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跃
摘 要: 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所以要将教学融入生活,采用各种手段将教材中的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用最小的精力与最少的时间,换取最好的教学成果,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
关键词: 生活化 小学语文 教育方式
在生活中进行教育,在教育中回归生活,教育与生活是分不开的,没有了生活实践,教育就是纸上谈兵。如何将教育生活化,生活化教育的意义是什么,本文将进行具体探讨。
一、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
(一)听说读写基本功。
学会汉语拼音的读写,并运用汉语拼音认识、学会普通话,能熟练地运用字典查字,听别人读儿童作品,理解含义并想象,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要求背诵课文,理解文章含义,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把握字词句在文章中的含义作用,理解段落之间的联系,独立思考文章内容,提出疑难问题,学会用语句表达自己所想,观察身边事物,描述事物特点,根据要求或者题目写出作文,并且修改语病。
(二)初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小学语文不仅要教会学生语文技能,还要能理解文学中的思想感情,联系生活中的事物,有所感悟,将自己所想的表达出来,学会分辨真善美、假丑恶,对真善美有渴望,初步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生活化教育的必要性
(一)确立适当的教学目标。
教育要从实践出发,以教育生活化为出发点,确立适当的教学目标,将教材中的知识点运用到生活中,之前是让学生被动接受课本知识,现在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中学习知识,这样理解会更深刻[1]-[2]。例如在教学《天鹅的故事》时,着重讲解老天鹅不停拍打冰面的举动,体会为了别人自我牺牲奉献的精神,进而联系生活中上一代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感受到父辈对自己的关心照顾,从而有所感恩。
(二)激发学习的兴趣。
大多数的课堂都是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为主体,讲授知识,灌输知识,忽略学生的意志。将教育融入生活中,把教材中抽象的文字描述变成生动形象的场景,加深学生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调整课堂氛围。例如在教学《画杨桃》时,教师可以拿出一个物品,让学生自己动手画画,看看坐在不同角度的学生画出的画是否一样,并且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从而进行文章的讲解。这样就让学生产生读文章的兴趣,并在文中找到答案,对文章的理解更深刻。教学时如果以单一的教材为主,教学内容将十分空洞枯燥,激不起学生的热情和学习兴趣,活跃不了课堂气氛,教学目的也就达不到。
(三)加强师生的互动。
单纯地讲授知识会影响教学质量,学生不易接受,可将教育融入生活中,教师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产生疑难问题,再解决问题,这是获得知识重要的必经之路。在教学时,教师应该注重和学生的互动,不能以讲授知识为主,而是要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点。例如在讲解《狼和小羊》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课文内容进行表演,让学生感受到大灰狼的凶狠、蛮不讲理及小羊的善良和温顺,通过表演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加强,课堂教学的效率便随之提高,学习兴趣也提高。
三、小学语文教育生活化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在情景中学习。
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中地感受,这样才会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及内涵。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有意创设一种和文章相符的情境,体现文章内容,让学生进入情境,并在情境有所感悟。
(二)演绎内容,丰富想象力。
小学语文教材文章大多是比较生动形象的,例如秋天的图画、黄山奇石、画家和牧童、翠鸟、画杨桃、槐乡的孩子、趵突泉、琅琊山五壮士等,学生往往能够理解文章的内容,但如果要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和思想感情就不那么容易。教师可以运用演绎的方法,将文章内容展现在课堂中,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对文章进行丰富扩展,让学生轻易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并联系身边的人和事,有所感悟,从而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的,又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针对问题,进行讨论。
在教材中,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读文章内涵,同样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看法,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让学生各抒己见,在课堂中产生思想的碰撞。例如在课堂上可以以辩论赛的形式,设计一个话题,让学生选择一个角度,搜集素材,以此证明自己的想法,在争议中学生或者会产生多种想法,或者会产生共鸣,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有极大好处。
四、结语
小学语文教材都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其生活化,拉近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引导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的魅力[3]。
参考文献:
[1]王美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问题浅析[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4(6):6.
[2]范小宁.浅议生活化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祖国:教育版,2014(5):272.
[3]王宝华.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途径的分析与改进[J].考试周刊,2014(3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