗、侗等民族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和文化交流平台;双方共同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和服务,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双方共同遴选民族文化相关大师3名,并落实大师入驻工作室开展指导师生实践,安排5名“多彩贵州”两赛一会技师到产生车间进行产生并指导学生实训,开展师徒制等形式的教学活动,确保学生在考核中合格率为100%;公司参与甲方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配合甲方申报科研项目,开展项目研究和实施;配合甲方开展“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工作;博物馆提供能满足学生实践学习需要的材料,承担展示厅、工作室、生产车间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费用;在不影响学院正常教学和图书馆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可按照乙方要求正常生产和经营;公司接收甲方师生在刺绣专业村开展实践学习,免费提供住宿,餐费乙方若需收费,应按照学院食堂的标准收取;承担学生顶岗实习阶段的交通费、生活费和住宿费。

根据博物馆藏品资料制作的部分理论教案。

1、苗族服饰上的工艺美术

苗族服饰是由苗族妇女手工缝制,制作过中运用了多种富有本民族特色的工艺美术技艺,如编织、织锦、手绘、剪纸、刺绣、蜡染、银饰等。

2、苗族服饰

苗族各支系着装款式差异性很大,约有170多种款式。各款式的造型、色彩、装饰图案和制作工艺都各不相同,呈现出令人叹为观止的壮美景观。服饰上有先民原始自然崇拜的痕迹,有部族迁徙历史的记录,有日常生活习俗的描述,还有对环境气候的反应,是一座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的服装博物馆。

3、苗族概况

苗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相传为蚩尤的后代,先民最早生活在黄河流域,以后向南向西迁徙。目前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广西、湖北和海南等地。

苗族具有独特的物质文化和民族风情,凌空飞架的吊脚楼、悠远神秘的铜鼓声、高亢激昂的飞歌、万物有灵的崇拜习俗……至今依然完美保存,尤其由妇女手工织绣的服饰,被誉为将史诗穿在身上的民族。

4、破線绣 破线绣是贵州台江县施洞一带苗族常用的刺绣方法。破线即将一根丝线破分成若干根更细的丝线,一般分为6-8份。破线绣绣品华丽精致,由于绣线特细,绣娘须具备精湛的技艺方能完成。

5、绉绣 绉绣是贵州黔东南地区雷公山周边苗族常用的刺绣方法。将6-12根丝线编结成不同宽窄的扁平丝带,然后用这种丝带在贴好图样的绣布上打褶固定显出纹样。

6、挑花 挑花是苗族普遍使用的刺绣技法,也是一种较为易学的方法。挑花以绣布的经纬线为骨架,分有平挑、斜挑、十字挑。贵州黄平、黎平、剑河等县的苗族挑花绣最具有特色。

7、锁绣 锁绣是一种古老的刺绣针法,因针迹形似锁链而得名。锁绣分开口锁、斜口锁和闭口锁三种针法。贵州黄平和贵定两县的苗族最擅长此法。

8、盘线绣盘线绣即用绣线在绣布上盘钉出图案的刺绣方法,其绣线分盘线和钉线两种。盘线较粗,用一根芯线外缠细线做成;钉线则是与盘线同色的细线。贵州织金、剑河、凯里等县苗族的盘线绣因芯线质地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绣品风格。

9、打籽绣 打籽绣又称结子针,利用绣线本身打结后再绣在织物上。打籽绣的针法很多,最简单的是圆籽结。苗族打籽绣针法均为圆籽结。

10、贴布绣 贴布绣是一种应用极广的刺绣针法,优点是省力省工。其方法是将剪好的图样(材料通常为布)置于绣布之上,然后用绣线钉牢。贵州凯里市舟溪镇苗族的贴布绣非常特别,从材料到制作都十分考究,是贴布绣中的极品。

11、锡绣 锡绣是苗族独有的刺绣方法,仅存于贵州剑河县柳富一带的几个苗族村寨。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刺绣的方法是用锡丝在织物上穿扣出图样,技艺要求极高,须长期学习方能掌握。

利用民办博物馆资源作为校企合作模式,正如陈敏尔省长在《省经信委、省教育厅关于推广“产业园区+标准厂房+职业教育”模式的通知》批示:此事现在做正是时机。要及时总结和借鉴一些好的经验做法,形成若干种结合的模式和途径,加以推开,促进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

作者简介:杨建红,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馆员,高级工艺美术师。现为贵州省妇女联合会执委委员,“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赛一会专家评委,黔东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全国妇女联合会手工编织协会理事,贵州省妇女手工协会副会长,黔东南州妇女民族手工产业协会副会长。黔东南州“民间优秀文化传承人,贵州省盛华职业学院民族文化传承中心“旅游商品——苗族刺绣”专业教授。

猜你喜欢
校企合作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