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一宾
摘 要: 作为美国作家赫尔曼·麦尔维尔生前未能发表的遗作,麦尔维尔在《水手毕利·伯德—一桩内情故事》这部篇幅不长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虽然这部作品引起了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并对其艺术成就做出了充分肯定,对其悲剧成分深入研究的为数不多。本文对其悲剧成分及与古希腊悲剧的联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关键词: 悲剧成分 希腊悲剧 《毕利·伯德》
《水手毕利·伯德——一桩内情故事》(以下简称《毕利·伯德》)是美国作家赫尔曼·麦尔维尔(1819-1891)生前未能发表的遗作。麦尔维尔在这部篇幅不长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尽管作者去世时《毕利·伯德》仍未定稿,但小说自1924年首次出版以来,引起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并对其艺术成就做出了充分肯定。不少评论涉及作品中的悲剧成分,不过在这方面深入研究的却为数不多。另外,鉴于该小说在中国还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就《毕利·伯德》中的古典悲剧成分作探讨。
古典悲剧从狭义上讲可以理解为古希腊悲剧,它所展现的基本上是一个神话世界。其悲剧英雄通常地位显赫或出身显贵,他既具有神话色彩,又是人性的代表,即他是一个超出于普通人之上的人物。然而,他注定要遭受巨大的噩运,这是由他自身的弱点和与之发生冲突的超自然的力量所决定的。这种他既无力抗拒又不可理喻的超自然力量来自于神祇。二者之间的冲突通常以神的胜利而告终,但是英雄的失败在表现人的孱弱的同时,也宣扬了人的尊严。
《毕利·伯德》基本上体现了古希腊悲剧的上述特征。为了便于对本文的整体把握,我们首先就其结构作分析。《毕利·伯德》像古典悲剧一样可分为三部分——序幕、冲突和终场。第一部分(第1-8章)起到了序幕的作用。这部分介绍了悲剧发生的背景,又对剧中的重要人物做了交代。第二部分(第9-25章)构成了悲剧的主体,集中展现了悲剧英雄所卷入的冲突。第三部分(第26-30章)则表现了主要人物之间冲突的结果和尾声。
《毕利·伯德》是一部讲述18世纪末英法战争期间一个前桅手在英国军舰“战威”号上的命运的悲剧。作为一个普通的水手,毕利·伯德与像俄狄甫斯这样身居高位的悲剧英雄有所不同。然而,古典悲剧英雄的实质并不是其社会地位的高下,而是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他要高于普通人。毕利·伯德在作品中不断地被比喻成像赫拉克勒斯、阿喀琉斯、阿波罗等希腊神话英雄。这些比喻表象的正是他超出常人的力量和美。值得注意的是他还被一再比作堕落前的亚当(象征着人类原始的天真和纯洁)和受难的耶稣(无辜的受难者的形象)。这两个形象在作品占据重要的地位,这不但营造了神圣的气氛,还突出体现了毕利·伯德的不同寻常的天真。综上所述,毕利·伯德显然被塑造成了一个高大的悲剧英雄。
作为一个古典悲剧英雄,毕利·伯德既有高于常人的一面,又有其脆弱的一面,即所谓的悲剧缺陷。他的天真和纯洁固然赋予他高贵的人格,使他区别于受文明污染的现代人,然而不幸的是成为导致其悲惨命运的重要因素。
执意要陷害毕利·伯德的克莱加特是“战威”号上的纠察官,专门负责维持军纪。他是一个让普通人捉摸不透的人,更何况亚当一般天真的毕利·伯德。在于它的冲突中,毕利·伯德注定要遭受失败。克莱加特就像人间的撒旦,他的邪恶天性正是造物主上帝所塑造的。
虽说人的本性是生就的这种观点带有宿命论的色彩,但这正是古希腊人和麦尔维尔所信奉的。按照这种观点,人类必须按照神的意志生活。至此我们得以看清,匿身于幕后决定一切的神的力量来自于上帝。它不仅创造出了撒旦般的克莱加特,而且决定了毕利·伯德的生理缺陷(他在激动时偶尔会口吃)、弱点(天真)乃至悲惨命运。
当克莱加特诬告毕利·伯德有反叛的企图时,后者由于口吃而无法自我辩护,本能地抬手给了对方一击,结果无意中将其打死。于是,毕利·伯德的命运完全掌握在了目睹这次“谋杀”行为的维尔舰长手中。作为当时与外界暂时隔断一切联系的“战威”号的最高长官,这位舰长的地位决定了他在这出悲剧中扮演了操纵一切的上帝的角色。维尔是一个保守主义者,他认为人类具有无政府主义的天性,需要理智、法规约束,而对军人而言,军法就是一切。同时他又是一个实用主义者。作为一舰之长,他最担忧的就是他所统治的小世界的秩序会遭到破坏。因而,只要能最有效地维护军纪,他就会采取任何手段。
当时英国海军刚刚遭受了两次叛乱的重大打击,这使得维尔更加忧心他的军舰上会发生类似的反叛。因此,在毕利·伯德情急之下打死克莱加特之后,他决定组建一个临时的军事法庭审理这个案件以判处毕利·伯德死刑,警告有任何叛乱企图的人。法庭上,维尔既是控诉人又是证人、法官,甚至还是辩护人。最终他如愿以偿,通过巧妙地操纵法律程序,“凶犯”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并且“战威”号也始终没有发生任何叛乱。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毕利·伯德》大体上来说继承了古典悲剧的传统。其主人公被塑造成了一个具有神话色彩的高大的悲剧英雄的形象,他又令人遗憾地具有致命的悲剧缺陷。代表军阀的维尔在这部悲剧中扮演了决定毕利·伯德命运的上帝的角色。在这场人与神的冲突中,代表人的天真纯洁本性的毕利·伯德不可避免地遭受了巨大的灾难。我们注意到,这部作品还运用了许多“距离化”的手法,包括通过大量的神话和宗教典故赋予人物异常性质,将人物活动限制在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军舰上,等等,这些技巧使得作品既反映了现实又使之区别于杂乱无序、与各方面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现实生活。
虽说这部作品可以理解为一部古典悲剧,然而这是一部以旧的形式表现新题材的作品,即这是一部反映原始人性(体现在毕利·伯德身上)与文明社会制度之间的冲突(体现在维尔身上)的悲剧。从作品本身我们无法断定麦尔维尔倾向于哪一方,但作为一部悲剧,其主旨是表现现代人悲剧性的生存状态。作品中虽然大量运用了神话和宗教典故,但它并不是一部宗教寓言故事,而是一部不朽的悲剧。
参考文献:
[1]Melville,Herman.Billy Budd,Sailor:An Inside Narrative[M].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2.
[2]姚乃强.《毕利·伯德》和《第二十二条军规》的比较[J].外国文学评论,1999(2).
[3]田俊武,程保乐.西方悲剧理论的发展历程[J].广西社会科学,2006(09).
[4]程孟辉.西方悲剧学说发展概述[J].戏剧艺术,1995(03).
[5]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
[6]周春生.悲剧精神与欧洲思想文化史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