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贵县师公戏的传承与发展

2014-04-29 19:17蓝观覃
北方音乐 2014年9期
关键词:传承发展

蓝观覃

【摘要】广西壮剧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2006年广西壮剧被国家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县(今贵港市)师公戏是广西壮剧中的一种类型,它曾经在贵县灿烂的绽放着,深深地影响了贵县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文章通过对贵县师公戏起源、基本特点以及现状的分析和阐述,认为广西贵县师公戏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

【关键词】贵县;师公戏;传承;发展

一、贵县师公戏的起源

师公戏是广西壮剧一个分支,主要流行于贵县、来宾、柳州等地区,贵县(今贵港市),自唐朝始名为“贵州”,明朝洪武二年降为县,因此,贵县一直沿用至今。广西师公戏的叫法不一,因地取名,贵县、都安、马山称之为“跳筛”,来宾、武宣都叫“唱师”,有的地方还叫“跳庙”、“尸公”。

贵县师公戏最早可追溯到明代,明代史书记载以及贵县出土的贵县陶器皆有类似师公戏的舞蹈图案。师公戏是从师公舞蹈中演变出来的,师公戏的演变历程中又经过了木面师逐步转变为粉面师的过程。师公戏早先出现在宗教祭祀活动中,主要演出驱鬼镇邪、解除灾害、乞求平安、招财招子等,师公戏有别于专门为死人“升天”做开光引路法术的道公。其参杂了舞蹈,吸收了民间说唱,带有娱乐的色彩,逐步形成了一种地方戏种。

二、贵县师公戏的基本特点

贵县88%为壮族人口,其中掺杂少量汉族杂居。贵县师公戏主要以神话故事、传奇人物、经典典故、家庭生活等为主题内容的戏曲。

最初的师公戏是以娱神为主,之后改革为神人并娱的演出形式。当师公歌舞表演结束后,紧接着用山歌腔调欢唱典型的人物,如包青天、愚公移山的老汉、武松等等。因此,师公戏的雏形是以演唱故事为主的地方戏种。师公戏常在村屯的地坪、寺庙前的空地搭台、家族大的会在大厅堂里演出,演员分有角色,唱、跳、念、道白等各种表演。道具一般有扇子、刀、剑、枪、桌椅等;服装大多数是大红袍、盔甲龙袍、裙子、乌沙、布鞋、官服等;舞台布景有门帘、大帐;伴奏乐器有一鼓、一锣,偶尔配有唢呐,舞蹈利用锣鼓点进行;师公戏的团队人选需要经过算生辰八字、入队要履行斋戒才能加入。主要的经典剧目有《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薛仁贵》等;师公戏演员常一人多演,又唱又跳,形成一人身兼多角的局面。这种法事过程中,演员既是宗教迷信的传播者,又是活动的组织者执行者,是神人二者的化身。师公戏的演出以红白喜事为主,偶尔把演出当作送给友人的助兴,演出时长大约有十天半月;当时的社会风气比较低俗,演出会引来赌博,一赌难以收场。师公戏主要在贵县、武宣、来宾等周边县城逐步形成一种壮剧的地方戏种。从事这方面演出的组织者成立团队,在村屯间的安龙、新建庙堂、消灾除难、游神、打斋、建房、白事喜事等民间活动中盛行演出。

三、贵县师公戏发展与改革的几点思考

贵县师公戏是广西壮剧众多戏种之一,2006年壮剧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贵县师公戏虽然得到了相应的保护,但是在现实中亦存在着诸多问题。随着21世纪经济的快速发展,贵县师公戏难以跟得上时代的发展步伐。

首先,了解并会唱师公戏的人越来越少。由于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增多,常年不在家,90%以上的年轻人不了解不会唱师公戏,甚至听不懂台词;师公戏演员逐渐年迈或者离世,年轻的演员对于用同音或者谐音的汉语剧本,用壮话翻译过来的台词唱得并不顺口,意思表达不太确切;舞台布景太单一,服裝样式仅局限于古装,没有吸纳新的服饰,音响设备太落后;表演形式仅受到当地老人的喜爱,缺乏舞台表现力;没有合适的继承人,且演员没有接受过声乐培训,演唱功底很大程度上限定了戏曲的表现力和剧本的创造力;党和政府虽然重视文化的发展,却没有真正地落实到点,经济后盾不是很强;剧本多数为祖传,因没有应着时代的变化而改编或者创新等诸多原因导致了了解并会唱师公戏的人越来越少。

其次,听不懂且不愿意去听师公戏的人越来越多。据笔者探究,师公戏与人民群众生活的交融点越来越少了。除了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不懂也不学戏,造成大部分人听不懂的因素主要是价值观、人生观和社会文化潮流的影响。幼儿从小学汉语、英语却把壮话拉下了,有的人甚至连一句壮话都不会说。同时也受校园文化、国家各地文化以及城市和网络媒体的流行文化的冲击,使大部分年轻人崇拜并模仿。近些年来,各省电台的选秀节目、娱乐节目不断的泛滥,各种潮流、漂浮的文化风气对传统文化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听不懂且不愿意听的人也就更多了。目前最现实的任务是对年轻人进行价值观、人生观的树立,从娃娃抓起,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年轻人去听并学,师公戏才会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最后,贵县师公戏受到商业的挑战。从有专业剧团开始,其演出就很少索取报酬,主要是由政府发放补贴。随着业余的村屯表演文艺队增多,主要由部分戏曲爱好者自发组织排练演出、丰富业余生活,而不索报酬。这种不计报酬的演出形式,也使师公戏在演出人员、服装道具等诸多地方受到了来自商业的挑战。

贵县师公戏作为壮族人民的一种传统文化之一,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精神文化提高,加上外来文化强势的冲击,师公戏将面临着严峻的时代挑战。当代是数字化的时代,电子商品琳琅满目,电视网络传播迅速,传统文化与风俗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渐渐地褪色。虽然师公戏被列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却抵挡不住时代文化强势冲击,壮族人民应该顺应时代的变化,抓住当今的开放性,急速地改革和转型壮剧。

四、师公戏应顺应时代的发展而进行改革

近两年来樟木乡连续举办了两届“山歌比赛”,参赛队包含樟木乡、山北乡的各代表文艺队,不管是从舞台布景、音响条件,还是剧目内容、舞台表演都进行了现代化的改革,深受当地广大群众的喜爱。同时开始出现很多山歌小调、山歌小品等形式的作品。

首先,要不断地进行师公戏剧本的继承和改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发展,乃至有创新,创造出更符合时代符合人民喜爱的剧本。其次,要不断地完善师公戏演员的培养机制,高薪聘请专业的戏曲老师进行指导,挑选更好的传承人。再次,面对观众人数趋向“老龄化”的问题,我们面对着严峻的任务是加强对年轻一代人进行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学习。最后,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师公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更需要政府在政策、经济上的支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针对地区进行收集整理一批优秀的剧本、唱腔以及一些重要的理论资料等,尽量地利用数字化技术健全一个完整的师公戏资料库,面向大众,进行传播学习。

五、总结

贵县师公戏是广西壮剧的剧种之一。它深深地影响着壮族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随着当今人们生活方式、娱乐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各种交通工具的完善,数字化网络、电视、广播等技术的普及,师公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从曾经辉煌的历史到今天剧本失传、观众老龄化、市场萎缩等,这不仅有社会发展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师公戏本身的发展原因。在这样的情况下,师公戏只能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不断地进行改革来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样才能使师公戏这一优秀传统文化长久地立于民族文化之林。

参考文献

[1]韦苇,向凡.壮剧艺术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2]广西壮族自治区戏曲研究室.壮剧艺术资料集[M].南宁:广西区戏曲研究室.

[3]廖明君.壮剧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猜你喜欢
传承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江西武宁打鼓歌保护和传承的路径探讨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