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为美国二十世纪的非官方“桂冠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享誉世界诗坛。国内外对于他的研究可谓是不计其数,但是,鲜有学者将他的为人写诗与儒家“中庸”思想结合起来并进行探究。将两者结合,研究弗罗斯特为人哲学与“中庸”哲学观的吻合处不仅拓宽了研究的视角,更有助于深层剖析弗罗斯特的人生哲学。
关键词: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哲学;“中庸”
作者简介:张婷(1991-),女(汉族),华中师范大学英美文学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3--01
1、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学家。他的《论语》为儒家的经典著作,里面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中庸”一词最早见于《论语,雍也》的第二十九章:“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中庸”是儒家思想的行为准绳。其中,“中”就是不偏不倚,“庸”就是平常,合起来就是启发人们在思想上不偏不倚,在行为上不走极端,无过之亦无不及。人们需要根据条件的变化,灵活并有原则地处理事情。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是20世纪美国最受欢迎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深受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但是国内外学者普遍偏爱弗罗斯特的著名诗篇,而忽略了其诗歌中其他佳作。同时,也少有学者发现其诗中哲学与中国儒家中庸思想的共同之处。本文将分析弗罗斯特的一些诗歌,并将他的为人处世与儒家“中庸”思想结合起来,深层剖析他的人生哲学。
2、弗罗斯特与“中庸”思想
2.1 弗罗斯特为人处世上的“中庸”
弗罗斯特一生中受到了极大的尊崇,然而他的私人生活却经历了不尽的艰辛和磨难。他11岁丧父,60岁丧女,64岁丧妻,66岁爱子自杀……早年间,他的日子过得十分艰辛。但是,弗罗斯特没有被任何突然的打击所打倒。他有效地控制了自己的情感,并在詩歌中宣泄了出来,这正是一种“中和”的境界。失去朋友固然悲伤,白发人送黑发人固然无情,但是如果他因此一蹶不振或是自暴自弃,那么世人将没有机会一睹他的文学才能,也不可能去分享他的人生智慧。他对“度”的把握可谓是发挥到了极致。
有人曾把弗罗斯特归为“田园诗人”一派,但是,虽然他的诗歌多取材于新英格兰农家生活,且富口语化,但是与田园诗人消极遁世不同的是,他是“入世”的,这体现在他诗歌中对人以及社会的关切上。弗洛斯特曾经说过:“我年轻时不敢做一个激进派,怕年老时会变成一个保守派”,这说明弗罗斯特既不赞成保守派也不想当激进派,他正是做到了不偏不倚,积极进取。这也是“中庸”思想的本质所在。
2.2 诗歌形式上的“中庸”
在诗歌形式上,弗罗斯特并没有随波逐流或是死守传统,而是在传统与现代中找到了平衡,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他这也正好吻合孔子对“刚强”之人下的定义——-不偏不倚,不随波逐流,凡事都有自己的原则。
19世纪以前,美国诗人们的创作都已传统的格律诗为主,但惠特曼出现在美国诗坛掀起了一阵“自由体诗热”。然而,弗罗斯特并没有人云亦云地开始创作自由式,而是使用相对传统的韵律和质朴的语言来表达他对人生的思考。但他并不是机械地遵照传统模式填词酌句,而是灵活地稍作改变,使得诗歌更为自然。他的诗,如《它的大多数》(The Most of It),《修墙》(Mending Wall)等都基本遵循传统诗歌样式,但他会在韵脚上稍微改动以实现诗歌的灵动美,这与“中庸”要求人们灵活合理地处事也达成了一致。当然,弗罗斯特并没有一味地抵制新事物。他也创作了一些对格律不作要求的自由体诗,如《篝火》(The Bonfire),《摘苹果之后》(After Apple-Picking)等,不过前者在诗中出现了aaaab的押韵,而后一首中一些诗行的韵脚为abbba,可以说是仍然留存着传统诗歌的一些形式。
总之,弗罗斯特在诗歌形式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寻到了平衡,这正好符合“中庸”对人们做到不偏不倚,讲究操守的要求。
2.3 哲理诗中的“中庸”
除了形式上的不偏不倚,不随大流之外,弗罗斯特的哲理诗中尤其散发着“中庸”的气息。
弗罗斯特的诗歌大都具有一定的哲理性。但这些诗中总会出现一些模棱两可的词语,形成两种不同的观点供读者选择,而很少直接进行说教。例如,从表面上看,读者会认为《未选择的路》的主题是要人们不走寻常路,勇于探索和冒险。但是仔细观察后可以看到,诗中有很多相互矛盾的地方,如另一条路“丝毫也不差”(as just as fair),但两条路又“难分上下”(really about the same)。“叹息”(sigh)和“差异”( difference)两个词的意义也有双重理解。这些相反或不同的诠释并不代表着弗罗斯特诗中出现了逻辑问题,相反,这正是他的本意所在:人生中难免要做出选择,而无论选择了什么都不能怨天尤人,因为本质上这两种选择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在这里,弗罗斯特启发人们面对问题需要转变态度,而非进行无端揣测。他的这一观点与“中庸”思想是吻合的,因为“中庸”要求人们做到“中和”,即:对事物认识有一个理性的认识,不能做情绪的奴隶。
“中庸”所推崇的凡事把握度,同样适用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需要掌握好平衡,平等地对待万事万物。弗罗斯特在他的许多诗歌中都探讨过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如:《家葬》(Home Burial),《修墙》等,这些都无不是与“中庸”思想的不谋而合之处。
3、结论
哲学是人类共通的思维成果,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人们都有着对为人处世艺术的相似观点。罗伯特·弗罗斯特这位美国著名诗人和《中庸》这一中国古代哲学的结晶碰撞出了激烈的火花,这更表明了两者的经典性及刘芳百世的原因。
参考文献:
[1]丹明子.《中庸的智慧--处事的至境》[M]北京:北京现代出版社.2006.
[2](美)弗罗斯特·罗伯特着,《弗罗斯特诗选》.江枫译.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