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蒙德·威廉斯的感觉结构理论及其文化批评实践

2014-04-29 17:10胡希
青年文学家 2014年23期
关键词:雷蒙德威廉斯

此文为笔者主持的2013年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立项课题“感觉结构与文化分析——雷蒙德·威廉斯文化诗学的理论研究与批评实践”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 近年来,关于雷蒙德·威廉斯研究的一个热点是关注其文化社会学思想研究。事实上,雷蒙德·威廉斯得感觉结构理论也是其文化理论的核心理论命题之一。感觉结构理论围绕文化生产与传播过程,着眼于文化批评的历史维度,动态地考察文化体制的历史沿革。同时,在社会结构与文化发生变化的时候,重新定位了文化的地位并塑造了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文化发展的走向,这为文化批评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化分析的理论范式。

关键词: 雷蒙德·威廉斯;感觉结构理论;文化批评

作者简介:胡希,1981年6月出生,江西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中图分类号]: 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3--02

20世纪6、70年代,文化研究兴起于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所的研究方向及其研究成果,即所谓的伯明翰学派,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和女权主义都是伯明翰学派主要的理论资源,代表人物有理查·霍加特、雷蒙德·威廉斯和斯图亚特·霍尔。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以下简写为威廉斯)是二十世纪英国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英国文化研究的奠基人。其主要的学术贡献在于提出了“文化唯物主义”(Cultural Materialism)理论,他认为文化是一种整体的唯物的生活方式。这种唯物主义式的文化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不同于英国传统的利维斯主义文化理论的对文学和文化的理解,即把文学和文化都看成是具有社会性的、物质性的和生产性的。现代意义上的文化观以人类学家、文化学家、社会学家和民族学家开始研究文化问题为发端,人类学家对文化的研究产生了“文化人类学”的学科;社会学家对文化的研究产生了“社会学”的学科;而民族学家对文化的研究则产生了民族志的学科。自从人类学家、社会学家、民族学家介入文化研究之后,文化与文化研究的概念迅速拓展,现代的“文化”概念已经复杂到几乎无法概括的地步。1952年,美国文化学家克鲁伯和克拉克洪在他们的《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评评述》中对包括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精神分析等许多学科在内的人文领域加以综合和归纳,得出了200余种关于“文化”的界说,然而,在众多的“文化”定义中,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1832—1917)在其《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给“文化”下的定义依然是迄今为止最为经典的:

较早关注文化问题的著名学者是英国的文学理论家雷蒙德·威廉斯,他也是较早从社会变革的角度出发,研究社会和大众文化演变的批评家。威廉斯著作等身,著有大量的关于文化研究的相关著作,如《唯物主义与文化的若干问题》、《文化》、《文化与社会》、《文化社会学》等,这些都较为系统地深入剖析了文化研究的特质。从《文化与社会》(1958)、《漫长的革命》(1961)到《关键词》(1976)、《马克思主义与文学》(1977)、《写作、文化与政治》(1989)等,其著作都是角度独特且震撼了西方学术界。威廉斯认为从18世纪中叶以来,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些变革虽然从各个方面均有体现,但是首先是通过语言的变化体现出来。“文化”在威廉斯看来,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一个包含了更多、更复杂意义和关系的代名词。在这些树种,他特别提炼出许多词语,如 “民主”、“艺术”、“阶级”、 “文化”等词语,深入延展其意义,挖掘其背后反映的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类历史思想的巨大变化。这些词语不但互相独立,同时也是相互影响,共同在社会历史背景中产生和发展,也就是说它们的意义并不是固定,而是随之而变化。按照他的理解,文化与人类社会所有方面都密切相关,包括经济和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一般的意义上,可以定义它为人类完善自身的一种必然的过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上被看做一种特殊生活方式的描述;从历史角度上看,则把它看做是详细记录了人类历史和思想且想象力丰富的作品。

在《文化是普通的》一文中,雷蒙德·威廉斯认为人类社会的基本构成始于社会的所有成员共同形成的价值观、生活意义和未来目标,只有当每个成员拥有较为相同的目标,才会能够集结所有成员的力量,通过改变不同成员间的差异,上升至使其融入社会文化发展及其意义之中,这样一个不断成长,不断修正的过程含有社會成员和社会共同发展的过程。只有当社会成员逐步明白社会的真正价值和发展的意义时,我们才能够通过比对,最终挖掘社会文化的更深层次的意义。威廉斯著述颇丰,几乎每本著作都是畅销书籍,其研究范围几乎涉及社会科学各领域,包括语言学、文化史、社会学、传播学、戏剧与文学批评等方面他都有著述。当然,其透彻的文化诗学研究是中西方学界的关注热点研究之一。继霍加特之后,雷蒙德·威廉斯是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所的第二任主任,霍尔相当欣赏他的卓越才华。在雷蒙德·威廉斯逝世后,国际学术界更是掀起了一股认识和解读威廉斯的热潮,其中有学者把威廉斯看做是伯明翰学派的精神领袖。总体而言,我国国内对威廉斯的研究才刚起步,大多数研究都仅限于翻译等方面,缺乏系统性研究和深入探讨,尤其是对于“感觉结构”的研究还有可以继续深入研究的空间。在威廉斯之前,英国社会普遍接受的是阿诺德的文化观,即文化是世界上最美好、最完满的思想和言论,是人类一切社会共同追求的价值观,从而把文化从本质上限定在“高雅”的范围内。威廉斯扩大了“文化”的概念,使之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为后来“大众文化”的兴起奠定了理论根据。威廉斯认为文化不应该高高在上,脱离普通的社会成员生活。他把文化从遥不可及的地位坠入至普通大众的视域之中。因此,他认为不同社会的文化都有着其多重性和相异性的同时,也包含了既有价值和未来可能的价值的相同性。如果从本质而言,文化也就体现了这种多重矛盾的集合体,文化既是普通大众的集合,又是最优秀的社会成员个体的独特体现;它既有传统的一面,又具创新的一维。文化是整个社会大众共同的生活方式的体现,又是个体的且富于创造性的产物。显而易见,威廉斯的文化批评实践开启了西方大众文化与通俗文化的理论之门。

第一,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与伯明翰学派研究。威廉斯的文化诗学理论是吸收并整合同时期的诸多理论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而形成的。作为英国文化研究最重要的奠基人,威廉斯在研究分析英国文学、社会、历史、政治的实践过程中,逐渐意识到需要找寻新的方法和概念来完善和建构自身理论,“感觉结构”就是其最具有代表性的概念创新。1954年,威廉斯在其与剑桥大学教授奥洛姆合著的作品《电影序言》中首次提出“感觉结构”(structure of feeling)这一概念。1977年威廉斯出版的经典理论著作《马克思主义与文学》一书中进一步阐述了“感觉结构”,形成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概念。《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第二部分“文化理论”专门解释“structure of feeling”:“可以替代经验结构(structure of experience),这种说法更好也更广泛。但是存在各种问题,它的某项含义具有过去时态的意味,这对于我们认知将要下定义的社会意识的那个部分是个障碍。”(Marxism and Literature, P13)他还在其他著作中提及说:“这个概念(感觉结构)很麻烦,但之所以选择它,是为了与‘世界观和‘意识形态这些更为正统的概念区别开来。”(Politics and Letters, P132)。威廉斯想找个词表达“经验”的意思,但却不愿使用“experience”,在他看来“经验”一词是暗含已经完成或已经成型的意思。威廉斯之所以使用“feeling”一词,是为了突出其随时变化的特性,这一点和经验的属性是不同的。但是在“感觉”(feeling)之后,威廉斯又加了“结构”(structure)作为限定。“structure”一词却又暗示某种相对固定的结构,因此“感觉结构”正如布尔迪厄的“无意识策略”一样,是一种互相矛盾修辞,本身却暗含着一种无法消弭的矛盾。

第二,威廉斯对文化观的重构与“感觉结构”理论的提出。威廉斯认为文化是物质、知识与精神所构成的整個生活方式,这一定义成为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传统的根基。威廉斯对文化的界定从某种意义上使得伯明翰派文化研究彻底摆脱了传统英国精英文化视角,他在《漫长的革命》(The Long Revolution)和《关键词》(Key Words)中均细致地梳理了“文化”概念的演变。威廉斯对文化的看法无疑将文化从意指心灵状态抑或知识、道德、习俗,转而涉及整个社会的日常生活方式。他坚持不断深入理解文化,并且把文化研究放置在物质生产之后的背景中,通过日常生活的表征和实践来进行文化研究。威廉斯将文化彻底的普遍化,也就意味着剥离了文化传统的精英外衣。威廉斯认为“文化”是普通人的文化而不是少数人的专利,这一点是威廉斯的文化研究思想与利维斯精英主义区分的关键。威廉斯作为文化研究的重量级人物,他的思想几乎涵盖了整个伯明翰学派前期的文化研究,其思想是在批评性和经验性范式的争斗之间形成的。

关于威廉斯文化诗学的理论研究,尤其要把握其“感觉结构”理论,需要运用多学科理论方法、多视角对其文化诗学中的“感觉结构”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这样才能够更为清晰地把握威廉斯文化诗学理论的内涵。“感觉结构”是威廉斯的独创的概念,之所以选择“感觉结构”作为解读威廉斯文化诗学的切入点。首先,“感觉结构”是威廉斯创造的一个文化分析概念,也是贯穿于其一生著作中的核心概念,成为威廉斯文化整体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含义的发展轨迹是威廉斯一生学术思想转变的忠实见证。其二,“感觉结构”是文学的命脉。“感觉结构”是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三,威廉斯十分看重分析文本。威廉斯强调感觉结构是一种实践的意识,也就是说它并不是凝结的、固定的,不是依靠经验总结出来的,是第一手的。最后,威廉斯把这一切归结为一种“文化社会学”研究方式,他认为,文化社会学实际上是研究现实文化实践和它所造就的符号系统之间关系的学科。符号系统本身就是一种特定的关系结构,通过“感觉结构”的探究,读者能注意到它是特定的实践意识的形式,考察其能动的、构成性的关系和过程。这种研究既是一种“社会学”研究,也是一种“美学”研究。

诚然,威廉斯的文化诗学理论仍存在可以修缮之处,如若纵观文化的生产过程,威廉斯只突出了文化体制和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忽略了逐渐成为人们现代生活一部分的文化消费体。仅仅强调了文化体制的物质层面而缺少意识层面的关照等。但是,威廉斯的文化实践批评是当今西方文化社会学理论建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实践批评具有相当的理论价值和意义,在整个文化批评理论体系中与其他学科及其理论的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因此,威廉斯的文化诗学有待进一步深入且进行多学科多角度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WILLIAMS R. Culture and Society: Coleridge to Orwell[M].London: The Hogarth Press, 1987

[2]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M].刘建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3]威廉斯雷.马克思主义与文学[M].王尔勃,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4] WILLIAMS R. The Long Revolution[M].London : Chat to&Windus,1961:57.

[5][德]阿尔布莱希特·韦尔默:《后形而上学现代性》,应奇 罗亚玲编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

猜你喜欢
雷蒙德威廉斯
最后的断片
雷蒙德·卡佛:《你们为什么不跳个舞?》
雷蒙·威廉斯“文化革命”观发微
迟到的断想
“一个人本身就是一座城”:论威廉斯抒情史诗《帕特森》中城与人的隐喻
蜂鸟
雷蒙德·卡佛的短篇小说
妈妈的红沙发
从田纳西·威廉斯的戏剧看美国南方淑女的衰落
最后的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