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青主与《我住长江头》的音乐艺术解析及演唱技巧分析

2014-04-29 18:45蒋晓萌屈海君
北方音乐 2014年9期
关键词:演唱技巧文化背景

蒋晓萌 屈海君

【摘要】青主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在艺术歌曲创作上,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他的艺术歌曲中,“中西”结合、学以至用的思想尤为明显,在旋律上他注重将西洋技法运用在中国传统古典诗词中,这种“中西”结合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艺术魅力,《我住长江头》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歌曲中的经典之作。文章通过对青主与《我住长江头》的全面解析,希望能对声乐演唱者和学习者在艺术歌曲的演唱和处理上有所帮助,同时在艺术歌曲的学习中,对创作背景、自我演唱水平的完善、情感表达的拿捏提出一些设想。

【关键词】青主;《我住长江头》;文化背景;音乐结构解析;演唱技巧

在中国,艺术歌曲肇始于20世纪初,其深刻的内涵、复杂的演唱技巧、完备的气韵并融合古典诗歌与音乐的长处,使它与其他类型的歌曲区别显著。因诗先而乐后,艺术歌曲的旋律写作也紧扣住了诗歌的内涵,与此同时作曲家又要通过委婉起伏的旋律,将歌曲刻画得声情兼备、音画互现。所以,要创作一首成功的艺术歌曲并不容易,在众多优秀的作曲家中,青主算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他是中国艺术歌曲的奠基人,代表作有《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红满枝》等独唱作品。下面,我以《我住长江头》为例,进行系列的阐述。

一、《我住长江头》的文化背景

《我住长江头》初刊于1930年《乐艺》,后收入1933年出版的青主先生歌曲集——《音镜》。

《我住长江头》词作者李之仪,北宋词人,曾任枢密院编修官,官至大夫,与苏轼及当时文学名家交往甚密,著有《姑溪居士前集》《姑溪词》。

《我住长江头》原词牌为《卜算子》,其结构精巧,复叠回环,既明白如话,又蕴含深婉,抒写男女爱情生活情谊真挚,极富民歌的艺术特色。而随着历史的变化与发展,它的作用也不断变化,可谓妙用无穷、蕴藉精深。这样巧妙的构思、明净的语言、复沓的句法相结合,构成了它特有的灵动、隽永、玲珑有味的词情。

青主(1983~1959),又名黎青主,音乐理论家,作曲家。广东惠阳人,原名廖尚果,早年就读于黄埔陆军小学堂。1912年被派往德国学习军事。后改学法律,业余学钢琴及作曲理论。1922年回国,在军政治部任职。后因“四·一二”革命被全国通缉。他辗转逃亡,1929年来到上海,找到了他留德时的老同学——当时上海“音专”的校长萧友梅。在萧友梅的热情帮助下,廖尚果乃化名青主,以作曲、著书、写音乐理论文章及编“音专”校刊《乐艺》为主,开始了他自己说的为期数年的“逃亡乐坛”的生涯。

青主先生为这首词所谱写的曲子,一吟三叹,无论形神都深得中国传统音乐章法意韵的精髓。其“知人论世”,将李词的涵韵和自己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个人遭遇相结合,将人类中许多共同和美好的情感相串联,于是这首歌里既有他对旧时生涯的追思,也有对朋友、战友的思念之情,更有风雨欲来而自我无法从束缚中挣脱的悲慨。这些复杂感情的交织使得歌曲既抒情又激越,下行或向上的拖腔,既富有吟咏的意味,又富有隽永的激情。钢琴伴奏如江水般流动的音型贯穿全曲,像自己的思绪和血脉一样流动,象征着连绵不断的情思。既凝聚了爱与思念的深沉,又展示了旋律与和声的有机统一。

二、《我住长江头》的音乐艺术结构解析

(一)曲式结构

《我住长江头》这首作品为二部曲式结构,具有丰富的和声结构,调性为G大调,全曲分为A和B两大部分。前四小节为引子部分,第5~20小节为A部分;第21小节结尾为B部分。A部分共16个小节,作者采用了4+4+4+4方整型结构;B部分共48個小节,每个部分分别为16小节,也为方整型结构。引子部分流动的分解和弦,犹如流动的江水,把主题思想呈现给观众,使观众也自然地投入到歌曲意境中去。

歌曲开始的A部分,分为两大乐句。第一乐句为5~12小节“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歌曲从中音a音开始,音程在三度之内流动,表现了作品开始的宣叙性,如朗诵般的平稳进行,与后面的音程作对比,平稳的和声音程使流动的江水画面呈现在观众面前。第二乐句为12~20小节“日日思君不见君”,歌曲旋律从中音区g音开始,音程仍是三度音程之内平稳进行,从17小节开始,从中音a的二度平稳向上级进,到19小节依次到高音a,一个八度的上升,表现了作者的思念之情,情绪也开始高昂,为B部分的进入做准备。

歌曲的B部分为全曲的高潮,分为三部分。B1部分(21~35小节,“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为全曲的第一高潮。高音区的音程跳动需要歌唱者有很好的气息流动和穿透力的声音。B2部分(37~52小节)是全曲的第二次高潮,表达了作者坚定不变的心,作者对恋人的忠诚,犹如生命一般,正如“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这句诗的境地。B3部分(从53小节至结尾)是全曲最后一次高潮部分,从61小节开始“f”的出现,力度开始加强。“只愿”两字都在高音g上,表现了作者对恋人不变的心,犹如连绵不断的江水一般,永不休止。从第68小节“ff”的出现,力度变得更加强烈,使全曲达到最高潮。“相思恋”最后结束在高音a和g上,高音区以较慢而强的乐句结束全曲,把思君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我住长江头》的艺术个性特点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古典诗词的独特韵味

青主在艺术歌曲创作中,经常以古典诗词为题材,十分注重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律美和高雅气质。他留学德国,学习西洋音乐技法,并将这种和声技法巧妙地运用到中国古典诗词当中。

《我住长江头》歌词朴实,虽没有华丽的语言,但却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歌词通俗易懂,深入人心,再配上丰富的和声曲调,优美抒情的歌曲就呈现在大家面前。青主先生非常重视和声曲调与诗词的结合,他用音乐织体把诗词语言艺术化地表现了出来,在创作上匠心独运,将中国传统古典诗词文化通过与音乐的完美结合,极大地拓展了审美空间。

2.旋律流畅,富有歌唱性

《我住长江头》原词模仿民歌风格,是一首具有民歌韵味,极具抒情性的艺术歌曲,表达了一个女子对爱慕者的思念之情。青主以连绵不断的音乐织体体现了诗词的意境。曲调悠长,但有别于一般的民间山歌小曲。钢琴伴奏宛如江水般流动的音型贯穿全曲,流畅的旋律衬托着歌唱者宽广的气息,扎实的演唱功底又象征着绵绵不断的情思。整首作品旋律抒情优美,又与诗词结合得独具匠心,由于旋律中运用了自然调式的旋律与和声走向,显得整首作品自由舒畅,又富于抒情浪漫气息,同时具有我国民族民歌的风味。最有创意的是,歌曲创作上突破了“卜算子”词牌中平行反复结构的惯例,而把下阕作为一个音乐织体单独反复了三次,情绪上一次比一次激动,继而烘托出全曲的高音区。这样的处理既突出了思念爱慕之情的真切和执着,又具有单纯的情歌所没有的激情昂奋力量,并且使演唱者也有一个声情并茂华丽的高音展示。同时青主先生一语双关,假借古代的爱情词,寄托对过去战斗岁月和殉难战友的深沉思念。歌曲采用6/8拍子,有舞曲的风格,使歌曲连绵不断,富有歌唱性,同时也体现民歌所具有的质朴和真挚的情感。这首作品主要建立在e小调上,民族小调性的使用既保留了诗词的抒情性,又突出了歌曲中的民族特性。从音域上看,这是一首适合女高音演唱的作品,音域宽广,但青主先生在歌曲中移调的运用,增添了歌曲的灵动性,又适合女中音演唱。整首歌曲连贯流畅,犹如长江水一样绵绵不断。

歌唱者对气息的控制要求很高,歌曲中高音弱唱的技巧,需要演唱者具备一定的演唱技巧和实力。歌曲中发音和吐字也要字正腔圆。如第19小节中从e2一个连线到a2宽广的音区部分要求弱唱,并且要有连贯的气息支持,以突出这首诗词的抒情性与歌唱性。

3.钢琴伴奏烘托意境

《我住长江头》这首作品之所以能成为艺术歌曲中的经典,还与作品中独特的钢琴伴奏手法分不开。全曲采用6/8的节拍,连续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分解和弦的使用,伴奏音乐流畅性很强,使得作品的钢琴伴奏在形态和意境方面具有极强的美学效果。

引子部分大连音线的运用富有歌唱性,表现了长江水的绵延不断,也映衬了作者一直不变的真心和思念之情。全曲流畅的线条,使得钢琴织体运用了十六分音符的流动音型为主,形象地表现出了长江水的连绵不断和永不休止。整首作品以分解和弦为主音型,歌唱与流动的分解音型结合,钢琴旋律时而与歌唱部分统一,时而与歌唱旋律作复调对比,伴奏和演唱结合得十分完美。歌曲最后全是高音区的位置,结束在高音上,节奏慢慢地进入尾声部分,激动的大和弦之后转入抒情流动的分解和弦,宛如流动的江水。歌曲的开始与结尾都以流动的和弦表现长江水的连绵不断,首尾呼应,流水般的分解伴奏音型与歌声相互交融,使得这首古词的情意更加动人心弦。

三、《我住长江头》的演唱技巧

(一)气息的运用

该曲全曲速度为Allegro ma non troppo,在演唱时,一定要控制好气息,从容不迫地去演唱,并注意旋律的流动性和连贯性。所以,歌唱首要的条件就是气息的支撑。全曲从第一句开始,就是一句一换气,都是弱起弱收,句子的中间部分要稍微推强。第一句“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要用一种倾诉的语气,有一种欲说还休,又说之不尽的感觉。其中第二句,“共饮长江水”,每个字都是级进后,“水”字四度跳进到了小字二组的A音,当情绪推进到这个音时,要求的力度变化从“p”到“pp”再到“ppp”,并且还延长至下一个休止小节,这样歌唱的情绪得到了释放和升华。演唱到此句的时候,气息控制的重要性就会直接影响到演唱者的发挥,应特别注意。此时的气息不仅是弱收,而且还要呈现出不一样的力度变化且拖腔要长,这是为了切合这首曲子的意境且给人一种余音绕梁、连绵不绝之感,同时也为后面的演唱储存好实力。随着歌曲的推动,到第八句“定不负相思意”时,“定不负”这三个字的力度要果断、坚决些,然后再换一口气,用饱满坚定的气息深情地再唱出“相思意”三个字。曲子后面的发展,除了也是一句一换气以外,情绪的推动使得我们在运用气息时更要做到从容不迫、稳如泰山。不管是后面的小二度进行,还是后面又重复的“定不负相思意”,虽然是重复,高音的位置处理与换气都与第一次出现的这句的处理方式没有很大的区别,只是更应该激动一些,推动到达歌曲的至高点。这种气息的处理方法,既突出了曲子行进到现在我们所需要做到的情感表达,也紧紧扣住了这首词所要表达的意境和作者所要表达的复杂的情感承诺。这样处理不仅仅是对演唱者演唱功力的考验,更是一个人的文学修养与艺术修养的结合。

(二)咬字、吐字

我们在演唱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是怎样去咬字。一首歌,情是内在,字是手段。歌曲语言上讲究能使歌曲本身的情感更为突出和深刻。反之如分不清前后鼻音、平翘舌,则会让一首艺术歌曲大打折扣。用西洋唱法去演唱中国歌曲时,如果不注重“字正腔圆”,就会造成“音包字”的效果,令听众不知所云,这就需要我们更加踏实地掌握发声原理,建立好咬字发音的基本功。首先,我们可以通过高位置朗读的方法来训练自己咬字的问题。高位置朗读,就是用声乐的发声方法来朗读出你所要演唱的曲目。如《我住长江头》第一句“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首先应该是把每个字的语调发准确,我(三声)住(翘舌四声)长(翘舌后鼻音二声)江(一声)头(二声),整个咽喉腔打开,朗读时发声位置集中在头顶,位置挂高读出来,特别要注意归韵,归韵是我们在演唱中国歌曲时才特有的发声方法,很多时候都是因为归韵不准确,导致了“音包字”的情况出现。这首歌每一句每一个字的归韵都是在我们所学习的汉语拼音里面的元音,这个和意大利歌曲中所出现的a、e、i、o、u这几个元音字母是很像的,所以我们可以借鉴意大利歌曲中元音字母的发音,在汉语拼音里的a、e、i、o、u这些字头上多加练习,是可以解决“音包字”和怎样归韵的问题的。

(三)诗词的把握及歌词与音符时值的掌握

在朗诵的过程中,做好了咬字发音的问题,我们接下来要注意的就是吟诗咏词,轻重有别。《我住长江头》的歌词是一首古诗,这本来就不同于其他的中国近现代歌曲的歌词朗诵,在这首诗中,我们要突出的是“诗”的意味。歌唱者不仅要想象诗人吟咏唱叹的气质,还要注意字与字之间的连贯性以及语气的轻重缓急。如在演唱“我住长江头”时,作者并没有突出“我”和“君”字,而是把“头”和“尾”字作为重音强调,以此强调距离感。这首歌中出现了大量等时值的乐音,如每句结尾的字,在3/8的节拍下,每个尾字都有不同音上等时值的三拍,用不同的音符造成了歌曲的流动性,而总共的6拍则是作者的刻意安排,恰到好处地呼应了吟诵式的歌词。理解了作者的意图,演唱之前先富有感情地用聲乐的发声方法大声朗诵歌词,然后把朗诵歌词的感觉融入到歌曲的演唱之中,演唱高音时恰巧到了朗诵时的激愤之处,遇到中低音时仿佛是在朗诵般陈述一件事情。把这首诗词高位置朗读出来,注意抑扬顿挫,是为我们传神演唱好这首歌曲所打下坚实的基础。而这一点,恰好也是青主自身所推崇的。青主是一位“诗人作曲家”,他既遵循声韵规律,又敢于独创;既富于语言朗诵的音调,又使音乐旋律流畅。青主对艺术歌曲创作中“词曲结合”的完美搭配,对我国后来的艺术歌曲创作有很大的启发。

四、结语

《我住长江头》以清新悠远的音乐体现了原词的意境,而又别有寄寓。歌调悠长,有别于民间的山歌小曲,句尾经常出现下行或向上的拖腔,听起来更接近于吟哦古诗的意味,却又比吟诗更具激情。《我住长江头》这首艺术歌曲是青主在古诗词歌曲的创作上的一大佳作,也是我们学习艺术歌曲的重要范本,对于这首歌曲的词和旋律的准确把握,都是对学习声乐演唱的提升。因此,像青主这样“中西”结合、与时俱进的创作思想将影响人们更好地学习中国民族音乐,更好地发掘中国民族音乐的艺术魅力,也是值得我们更深层次的学习和探究的。

参考文献

[1]周振锡,裴传雯.声乐教学曲库:中国艺术歌曲选[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2]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夏野.中国音乐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4]李晴.黄自与青主艺术歌曲的创作特色与演唱风格之比较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4).

[5]宋丽萍.青主艺术歌曲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4).

[6]刘凯华.关于十三辙运用在演唱中国艺术歌曲中的体会[J].电影评介,2009,(5)

[7]高晓鸽.青主两首艺术歌曲创作与演唱探微[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猜你喜欢
演唱技巧文化背景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
论文化背景知识在训诂中的作用
徽州体育形成的文化背景及文化担当
英语教学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策略
陆在易艺术歌曲《祖国,慈祥的母亲》的演唱分析
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研究
基于普契尼歌剧《图兰朵》的演唱技巧鉴赏
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探索
浅析咏叹调《我怀着满腔热情》旋律特点及情感表达
论情感控制在流行声乐演唱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