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慧
摘 要: 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推动了通识教育理念在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中的开展。本文以英文电影赏析课程为例,探讨电影赏析类通识课程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缘由,并对英文电影类课程的实施提出相关的建议,从而真正发挥通识教育的功能。
关键词: 通识教育 大学英语 影视教学
引言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展开,大学英语通识教育作为一个新的方向和出发点,逐步受到国内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与此同时,多媒体教学方法的普及,使得英语原版电影赏析类课程日益受到语言教育者的青睐,从而成为大学英语通识教育课程中的特色课程之一。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公共影视课程并没有在教学实践中取得应有的效果,反而面临诸多问题,不同程度地制约了课程的有效开展。本文以英文影视赏析类课程为例,旨在了解本科教学中通识课程的教学效果,在总结其优势的同时,探索此类课程现存的问题和潜在的原因,提出英文影视赏析课程的教学实施模式和课程优化策略,从而使其承担通识教育的功能。
一、通识教育的内涵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也称博雅教育,通常有两层意义:其一指通才教育;其二指全人教育。近代高等院校中的通识教育思想源于19世纪,当时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自20世纪起,通识教育广泛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
通识教育逐步受到世界知名大学的认同,在国内也逐渐受到教育家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力图把这种理念纳入中国普通高校课程综合改革的范畴中,从而使通识教育与我国普通高校的教学实际、培养目标、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和谐统一,赋予中国传统、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中国学者李曼丽曾对通识教育做过如下概括:就其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李曼丽,1999)。通识教育已成为大学教育中一股强大的改革思潮,成为深化当前大学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二、英文影视类课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现状
当前,几乎所有国内高校都开设了公共影视课程,然而,其教学过程仍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许多开设课程的教师和选课的学生深陷影视艺术大众性和“通俗易懂性”的误区,导致课程流于形式,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甚至与通识教育的理念相去甚远。
首先,由于缺乏教学理论体系的指导,教师对英文影视类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认识存在偏差,对教学内容、结构和评价等尚未建立完善的体系,教师和学校管理方尚需对课程的选题、教学团队、教学方案、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资料、课程网站建设等加强建设。
其次,教学资源受限,很多学校缺少供学生课后观看电影的教室和设备,加上选课人数偏多,使得英文电影赏析课程的班级规模多为大班,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难以开展讨论活动,最终导致电影赏析课只“赏”不“析”。
第三,缺乏系统规范的教材。目前,市场上的影视鉴赏类教材种类繁多。这些教材有着各自的编写原则和指导理念,呈现出了不同的面貌和风格。大多数影视赏析教材适用于英语专业或影视专业学生,面向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以通识教育为特色的教材并不多见。
第四,任课教师的知识结构有待补充。目前大部分大学英语教师是英语专业出身,本身在影视鉴赏方面未受过专业训练,加之忙于语言基础知识教学,对于拓展课教学,还处于初始探索阶段。以电影赏析为例,许多教师自身缺乏电影相关的专业知识,业务能力有待提高。
最后,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看,许多选课学生对影视欣赏课的理解就是看电影,而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课堂上播放电影的时间占用了很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影视鉴赏课很容易沦为“课堂电影院”。加之学生自身学习目的不明确,导致某些电影赏析课成为学生的休闲娱乐时间。
三、通识教育背景下的英文电影欣赏的教学策略探究
1.电影的选择
要使英文电影赏析在大学英语通识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电影的选择是关键的第一步。教师在选择影片时,除了应关注影片的思想性和健康型之外,也要注意影片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使其在语言文化学习上受益。同时,要尽可能根据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选择影片,以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一般而言,画面优美、语言浅显、清晰易懂、语速较慢的影片,更适合非英语专业学生,而一些好莱坞的动作片,如《黑客帝国》、《指环王》等主要注重视觉听觉的感官刺激,台词中难免有很多生僻词汇,虽然看起来很吸引人,但对英语的学习帮助不大。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可选择一些题材轻松、时空背景设定在现代的影片、剧中人物的生活不至于与现实脱节过大,学生观影时容易产生共鸣。此外,有些对白场景与日常生活情境非常类似,值得学习者留意,例如点餐或与人辩论等,甚至透过剧情能了解英美等国的风土文化,例如婚礼或节庆的习俗等。
由于通识教育的根本使命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因此为了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素质,在影片选择上,可以遵循多样化的原则,尝试不同类型和题材的影片,从而使学生能够客观而科学地认识英文电影的全貌。丰富多彩的题材可以充分发挥通识教育的功能,使学生在学习英文电影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较多地涉猎西方社会文化背景。
2.教学策略
根据电影欣赏过程论,电影欣赏应当包括“准备—进入—共鸣性高潮—回味性延留”四个阶段(袁智忠,2000)。教师应在学生观影前,就影片的背景知识进行介绍,并提出容易引发讨论的若干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欣赏。以《傲慢与偏见》为例,教师可先就作家生平、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做出简要介绍,同时可对影片中的社会背景、人物设置、主题等设计一系列问题供学生思考。伴随着影片的播放,学生进入和共鸣性高潮阶段。要注意的是,如果需要播放整部影片,教师应另外安排时间,而非占用课堂时间将课堂变成电影院,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选取经典片段用于讨论和回味。影片播放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是电影欣赏的延留阶段,学生开始在回忆中建构影片的冲突和高潮,这个阶段是组织课堂活动的最佳时间。教师可采取讨论、自由提问、跟读、笔记、听后理解、听后提问等方式,要求学生除听懂影片中的人、事、时、地、物等信息外,还要听出剧中人物的沟通方式、说话习惯、思维方式甚至是编导安排的伏笔,都值得学习者玩味或理解。另外,观影后还可进行模仿对白、配音等练习。
例如在观看电影《傲慢与偏见》时,教师可以在学生观看后,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扮演伊丽莎白和达西,安排他们进行电影对话的复述和表演。这种启发式、互动式的听力教学方式,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提高学生在观看电影时对人物语言的关注度,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听力水平的提升。
结语
随着大学英语改革的全面铺开,全国各高校都建立了具有特色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而英文电影赏析类课程的全面普及,说明了以提高学生文化修养为目的的通识类课程逐渐得到重视。为了真正发挥通识教育的功能,大学英语教师还需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参考文献:
[1]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袁智忠.电影过程欣赏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