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数字技术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要发挥新旧媒体资源的互补优势,努力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创新新媒体的教育手段与载体,有力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建立健全新媒体保障机制,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新媒体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
[作者简介]柏华(1982- ),男,江苏宿迁人,淮阴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网络新闻科科长,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淮安 2233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新媒体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2014SJD667)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5-0065-02
习近平同志指出,根据形势的发展需要,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随着互联网的媒体属性越来越强,特别是面对传播快、影响大、覆盖广、社会动员能力强的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和即时通信工具用户的快速增长,如何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和舆论引导,确保网络信息傳播秩序和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已经成为摆在高校面前的突出问题。
新媒体是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被赋予了时代和技术特点而具有相对性的指称,任何时代都会有相对而言的新媒体。新媒体环境下,移动互联网、微博、微信、手机、IPTV等,凭借其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开放性与虚拟性、多媒体与超文本等优势,吸引了当代大学生群体的目光,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和思想。新媒体已经成为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具时代感的全新阵地与平台,因此,高校必须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创新教育策略与方法,牢牢把握主动权,增强主动性,打好主动仗。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
(一)新媒体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在传统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从课堂、报纸、杂志和电视上获取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和素材,狭窄的信息传播渠道和传播范围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新媒体环境下的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和数字技术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巨大的网络体系,形成了多元化的传播主体和传播方式,实现了“一对一”“一对多”的交流形态,创造了信息资源极大丰富、信息传播极为便捷、极度开放、交互性强的网络环境,大学生可以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变被动教育为主动参与,随时随地获取所需的知识和信息。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可以借力新媒体,挖掘海量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图文并茂、声像并茂的多媒体形式,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表现内容更加生动活泼,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更加丰富,传播效率更快,传播渠道更加宽广,从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二)新媒体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
新媒体技术下,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数字技术之间的实时交融与互通,开放性和海量性的信息传播特征明显呈现。而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大学生,表现出对于新媒体的热衷。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利用新媒体,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横向和纵向载体,如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团学工作微博、微信、人人网、飞信、校园BBS、思政QQ 群等数字化校园平台,既可以借助于新媒体中丰富的教育资源,也可以主动、快捷地向学生宣传和传播正确的思想、理论和政策。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传授,辅之以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由静态、平面向动态、立体转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得以实现,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
(三)新媒体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新媒体跨越时空传播信息的特性,打破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的界限,从根本上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交往方式。教育内容可凭借“媒体联动”“资源共享”等方式促进新媒体之间的互联互通,大大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力和渗透力,使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全员覆盖、全程融入、全面渗透。大学生可以通过新媒体及时了解国内外时事政治与新闻热点,查询学习资料,发布个人状态,交流思想观点等。
新媒体的交互性和虚拟性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置于一个开放、平等的交流环境中,师生在这里充分交流,探讨学习与生活,思想得以碰撞,感情得以升华,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大学生更加青睐开诚相见、各抒己见的网络虚拟空间氛围。通过新媒体可以及时了解、全面掌握大学生所思、所想、所困,全面、深入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生活情况和思想动态,并加以分析研究,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新媒体的开放性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复杂化
新媒体环境下海量信息传播呈现无国界、超地域、跨文化的开放性特征。国内外敌对势力肆意传播其价值观念、腐朽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开展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和同化,这些都缘于对网络高新技术的垄断;被商业利益捆绑住的部分新媒体,其传播的信息中夹杂着低级与庸俗的文化,挑战公众价值观和社会道德的底线;还有一些网络“大V”们不负责任的言论,冲击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判断、生活方式和理想追求。大学生形成多元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不坚定,法律和社会道德意识弱化,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引导工作的难度大大增加,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效果,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日趋复杂化。
(二)新媒体的多样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出了新课题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辟了崭新的领域,提出了全新的课题。新媒体技术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新媒体操作技术、传播形式以及交流方式的更新。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大学生对新媒体技术表现出多样化的热衷与偏爱。与大学生相比,运用和掌握新媒体技术能力等方面的弱点,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处于被动地位。新媒体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不断适应新挑战,有效地了解、掌握和运用新媒体技术,适时调整、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载体,加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
(三)新媒体的虚拟性容易诱发大学生心理和人际交往障碍
新媒體的虚拟性为大学生提供了极大的、自由的发挥空间,大学生自由的个性、主观能动性以及创造性得以充分彰显。同时,新媒体环境下的虚拟空间也会使部分心智不成熟、辨别能力较弱的大学生沉迷于其中,肆意发挥主观能动性,逃避社会现实,摒弃众多现实世界的约束,轻松自由地展现自我的个性,沉浸于虚无缥缈的个人世界中,导致最终不能自拔。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频繁更替,阻碍了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弱化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疏远现实人际关系,引发人际交往障碍,产生厌倦、逃避现实生活的心理趋向,严重的会形成网瘾,引发心理疾病、道德失衡、认知偏差,更有甚者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大学生因网络引发犯罪的案例逐年增加就是一个例证。
三、新媒体环境下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一)发挥新旧媒体资源的互补优势,努力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
新媒体环境下,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都可以成为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平台与载体,并且灵活地发挥教育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利用各种传媒手段,加强新旧媒体之间的互联互通,使各种传媒之间相互协调,充分发挥互补优势和综合效应。同时,在信息传播的多种形式中融入、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品位。如利用微博、微信、人人网、飞信、QQ群等,就大学生关心的热点或者难点问题展开交流与讨论,发出好声音,传递正能量;利用校园广播电台、校报等传统媒体开展师生典型人物的学习与宣传,唱响主旋律,营造好氛围;引领正确的校园舆论导向与校园新风尚,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
(二)创新新媒体的教育手段与载体,有力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1.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构筑学生的网络精神家园。网络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让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走进“教材、课堂、公寓”的基础上走进“网络”,推动并支持各级党团组织“入驻”网络,了解新媒体特性,运用新媒体技术,整合新媒体资源,坚持“贴近校园、贴近师生、贴近生活”的原则,使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与综合新闻门户网站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使网站兼具思想库、知识库、信息库的功能,用科学的、大众的、民族的和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来占领高校新媒体阵地,引领正确的校园舆论导向,发挥新媒体环境下专题网站的“渗透式”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增强新媒体环境下校园主流媒体的“精气神”。如浙江大学“求是潮”、温州大学“超越网”、淮阴师范学院“翔宇网”等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工作、生活必不可少的精神家园。
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特色与优势,找准切入点,精心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具有开放性、互动性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通过生动活泼的新媒体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增强校园网络文化育人的功效,构筑大学生的网络精神家园。
2.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有效互动,构筑师生的学习交流乐园。新媒体环境下,微博、微信、人人网、QQ、飞信等平台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工作以及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伴侣”,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新的阵地与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这些新媒体平台,以互动式、体验式、渗透式和引导式的形式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有机统一,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这里,师生快乐地交流学习、探讨工作、感悟生活、畅谈人生,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及时关心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思想、心理以及生活情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构筑师生的学习交流乐园。
(三)建立健全新媒体保障机制,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加强新媒体信息的引导与监督,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积极整合各类资源,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时俱进、取得育人实效并不断创新发展的根本保证。
1.加强新媒体信息的引导与监督,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处于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形成关键时期的大学生,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新媒体舆论阵地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在积极整合新媒体的优势资源的同时,必须加强组织和引导,以“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精神,使新媒体信息的环境进一步优化,严格监督和管理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渠道和途径,用正确的、积极健康的信息净化新媒体环境,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建立和完善新媒体信息过滤、信息监测、安全防护等系统,构建立体化的新媒体信息引导防控体系。
设立网络管理员、网络发言人、网络信息员、网络评论员也是加强信息传播引导和监管力度的有效途径。建立健全网络突发性事件的应急预案和快速反应机制,形成健康、有序的校园舆论氛围,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一线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骨干力量的他们,必须与时俱进,了解新媒体特性,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不断提升自身应对新媒体的能力与水平。将新媒体技术运用到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引导学生正确利用新媒体技术来学习、生活与交往;通过新媒体来与学生沟通交流,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思想状况,掌握第一手资料。与此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应当紧跟时代潮流,及时了解大学生在新媒体技术中,特别是在网络上所流行的、喜爱的语言和交流方式,学会用“网言网语”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与交流,提高驾驭互联网的能力,让“上网看看”“在线聊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最常用的工作方法。
因此,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高校应注重专门人才的选拔、考核与培养,精心打造一支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与大学生成长规律较为熟悉、精通新媒体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专家型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3.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努力构筑思想政治教育的安全阀。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24个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高校应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切实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高校要加强教育和引导,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媒介素养得到切实提高,更好地辨别、分析和筛选新媒体信息。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规范建设,开展网络道德与网络伦理教育,制定《大学生文明上网行为规范》《大学生网络文明公约》。引导大学生坚定政治立场,争做网络道德的模范;倡导文明风尚,争做网络文明的使者;遵守法律法规,争做网络安全的卫士。提高大学生文明上网的自我约束能力,在大学生内心深处植根“有序参与”的理念,使依法上网、文明上网、理性发声成为大学生自觉的行为与习惯,不断提升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理性认知网络空间里的真善美和假恶丑,远离不良信息和低俗之风,营造出一个高度开放、高度文明的网络环境,努力构筑思想政治教育的安全阀。
新媒体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全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适应新媒体、借力新媒体、引领新媒体,使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助推器”,努力提升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开创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光明日报,2013-11-16.
[2]郑元景.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1).
[3]杨占良.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3).
[4]陈颖.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