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专题摄影拓展了摄影表现的空间,为受众提供了一种通过视觉传播而全面、深入、完整地了解事件发生与发展过程的摄影创作体裁。在大革命时期,专题摄影创作已被一些中国摄影家所掌握。
关键词:大革命时期;中国专题摄影
作者简介:卜云,工作单位: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摄影方向,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J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3--01
专题摄影是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拍摄,采用多幅图片和文字结合,通过媒介进行传播的摄影形式。这个主题可以是一个想法,一种观念,一个人物,一个事件,一个地点等。范围十分宽泛,形式也很自由。但最重要的是图片通过某种形式组合,呈现在读者面前,任何一张照片都不再是单一的,它与其他照片和文字一起,构成一个整体。①专题摄影,既有新闻报道性专题摄影,也有艺术性专题摄影。大革命时期,前者较多,后者较少并未见有相关影像资料留存。
一、表现主题的把握
针对新闻摄影,郑景康在《摄影记者要抓住机会》一文中说,要想做好新闻采访工作,“摄影记者第一步就是熟悉当时的情形、节目”,也就是要了解事件的演变程序。指出这一点极为重要、记者照此去做,就可以成竹在胸,统筹全局,避免顾此失彼,在慌乱中漏掉重要新闻。调查研究,了解情况,是摄影采访工作中基本的一环。1在开始一个专题前,好好地研究这个题材,找准切入点,寻找到合适的专题结构方式,才能够很好地把握表现主题。
1926年3月18日,北京各阶层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和北洋军阀段祺瑞政府的丧权辱国的政策,奋起游行示威,遭到段祺瑞政府的血腥镇压,制造了震惊全国的“三·一八”惨案。摄影家顾淑型当时不仅带领学生上街示威游行,还冒着生命危险抢拍现场的实况,创作了专题摄影《“三·一八”慘案》,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专题摄影《“三·一八”惨案》由七幅照片组成。图一为在北平铁狮子胡同,段祺瑞执政府的卫队紧守大门,准备向游行队伍开枪。图二为“三·一八”惨案后,北京学生高举被枪杀同学的血衣示威游行,反对段祺瑞政府的卖国行径。图三为示威游行队伍在街上观看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宣传画。图四为游行队伍到段祺瑞执政府请愿。图五为准备开枪的段祺瑞执政府卫队。图六为北平各阶层人民爱国示威游行队伍向铁狮子胡同前进。图七为北平女师大学生的游行队伍。
这组照片赞扬了斗争中人们的英勇气概,也反映出反动军阀血腥镇压人民的罪恶事实。解放后,她把这组照片捐赠给中国摄影学会和革命历史博物馆。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为后人了解20世纪20年代中国人民抗击帝国主义、反动军阀残暴镇压人民的状况,研究大革命期间我国进步摄影爱好者的创作活动,提供了有益的影像资料。②拍摄者在拍摄前已经了解了有关情况,知道究竟哪一点才是最有意义的、最值得关注的,很好地切入了主题,采用了以主题为中心展开的结构方式,成功地完成了这次专题摄影创作。
二、要素关系的把握
一张照片总是由前景、主体、背景、陪体和空白这五要素构成的。专题摄影的要素关系的把握,既要考虑每幅图片如何组合运用这些要素,并且协调好整组专题摄影图片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使整组作品能够从多角度多方位表现专题。
1925年1月23日京报《图画周刊》第5期专题报道——北京“胡同命名之溯源”。摄影家冯武越拍摄的专题摄影《北京“胡同命名之溯源”》由三幅图构成。第一幅图以铁栅栏作为前景,透过前景看胡同。第二幅图以石虎作为拍摄主体,石虎身边的花作陪体,富有生活气息。图三以铁狮子为拍摄主体,作为背景的街道场景巧妙地介绍了图片的拍摄地点。这组专题摄影,巧妙地把握了每幅图片要素之间的关系,形成合力,共同为主题服务。
三、编排形式的把握
一组专题摄影的完成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作品的编排。编排可以使一组专题呈现完全不同的面貌。专题摄影版面编排的基本要素包括图片、文字、标题和空白,版面设计就是要将这几个要素结合成一个整体,并且符合内容需要。③
1927年2月《人民周刊》第44期照片专栏“帝国主义准备屠杀上海工人市民武装干涉中国革命的真相”的总标题下,一下子刊发了7张照片,这些照片包括帝国主义兵舰陈兵海上、装甲车摆满街头及帝国主义军队在上海街头横行、操练等现场纪实。画面上,帝国主义军队耀武扬威,气势汹汹。逼真的形象,不但深刻揭露了敌人侵略的事实,激发起人民反抗外侮的愤慨之情,而且也进一步反映了上海工人总罢工的威力。它使帝国主义胆战心惊,不得不派出重兵,妄图镇压工人学生的正义斗争。这是一组优秀的新闻专题摄影,而且编辑手段也很高明。这个专版刊用照片共7幅,横跨两页,占本期篇幅的一半,说明编辑对于好的新闻照片是不惜版面的。④七张照片分三排剧中排列,端正肃穆,形成强大的气势。作品利用合理的编排方式,赞扬了工人罢工的正义之举,揭示了帝国主义的残暴罪行。
总 结
尽管当时使用的专题摄影很多,但是都是十分简单的图片的罗列,图片之间并不存在紧密的逻辑关系,并没有对事件的深入分析,专题之中也并不讲求起承转合,总之,还停留在表面的记录上。在专题摄影的编辑上面,也很简单粗糙,只是将一些照片拼凑在版面上,没有重点与突出,视觉上显得比较杂乱。
注释:
[1]胡志川、马运增:《中国摄影史 1840-1937》,第150页。
参考文献:
[1]盛希贵:《新闻摄影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11页。
[2]甘险峰:《中国新闻摄影史》,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8年,第40页。
[3]盛希贵:《新闻摄影教程》,第228页。
[4]甘险峰:《中国新闻摄影史》,第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