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笛
新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成为新课程理念下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下面我结合个人教学实践,从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方面说说自己的一些观点。
一、教师角色转换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往往是“主演”,学生在课堂上充当的是“群众演员”,有的甚至是“观众”。老师用一支粉笔、一张嘴编演连续剧,因此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个人素质高低对学生的成绩起决定性影响。新理念要求老师由“主演”变为“导演”,变“灌输”为“引导”,在课堂教学中起到“服务”、“参与”、“引导”、“点拨提升”作用。如何将这一理念落实在课堂教学中?我做了一些尝试,以苏教版语文第四册《谁的本领大》为例加以说明。二年级学生的特点是:有一定的识字基础,活泼好动,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所以我就设想采用话剧表演的方法授课。让学生自由组合,五人一组,带上头饰,分别扮演太阳、风、小孩、船夫,另一个旁白。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合作意识,同时可以从学生所选角色看出学生的个性倾向。头饰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角色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背诵。在分组表演之后,可以看出各个学生对于同一角色的理解,对每组表演都给予评价,进而可以从学生的角度引导出其对于谦虚这一概念的理解。以学生自己的理解代替传统教学中教师单方面对概念抽象的解释,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新理念要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早在半个世纪以前,陶行知先生就说:“好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不仅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教学生会学”其实就是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什么样的学生最喜欢学习语文?什么样的学生语文学得最好?当然是对语文有兴趣的学生。课上他们专心听讲、积极讨论、敢于质疑、勇于表现,课后他们潜心钻研、迎难而上、乐此不疲,大有“誓攀天下高”的雄心。为什么这些学生如此喜欢语文?通过对学生学习心理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活动中获得了成功,努力的价值得到了肯定,所以喜欢学习语文,喜欢参与语文活动。如何使学生的学习活动获得成功,使学生的兴趣常存?
每一个学生都渴望获得成功,想要证明自己的价值,但并非每一个人都能获得成功,表现自己。如何才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这里就需要发挥教师作用,教师要从学生学习能力出发,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出发,结合平常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细节因势利导,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以我所教的二年级学生为例,现在的孩子普遍具有知识面广、接受能力强等特点。现今电视、电脑等传播媒体的普及,使孩子们可以更好、更强地接受外界的信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多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跳跃性思维,引导学生将课堂上的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知识相联系。如:苏教版第三册练习一中的说话练习《跟妈妈去买菜》,不能仅仅局限于图画上的买菜画面,要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才能让刚刚接触“说话”这一新题型的学生打开话匣子,让他们多说、会说、说好。我个人认为,所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实就是让书本上抽象的理论、道理融入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让他们觉得其实书本并不是神圣遥不可及的,而只是生活中无数小细节的书面化。
三、辩证对待新教材的编写
依据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苏教版新教材,已经试用了不短的时间。新教材贯彻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遵循语文教育规律,倡导全新的语文学习方式,试图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程。事实上,语文专家眼里的新教材和一线教师眼里的新教材有很大区别:专家更多的是从教材建设的理念角度评价新教材,而教师则是从实用角度看待新教材。
(一)新教材的三个主要特点“新”“活”“实”
1.“新”。新教材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标》)这一理念,新教材实现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新课标》)的目标。因此,新教材强调了课程观与人才观的统一、知识与能力的统一、课内与课外的统一,突出了“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个维度设计。
2.“活”。新教材的单元要求、选文、习题都比较灵活,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试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感知、领悟,体现了建构主义的理念:“教育心理学上的建构主义把教师和学生看成是同样主动、具有潜能和反思能力的行动者。”(《教学的革命》[美]梅里尔·哈明)
3.“实”。新课标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新教材很好地落实了这些先进理念。新教材的实主要体现在训练角度实在、基础知识落实、方法指导实用三方面。
(二)值得商榷的几个问题
1.有些选文欠妥。好的选文既要体现教育目标要求,又要吸引学生。有些新课文在成人眼里是好文章,却不一定能得到学生的肯定。例如:二年级上册的《再见了,北京!》,虽然文辞优美,但有很多词语超出了二年级学生的理解范围,并且背诵难度过大。还有部分课文练习答案欠严谨,语言过于诗化,学生不易理解。
2.口语交际指导欠缺。口语交际上,老教材明确提出了“简明、得体”等训练要求,而新教材虽精心设计了各种活动,但缺乏明确的要求和相应的指导方法。以二年级上册《长大了我想……》为例,虽然其给了一些职业的图片,但没有基本的关于说话的指导,教师教学中很快发现学生在练习时各弹各调或冷场的现象时有发生。故口语交际可以考虑相应地编排一些明确的训练要求和指导方法。
3.单元课文的前后编排失当。以二年级上册《再见了,北京!》为例,课文生字生词过多,实在不适合放在二年级,我认为这篇课文不适合二年级学生学习。
一套新的实验教科书,难免存在一些不足,我在教学实践中有如上感触,班门弄斧地提出,请方家与同仁们指正。
四、注意学生的学习环境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普通农村小学,这里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大多外出打工,孩子与爷爷奶奶生活,一方面祖父母一辈人多数不识字,对学生的课后学习没有多大帮助。另一方面祖父母多对孩子溺爱,造成很多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多注意结合留守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