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尺度村镇建设用地再开发生态化规划技术研究

2014-04-29 01:45邓倩婷咸春龙任向宁
安徽农业科学 2014年23期
关键词:生态环境景观规划

邓倩婷 咸春龙 任向宁

摘要从宏观层面构建村镇建设用地再开发景观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全国各地的经济、社会、景观生态环境状况,结合国家政策及相关规划,将全国划分为4个景观生态环境保护功能区:优化建设与生态提升区、重点建设与生态发展区、适当建设与生态优先区、限制建设与生态保护区。针对不同功能区制定相应的保护策略。

关键词景观;生态环境;规划

中图分类号S18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23-07902-03

基金项目“十二五”农村领域国家科技计划课题(2013BAJ13B0402)。

作者简介邓倩婷(1986- ),女,广东广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地理信息系统。*通讯作者,博士,教授,从事土地资源管理研究。

收稿日期20140627随着城市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大大改变,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人类在强调自身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景观生态环境,谋求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如何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生态安全,实现村镇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村镇建设用地再开发的重要内容[1]。近年来,景观生态规划技术不断进步,各地方政府在进行村镇建设用地再开发过程中引入景观生态规划技术,边开发边对村镇中的景观生态系统进行保护与修复,促进村镇的社会经济转型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村镇建设用地再开发景观生态环境评价指标构建

1.1指标体系选取的原则

1.1.1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村镇建设用地再开过程中应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和谐发展,选取能够影响开发和保护景观生态环境现状的指标[2]。

1.1.2层次性原则。对景观生态环境进行描述和评价时,在不同的层次上选取指标,有利于决策者在自己的管理范围内对它们进行调控[3]。

1.1.3动态性原则。景观生态环境评价因时间、季节、区域、社会生活的具体细节而存在差异,在选取景观生态环境的评价指标时,应具有动态性[2]。

1.1.4可操作性原则。在选择景观生态环境评价指标时,指标要具有可测性,这样能够便于量化,方便开展评价工作[4]。

1.2指标体系选取的方法目前,国内学者针对评价指标的选取提出了一些方法,主要集中在统计和数学方法上。常见的方法包括灰色关联度法、主成分分析法、区分度分析法、理论分析法、频度统计法、专家咨询法、文献法、联系实际法等[5-7]。该研究选取频度统计法和联系实际法进行景观生态环境指标系统的选择。

1.3景观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在村镇建设用地再开发景观生态环境评价中,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是一项关键性的工作。研究根据各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及景观生态环境状况,初步构建涵盖经济、社会、景观生态环境的村镇建设用地再开发景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综合指标体系[8]。

村镇建设用地再开发景观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备注村镇建经济发展地区生产总值+设用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再开发社会发展常住人口-景观生人口密度-态环境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景观生态环境森林覆盖率+标體系人均公共绿地面积(m2/人)+自然保护区面积+

2宏观尺度村镇建设用地再开发景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分区

`我国疆域辽阔,东西南北各地差异较大,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状况,结合国家政策及《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05~2020年)》、《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等相关规划,不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对全国进行村镇建设用地再开发景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区域划分,划分结果如下。

2.1优化建设与生态提升区该区域包括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河北省、辽宁省、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香港、澳门等,该区域(香港、澳门除外)国土面积910 591 km2,常住人口50 849万,地区生产总值273 499亿元,占全国52.45%,人口密度558人/km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38万元,城镇化水平61.41%,自然保护区面积90 340 km2,森林覆盖率30.95%。该区域整体实力强大,具有充足的竞争力;经济发达,能带动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城市城镇体系健全,多数是大城市甚至特大城市;具备科技创新能力,能引导全国自主创新和结构升级;人口密度大,有限的土地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土地利用向空间发展;生态资源紧张,景观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在村镇建设用地再开发过程中,亟需对景观生态环境进行修复与保护。

2.2重点建设与生态发展区该区域包括山西省、陕西省、黑龙江省、吉林省、安徽省、福建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海南省、重庆市、贵州省、云南省、甘肃省、四川省、青海省、台湾省、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该区域(台湾省除外)国土面积8 719 077 km2,常住人口83 193万,地区生产总值247 943亿元,占全国47.55%,人口密度95人/ km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98万元,城镇化水平45.78%,自然保护区面积1 406 780 km2,森林覆盖率21.45%。该区域经济实力雄厚,内在联系紧密,发展潜力较大,拥有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中心城市具有辐射带动能力,引导周边地区发展,并且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生物种类相对丰富,景观生态环境条件较好,在村镇建设用地再开发过程中,需要对这部分景观生态环境的完整性进行保护。

2.3适当建设与生态优先区该区域包括张家口市、承德市、运城市、临汾市、赤峰市、通辽市、呼伦贝尔市、沈阳市、铁岭市、长春市、松原市、齐齐哈尔、大庆市、绥化市、佳木斯、盐城市、徐州市、淮安市、南通市、温州市、金华市、滁州市、六安市、阜阳市、南平市、三明市、宜春市、吉安市、临沂市、菏泽市、焦作市、新乡市、荆州市、襄阳市、常德市、邵阳市、湛江市、清远市、茂名市、南宁市、崇左市、百色市、澄迈县、宜宾市、达州市、毕节市、遵义市、昭通市、日喀则地区、昌都地区、榆林市、庆阳市、海东市、固原市、吴忠市、阿克苏市、喀什地区等,该区域国土面积2 035 418 km2,常住人口26 853万,地区生产总值84 259亿元,占全国17.85%,人口密度132人/km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14万元,城镇化水平34.32%,耕地面积330 590 km2,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7.08%。该区域以条件较好的城镇和工业园区为中心,合理扩展建设用地,提高城市化水平;重点保护耕地,构建耕地、林草、水系、绿带等生态廊道,增进各生态用地之间的有机联系;农业产量高,适合发展农业经济;在村镇建设用地再开发中限制进行大范围、高强度的开发利用,把握土地资源丰富和农业发展条件优越的优势,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提高农产品生产能力。

2.4限制建设与生态保护区该区域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19个)、世界文化自然遗产(40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8个)、国家森林公园(738个)、国家地质公园(138个)等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地、有特殊价值的自然遗迹所在地和文化遗址等,区内的生态敏感区严禁威胁生态系统稳定的各类土地利用方式和资源开发活动,在村镇建设用地再开发过程中禁止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

3村镇建设用地再开发景观生态环境分区保护策略

3.1优化建设与生态提升区该区域是全国经济发达地区及沿海地区,主要是特大城市及大城市,其发展必须以经济持续发展和景观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功能提升为重点。通过协调土地利用结构,引导、促进中心城区发展,落实重大工程设施的布局。优化工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依靠先进的科技,加快现有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污染控制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能耗结构,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9]。

3.2重点建设与生态发展区该区域是全国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其发展必须谋求经济与景观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引导各类产业向生态化方向发展,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环境、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健康发展[10],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提高经济效益。该区在发展工业的同时,应认真做好环境污染防治工作,防止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3.3適当建设与生态优先区该区域是全国二三线城市,应建成以景观生态环境保护区为主体,兼有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的环境优美、经济发达的地区,使该区成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示范区。区内景观格局相对稳定、生态功能较强,在村镇建设用地再开发过程中,应该以保护景观生态,特别是弱质景观生态为重点,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发展特色农林业,以农林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严格按规划开发使用土地,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制定有利于规划实施的经济政策和措施,制订和完善有关调整土地收益分配的规定,采用经济手段,制约违规用地的行为[11]。

3.4限制建设与生态保护区该区域是整个地区的生态屏障,应该作为生态示范区重点保护,对于区域内遭受破坏的景观生态环境,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生态修复,最大限度恢复生态系统内部平衡。

4结论

该研究从国家层面构建村镇建设用地再开发景观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对我国村镇景观生态环境现状进行分析,根据国家政策及相关规划,联系实际,合理划分村镇建设用地再开发景观生态环境保护功能区,进而科学规划村镇建设用地再开发的景观生态建设方案,针对各功能区的特色,制定相应的保护策略,为各村镇的景观保护、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管理提供一些经验。从宏观尺度进行研究,为中观、微观层面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泉,高亮.城市生态规划研究动态与展望[J].城市生态规划,2009,33(7):51-58.

[2] 陈宏观.沿海地区生态环境评价及生态建设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2.

[3] 赵文晋,董德明,龙振永,等.战略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构建研究[J].地理科学,2003,23(6):751-754.

[4] 罗上华,马蔚纯,王祥荣,等.城市环境保护规划与生态建设指标体系实证[J].生态学报,2003,23(1):45-55.

[5] 张德成,殷鸣放,魏进华.用灰色关联度法评价森林涵养水源生态效益——以辽东山区主要森林类型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07,14(4):96-104.

[6] 冯长春,侯玉亭.城镇土地评价中主成分分析法的应用[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7(7):27-31.

[7] 刘笑萍,谢家平,任思新.房地产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城市问题,2010(3):67-71.

[8] 王娜,梁冬梅.长春市生态环境指标体系的建立及综合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7):4151-4152.

[9] 孙娟娟.县级土地利用分区研究——以合肥市长丰县为例[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1.

[10] 符国基.海南岛综合环境功能区划研究[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9(1):37-40.

[11] 刘国臻.土地利用分区管制论略[J].政法学刊,2003,20(5):26-28.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

猜你喜欢
生态环境景观规划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