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学生孤独感问题研究

2014-04-29 00:44曾军平吴恒利陈平
领导科学论坛 2014年9期
关键词:孤独感留守学生研究

曾军平 吴恒利 陈平

【内容提要】 留守学生的存在是当今中国农村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它成了农村学校教育一个难点问题。因为特殊的生活环境,远离父母的监管,缺少亲情的抚慰,留守学生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常见的有:心理性格不健康,行为习惯不好,学习成绩不理想,安全无保障,违纪违法较多。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首先解决留守学生的心灵孤独和生活孤独。

【关键词】 留守学生 孤独感 研究

【作者单位】 湖北省红安县上新集镇中学。

【中图分类号】 G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4)09-0052-02

所谓留守学生指的是父母或其中一方在外打工,由其他亲属代为监管的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农村学生,他们远离了父母的看护,远离了父母的监管,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特殊问题:比如心理性格不健康,行为习惯不好,学习成绩不理想,安全无保障,违纪违法较多。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的心灵孤独和生活孤独。如能解决心灵和生活方面的孤独,留守学生身上的诸多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了。

一、建立一对一的帮扶

留守学生在生活、学习、行为习惯、思想等诸多方面都需要帮助,这不是几次谈话或偶尔的排忧解难就能解决问题的,具有复杂性、长期性等特点。农村中学一个班少则十几个、多则几十个留守学生,如果单靠班主任一个人的力量有可能顾此失彼,很难将留守学生的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建立“一对一的帮扶”制度是教育留守学生行之有效的一个方法。

所谓“一对一的帮扶”指的是一位教师具体负责一名或几名留守学生,其责任包括学生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及思想动态等方面问题的解决。具体的帮扶对象由班主任视具体情况,联系科任教师来确定。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必须始终带着一颗爱心,同时还需要细心、耐心。笔者的帮扶对象是班上的刘波同学,他父母双双南下广东打工,照管他的是年近七旬的祖母。也许是想弥补对儿子亲情的缺失,他父母每月定期汇1000元给他。在农村,一个初中学生每月生活费大约300元左右,刘波的手头毫无疑问很宽余。但问题是,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没有经验和能力去支配手头的余钱,于是刘波便无节制地购置衣物和零食。并且,一旦注重了物质享受,在学习、纪律等方面必然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更不必说勤俭节约习惯的养成。为此,笔者先是给刘波讲道理,告诉他作为学生应穿着整洁朴素大方,从小养成节俭的习惯,然后帮他去办了一张银行储蓄卡,除每月的伙食费和适当的零花钱外,其余的钱都存起来。在此期间,笔者想方设法将其兴趣爱好转移到学习上来。两个月之后,刘波的生活习惯有了明显好转,学习兴趣逐渐浓厚起来,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各方面均能严格要求自己。任何一个留守学生的转变,无不是教师付出“三心”的结果。这其中,爱心是前提,它是细心、耐心的源泉和动力,而细心和耐心则将爱心转化为结果。

二、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

留守学生缺少父母在身边的那种温情感,这种温情是其他亲属的看护所无法取代的。开展有针对性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是缓解甚至消除留守学生孤独感的一个有效手段。

笔者作过如下尝试:组织一次以“我要对您说——给爸妈的一封信”为话题的征文竞赛,参赛对象为留守学生。学生小丽在信中这样写道:“妈妈,你走后,我每天晚上都是流着眼泪很晚才能睡着,我想你啊!你能不打工,回来照看我和弟弟吗?白天我坐在教室里根本无心上课,老师讲的我一句都没有听进去。”在征文中学生表达了他们真实的思想和情感,一方面让人觉得这些孩子的确可怜,需要别人的帮助;一方面又让人意识到孩子们必须得到引导,要使其明白父母为什么外出打工。所以,笔者随即举办了以“为了谁”为主题的讨论会,组织留守学生参加讨论,旨在让他们明白父母之所以不辞劳苦外出打工是为了家庭,为了子女。而作为子女,在学校应当文明、守纪、勤奋学习,以此让在外的父母放心,这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达。会后,学生陈枫告诉笔者:“老师,以前我一直认为爸妈外出打工,把我和妹妹交给奶奶照管是想自己轻松,现在终于明白了爸妈的用心。今后我一定好好学习,听老师的话,改掉过去所有的坏习惯。”陈枫的话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绝大多数孩子是明白事理的,关键看你用什么方式去教导。此后,笔者又举办了“我为父母过生日”为主题的书法美术及手工艺制作展览,目的是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更重要的是以此强化骨肉之情,让学生感到自己不再孤独。

三、丰富节假日的生活

节假日是一般的孩子所盼望的,然而留守学生却害怕过节假日。因为一般的孩子在节假日能和家人团聚,尽享天伦之乐;而看着别人家庭其乐融融,留守学生更会觉得自己形单影只,更加思念远在异乡的父母。尤其严重的是留守学生在节假日处于一个监管的“真空”时段,离开了学校的监管,又没有家庭的有效监控,安全无保障。

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帮助自己的学生化解节假日的孤独,过一个快乐安全的节假日。笔者是这样做的:开展竞赛类的活动,如举行篮球、乒乓球、棋类等比赛;举办文艺表演活动,排练安排在假期,因为表演不是目的,目的是要让孩子有一个充实的节假日,让其在这期间不感到孤独;举行野炊活动,这里所说的野炊不是一次简单的野餐,它的内容可以安排得很丰富,可包含野外生存、自救知识的搜集和交流、动植物标本的制作、风景写生、摄影等等。当然每一项赛事在放假前便预先组织安排妥当,前期由教师负责组织安排,挑选一两名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在假期中具体负责,而假期中的活动教师则可参加可不参加。实践证明这些活动收效很好,它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节假日生活,消除了孩子们对父母的思念之情,使其觉得不再孤独,而且还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

四、进行定期不定期的家访

家访是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教师走进学生家庭,对学生家长进行的一种访问,是对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补充。它是教师与家长沟通、交换意见的途径,是学校和家庭为达到对学生共同教育的一种方式,更是教师关爱学生的具体体现。通过家访,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在学校所没有表现出来的一些问题,也能够及时向学生监护人反馈学生在校的一些情况,从而共同对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导和督促,达到促使学生健康发展的目的。

家访作为对留守学生的一种教育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因为通常留守学生的监护人是爷爷奶奶,由于代沟或文化程度低的缘故,其教育方法一般都存在一些问题,此时,教师与监护人的沟通和对孩子相关情况的了解就至关重要了。一方面,教师能够帮助学生的监护人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教育策略,有效地对孩子进行监管和教育;另一方面,教师能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情况,有针对性对地孩子进行鞭策和引导。更重要的是,在家访的过程中,孩子感受到自己被重视、被关爱。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言:“教育过程中要充满期待,如果把一份爱心放在家访中,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一次家访就是一次让孩子进步的机会,孩子会在教师的家访中,感受到鼓励,它会让一个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发生很大的改变。对于一些所谓“问题学生”的家访,教师更要捧着一颗爱心,了解孩子的心灵需要,不仅帮助孩子纠正错误,更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不单是督促、鞭策,也需要肯定、鼓励。

责任编辑:周 俊

猜你喜欢
孤独感留守学生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如何提升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
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人际信任对孤独感的影响因素研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大学生孤独感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感恩、孤独感和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