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背后的交响曲

2014-04-29 18:45孙南航
北方音乐 2014年9期
关键词:作曲贝多芬

孙南航

【摘要】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是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作于1804年的作品55号。贝多芬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伟大音乐家。他创作的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由此被尊称为“乐圣”。

【关键词】贝多芬;第三交响曲;作曲

第三交响曲,它的标题是《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原稿上的标题是《拿破仑·波拿巴大交响曲》,是应法国驻维也纳大使的邀请为拿破仑写的。

但当时贝多芬听到拿破仑称帝的消息时,愤然撕去标题页,改成了《英雄》的曲名。这首交响曲从内容到形式乃是厄运中出现的奇迹,都富于革新精神,感情奔放,篇幅巨大,和聲与节奏新颖自由。在曲式结构上做了大量革新,当人们听起音乐时,就像两边响起雄壮而果断的和弦所喷涌出惊心动魄的音流。它犹如悬崖峭壁的飞瀑,奔腾直下,浩浩荡荡地向着人世,向着海洋……这就是宏伟的乐章。

在1802年的初夏,正当春之神把它用鲜花和绿绒铺就的大地交给维也纳之时,32岁的贝多芬离开了这个使他名震乐坛的音乐之都,来到海利根什塔特村小住。不是为了消夏避暑,也不是为了领略那里的旖旎风光,是为了可恶的病魔——日益加重的耳疾,死死缠住了他。他不得不遵照医生的嘱咐,到此休养。

夏日里,贝多芬和他的学生一起在幽静的林荫道里散步。大自然那秀丽如画的景色和绚烂缤纷的色彩映入音乐家的眼帘,似能化成拨动心弦的旋律与变幻无穷的和弦,使贝多芬的心灵得到一丝抚慰。但耳疾这一现实,总使他苦不堪言。愁风乍起时,当他面对着吹起笛子的牧童,却听不见那悠扬悦耳的笛声时,痛苦得难以言喻,无疑似一支利箭戳进了他的心房。他发疯似的奔回村子,把自己关在那间坟墓般阴森的小屋里。孤独,死一般的孤独!绝望使贝多芬萌生了自杀的念头,他提笔立下遗嘱。

“当我旁边的人听到远处的笛声而我听不见时,或他听见牧童歌唱而我一无所闻时,真是何等的屈辱!这一类的经验几乎使我完全陷于绝境;我的不敢于自杀也是间不容发的事了。”

“死亡愿意什么时候就什么来罢,我将勇敢地迎接你。别了!”贝多芬在这遗嘱的封面上写道;“在我死后拆开并执行”——这就是海利根遗嘱。

“是艺术,就只是艺术留住了我。啊,在我尚未把我感到的使命全都完成之前,我觉得不能离开这个世界。”贝多芬那颗不屈服的心,使面对死神的他,以超人的忍耐精神,以百倍的勇气和热情,集中自己的全部精力开始创作他的《第三交响曲》。这部交响曲是他创作生涯中,也是交响音乐史上的一座伟大里程碑。

这个动荡的时代赋予贝多芬一种特殊的力量,再加上当时在欧洲已经发展到完全成熟的人道主义思想,对贝多芬的思想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逐渐成为他世界观的核心。1804年创作的《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从“约瑟夫主义者”转向“共和主义者”。这部交响曲是受法兰西共和国驻奥地利大使贝纳多特将军的建议写的。作品完成后本来是准备通过贝纳多特将军题献给拿破仑的,但拿破仑于这一年取消共和制做了皇帝,贝多芬一气之下,抹去原稿扉页上原来的题名,改称为《英雄》。

一、第一乐章:灿烂的快板

在这由四个乐章组成的交响曲里,展现了英雄的生活、斗争、牺牲和凯旋的动人情景。在体现英雄性格的第一乐章里,所描绘的英雄斗争生活的画面,是那么恢宏壮丽。由两个宏伟而果断的和弦冲击的英雄主题是那么势不可挡。这个英雄主题是以简单的军号音调作为素材,最先由大提琴在低音区演奏。

这个主题经其他乐器在高音区重复和发展。像英雄率领的一支大军,以坚强的意志、排山倒海的气势,如急流、似狂涛向前奔腾。尽管我们能时而听到木管乐器奏出的一些抒情、宁静的曲调,会令人感到那是痛心的哀号和失败的悲伤。

这个乐章所表达的内容是崭新的题材,该交响曲的构思、手法的精湛、曲式结构的排序在当时的年代没有其他作品与之相比,使作品突破了传统交响曲的肃博,作品在演奏中充满了气势宏大的场面,而且不像巴洛克时期音乐作品的机械性,是具有生命的,把作品整体内容贯穿其中。

二、第二乐章:葬礼进行曲——极慢板

这个乐章具有鲜明的赋格曲效果,响彻着嘈杂的战斗声和凶猛的骑兵嬉游曲。本乐章极为著名,经常单独演出这个乐章。

这是个沉痛悲戚,但又美到极点的乐章。在第一小提琴弱奏当中,哀婉的主题凄凄而现,C大调的中间部,仿似抚慰破碎心灵,未几,又返回c小调,情绪亦由此再起高涨,跟死神的咆哮毫无分别;而主题的喃喃自语,亦静静结束此乐章。

贝多芬在中间部后面的变奏中首次让铜管乐器单独出现,体现出人民战士逝去后的悲壮。

为了胜利,为了幸福,英雄们牺牲了。这是一首葬礼进行曲。罗曼·罗兰说:“全人类抬着英雄的棺材。”由小提琴低音区演奏出主题的萧穆、悲壮。

但是这庄严的进行曲音调十分宏伟,宛若浩大的葬礼行列。转而沉痛如诉,无限哀伤。

最后由双簧管演奏出和谐而优美、忧郁而平静的旋律,恰如人民对英雄的深切怀念。

在结尾处主题最后再现时,它时断时续,催人泪下。送葬的人们已悲痛得泣不成声。

三、第三乐章:诙谐曲——活泼的快板

第三乐章与第二乐章葬礼进行曲形成强烈对比,诙谐曲也就是这部交响乐的第三乐章。

它围绕着开始部分的弦乐主题而展开,力度逐渐加强,显得乐曲充满悠闲自得的气氛,令人沉醉。

它是充满朝气、欢欣鼓舞的。乐章的前后两部分是急速迅猛的音调,先是由弦乐器演奏出,节奏富于弹性。

中间的部分像是狩猎时号角和呼喊,它象征着光明和未来。英雄不惜生命迎来的新生活,在这段音乐里展现出五光十色。

四、第四乐章:终曲——甚快板

第四乐章是采用了“普罗米修斯”的主旋律,是贝多芬作于1799年至1801年负责作曲的舞剧“普罗米修斯”之终曲及1801年作曲之“十二首方舞曲”第七曲当中,使用此曲作第四乐章主调。

贝多芬生活在一个动荡的年代,他在“现代史最大的危机”中变得成熟了。贝多芬创作《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前就有许多重大事件发生。人类社会兴起的新势力、新理论、新思想,大大地影响了贝多芬。贝多芬景仰席勒和歌德,他也深受莎士比亚、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影响。他熟读爱申堡翻译的莎士比亚,他拥有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与柏拉图的《理想国》。

“不管资产阶级社会怎样缺少英雄气概,它的诞生却是需要英雄行为、自我牺牲、恐怖、内战和民族战斗的。”

在《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中,全曲贯穿着是一位伟人的英雄形象,音乐在充满矛盾冲突的发展中体现了这些英雄人物在为自己的革命目标斗争中的豪迈、自信、英勇。他们的牺牲在人们心中所引起的沉痛哀悼以及他们胜利凯旋时的壮丽情景,是对法国革命的赞颂,同时也是对自己人道主义理想的讴歌。

猜你喜欢
作曲贝多芬
AI:像贝多芬一样去作曲
逐梦
亦远亦近贝多芬
邀你来我家
交响乐之王——贝多芬
贝多芬
贝多芬·丁
作曲心语
George Gershwin
伍光辉作曲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