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莲仙史》中探寻全真教兴盛的原因

2014-04-29 17:10蔡萌萌
青年文学家 2014年23期

摘 要:金元时期,全真教的迅速兴起与发展有其背后深刻的原因,本文试图结合小说《金莲仙史》从主要人物的创教过程及活动;复杂的民族矛盾与残酷的战争导致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儒、释、道三家文化的融合而产生新教派以及完备的全真教修炼理论四个方面对此作出阐释。

关键词:全真教的兴盛;主要人物的活动;民族矛盾;儒、释、道三教融合;全真教完备的理论

作者简介:蔡萌萌,山西大学文学院。专业:12级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 B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3--02

“金莲”是佛教用语,此书是以王重阳所度化的七大弟子——马钰、谭处端、刘玄云、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为重点,故名之曰《金莲仙史》。作者是潘昶,清末人,疑为天台山道士。此书叙述全真教的始末,不仅记述了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得道成仙和他超度七大弟子的过程,而且以北宋到元代统一的历史为经纬,增添了大量史实。本文试图以小说为媒介,探寻在金元时期全真教的创立与发展的原因。

一、主要人物的创建过程及其活动和成果

金元全真道兴起与发展大略可分三个阶段:

1.约1159-1167年为创建时期。全真教创始人王喆仕途坎坷,郁郁不得志,经一番痛苦入教,创立金元时期最大的道教教派——全真教。这个时期仅有王喆及少数弟子在山野修炼、传道,以“异迹惊人,畸形感人”在民间渐生影响。1167年,金廷赐大道教祖刘德仁先生的号,表示对新道教的扶植,王喆立即响应,东赴山东半岛传教,树起“全真”旗号,陆续收七大弟子。在文登、宁海、福山、莱州一带建立五个群众性的教团组成“会”或“社”。王喆卒后,弟子马钰掌教。这一时期,全真道士尚未建立起本派宫规。

2.从1187-1219年,这一时期为第二阶段。刘处玄、丘处机相继掌教,仍以山东半岛为活动中心。随教团在民间的稳定发展,全真教的名声亦渐闻于金廷。时暮年金世宗,因为色欲不节,身体衰疲,开始博访高道,以求包养之术。这是擅长养生的全真教于是得以接近皇帝。1187年,王处一应诏入朝,次年又召丘处机问道,命他主持醮事。

3.自1219年起,全真教进入了鼎盛阶段。昌盛的转机,是教首丘处机的西游。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在民间拥有强大势力的全真教,成为蒙古、金、南宋三国逐鹿中原所争取的目标。1219年,丘处机应蒙古成吉思汗之聘,率十八高徒远赴西域雪山行营,为成吉思汗论道教的清净无为、敬天爱民戒杀之旨,深受礼敬,被尊称为“丘神仙”。1224年,丘处机东东至燕京,这里从此便成了全真教活动中心。元统一之后,乘南北文化交流之大潮,全真教南传,不久传道江浙闽鄂。全真教传入江南后,原南宋与全真同源异流的金丹派南宗徒裔,纷纷合流于全真门下,著名道士李道纯等,形成全真教的南宗。全真教尊唐五代以来内丹名家钟离权、吕洞宾为祖。从吕洞宾以来,钟、吕内丹派就在道教内丹学的基础上融摄禅宗,道、禅双融,成为该派发展的基本趋势。全真教顺应这一趋势,进一步融合禅宗,兼摄儒学,大大深化了钟、吕系内丹学,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教义体系,形成了具有禅宗色彩的内丹派大教团。

二、社会历史背景——复杂的民族矛盾

金元时期全真教的兴盛,首先是这一时期极为尖锐复杂的民族矛盾的产物。这是一个北方草原上枭勇的游牧民族女真、蒙古相继入主中原的时代。草原文化对上中原的农耕文化,注定是一场血腥与破坏力极强的战争。公元1127年,汉族地主阶级建立的赵宋王朝覆灭,更具有扩张欲望与战斗力的蒙古贵族统治大举南侵,北中国血火横飞,人民饱尝战乱杀戮之苦。1215年蒙古占领金国中都(今北京),金室南迁开封。在南宋、蒙古的夹攻下,金统治下的汉族、女真等各族人民受尽百般的折磨。蒙古灭金后,随即兴师南下,腐朽的南宋王朝未几就宣告灭亡。

汉民族受到沉重的压抑,需要精神上的慰藉。汉民族传统的道教,一方面能以其祈祷劾召,炼度斋醮之术安慰下层民众,寄托生存者对亡故亲属的哀思,有一个精神寄托。另一方面金元时期,汉族文人的地位不高,而金和女真在打下天下之后,不会治理国家,因此找傀儡政权替金人治理,这些被金人利用的人士骨子里不愿为新朝廷效劳,但是又不得不忍辱偷生,因此道教是他们精神避难所。

三、儒、释、道三家文化的融合

从学术文化渊源上看,全真教的出现是中国儒、释、道三家文化互为消长、互为融合,以及道教学说不断变革发展的一个逻辑结果。三教合一这股思潮经过不断地改进和深化,逐渐成为全真教的思想基础。

道教主張天人合一,顺其自然。道教教义思想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宇宙的看法。道教认为“道”是万物的元首,认为道创造了万物,成为其基本教义。二是对于神的看法。对神仙以及神仙居住的世界的崇拜与追求。“得到成仙”、“长生不老”成为其修炼的终极目标。三是对社会的看法。在生死观方面,道教主张重生恶死,追求长生。在人性善恶方面,道教认为天道循环,目的是利用神仙信仰和宗教道德规范教徒的行为,并教化世人。全真教主要继承了道教的思想,王重阳及其弟子认为世俗生活如苦海,都是浮云,在尘世生活如昙花一现,静心修身最后得到成仙才是正道。

书中长春真人和白云禅师共同讨论佛教教义,体现者佛教思想与道家思想的交流。全真教在宣扬成仙升天的时候,吸收了佛教的人生观,大力渲染人生的短促无常、世事变化及其六道轮回之苦,否定人生价值,劝道人们看破功名富贵、家财妻子的虚幻,求道学仙,脱离人间的“火海”。在宗教实践上,则宣扬僧侣的禁欲主义,要修炼者断绝酒色财气,乃至遏制食、色,睡三种基本生活需要。

本书的十七章,写道长春真人与众人游山境时,说道“盖修道之人,要在无心。无心者,卽孔子之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颜子之坐忘。”就是说在修道之时,要将心净尽,弃除欲望和杂念,不要有功利之心,而是顺其自然,静心修炼,不惧怕过程中的苦难。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的具有统治性的思想,被世人广泛接受,被全真教吸收、融合到自己的思想中,使得全真教能被更多的人信仰,从而具有普及性。

四、全真教修炼理论的完备和成熟

自唐宋以来,到金元时期,道教炼养理论主流逐渐由外丹服食转向内丹修炼,钟吕内丹道成为最具影响力的丹道思想之一。钟吕派吸收佛家思想,吸收禅宗心性理论,延续道教固有思想,通过对“精、气、神”的修炼达到现世生命主体的超越,发展出内丹道性命双修的理论体系。之后还需要积功累行,以求至道,以成正果。

1.性命双修

⑴命功修炼非常复杂,是对体内“精、气”的修炼。道家认为“精气神”是人身三宝,乃是形之所存,命之所寄,生之所托。命功主要修炼“精、气”,性功则主要是对“神”的修炼。命功修炼是通过控制人身内的气血在五脏六腑间的运行来完成,修炼过程复杂,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对命功的修炼达到保身健体,继而由修炼养生进至修炼元神,身躯由形化气,以致成仙。

⑵性功修炼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主要是对心的修炼。全真教心性理论,就是对“心”加以修炼,目的是通过修行,去除一切尘世的欲望和杂念,显出本心之纯粹,进而达到心与天通。这种境界近似于佛教禅宗所追求的“空”。心性的修炼要比命功修炼花更多的功夫,要去除欲望,使自己的心澄净。

2.积功累行

丘处机在掌教之后,坚持三教合一的宗旨,开辟了内修心性,外修功行之道路。在外功积累方面,他更多的吸收了儒家的如世思想。丘处机以苦己利他为己任,以全真教教义影响统治者,宣扬爱民、诚敬、仁义、孝顺的思想,把积德行善,拯救困苦作为外行,以个人保持清净,不动心为内行。从此之后,外功的积累成为和内部修炼同等重要的修行内容。

王重阳在度化七大弟子的时候,他不断提醒弟子们要积累功德。丘处机在丹阳走后,他在宝鸡县地界,南山脚下一条大溪名曰磻溪,白天背人渡河,夜晚古庙打坐。吕祖在给丹阳和不二讲修道时说:“子等道业已高,外功不广,难以应诏。必须更立宏功,待七真會聚,同赴瑶宫。惟天宫仙籍所贵者功,功不广道虽高,亦次也。修道者,如世人虽有才高八斗,力挟泰山,无功不能受赂,修仙者亦然。功高者,虽道不足,终升上界;道高者,无功,终成蓬岛散仙也。”这就说明了积累功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李仁群,程梅花,夏当英,北京:人民出版社,道家与中国哲学,2004年版。

[2]牟钟鉴,山东:齐鲁书社,道教通篇——兼论道家学说,1996年版。

[3]高良荃,试论金元时期全真教兴盛的原因,山东大学学报,2001年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