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文文 燕洪菲
摘 要:本文试从传记批评的角度重新审视劳伦斯的诗歌《钢琴》,结合其生活的历史语境探析劳伦斯时代的精神危机与“归属”迷茫。
关键词:《钢琴》;传记批评;归属
作者简介:郑文文,女,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燕洪菲,女,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3--01
前言
D.H劳伦从写诗开始了文学生涯,诗歌创作贯穿其一生,并成为他体验生命、传达个人情感最好的载体。劳伦斯曾说,他的诗歌若积累起来足以构成一部情感生活和内心历史的传记。《钢琴》是其早期作品,本文试从劳伦斯个人的家庭背景和历史语境重新解析这首诗歌所蕴含的社会意义。
一、《钢琴》创作的家庭背景
《钢琴》是劳伦斯写给母亲的一首诗。母亲莉迪亚对其文学创作影响很大。莉迪亚出身于很有修养的家庭,爱好读书且喜欢诗歌。一次偶然的舞会,她邂逅了潇洒英俊的矿工约翰·劳伦斯并与其结了婚。婚后莉迪亚在家务琐事缠身之时仍不忘读书;而丈夫识字不多且嗜好喝酒。悬殊的爱好与学识最终导致莉迪亚把对丈夫的爱转移到儿女身上,她竭力让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长子乔治身亡后,她把爱倾注在小劳伦斯身上。这点从《钢琴》中可以看出来:“一个孩子坐在钢琴底下,依偎着母亲的纤足”,母亲的宠爱在美妙的琴声中弥漫开来。
诗中悠扬的琴声触动了“我”敏感的神经,孩提时的温馨场面再次映入脑海。诗中用平和的叙述语气展现出一幅立体的画面:现实中的暮色里,一名年轻女子为“我”浅声吟唱;回忆中,一个小男孩坐于钢琴下,傍依在“母亲的纤足”下唱著“颂歌”。沉溺于与母亲的美好回忆,真实的现实存在被淡化,成年的“我像孩子似”无助地哭泣。
很多学者认为此诗是劳伦斯“俄狄浦斯情结”的代表,但仅从母子关系角度来赏析不免抹杀了作品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破坏了作品的社会作用和认识作用。因此我们要结合劳伦斯创作的历史语境来解读另一层蕴意。
二、《钢琴》创作的历史语境
20世纪英国机械文明在工业社会中盛行。劳伦斯认为对工业社会崇拜的腐朽思想正在导致人们“对现代暴力和战争的毁灭性”采取一种漠视的态度。1914爆发的一战很快摧毁了人们的高贵理想,打乱了平静生活。和同时代许多思想家一样,劳伦斯也加入了诅咒战争的行列:“战争使我非常沮丧。我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几乎到了痛恨人类的地步……”。
因此,《钢琴》一诗中劳伦斯在缅怀童年与母亲的美好时光的同时也在为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而悲哀。满腔的复杂情感受现实的“抑制”,只能委婉的表达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愤慨。“我”被“歌声的狡诈艺术”“诱入迷途”,失去了自我。在资本主义社会,人的自然自我被机械文明所扭曲,受资产阶级现实异性的压制不能实现自己的本意和愿望。诗歌中“母亲”形象是模糊的,“母亲”一词前诗人用了不定冠词“a”,给人一种缥缈与不确定感。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现实中“女人”的形象却是清晰的。诗的第一节“她”占据了统领全诗的位置,并且在最后一节中“她突然爆发出喧声强烈”,所弹奏的钢琴也“热情宣泄”,形象得到进一步强化。
不难看出,诗中“母亲”象征着劳伦斯美好的理想,“女子”则象征着残酷现实。理想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变得遥远模糊。“母亲”的模糊形象与“女人”清晰形象的对比在诗中产生了强大的张力,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诗人矛盾与无奈的心境。
面对残酷现实,劳伦斯不得不考虑“归属”问题。诗中“我的心哭泣着要求归属昔日家中假日的傍晚”,如此强烈的追求“归属”反映出现实中劳伦斯的迷茫。面对战争劳伦斯感到前所未有的绝望和恐惧。但艺术家天生对理想的追求促使他迅速行动起来。他向那些思想家发出邀请“想集合大约二十个人,乘船离开这个战火纷飞的悲惨世界,找到一小块移民区”,就像诗中他需要一个“门窗”把寒冷的“冬天”阻挡。可是他却沮丧地发现“找不到任何人,每个人都只关注于完成自己的私事…”。1917年,劳伦斯还在邀请着朋友参加他的理想“拉纳尼姆”王国计划。诗中,飘荡着歌唱和平与美的“颂歌”的“舒适室内”就是他欢乐而祥和的拉纳尼姆王国,美妙的琴声就是他身上偏执且充沛的激情。战争将劳伦斯折磨的几近于病态,“理想国”的梦想渐渐破灭,他只能沉溺在回忆里寻求庇护与“归属”。绝望中他远遁他乡去寻找心灵的归属。直至去世劳伦斯始终在外漂泊寻找他理想的归属之地。
三、结语
劳伦斯一生充满着矛盾与对抗,后半生几乎居无定所。《钢琴》与其说是劳伦斯“俄狄浦斯情结”的典型代表,不如说是他理想破灭后一生追求心灵“归属”的预知缩影。他笔下资本主义文明对人性的压抑及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借用《钢琴》中“我”不能再“归属”于昔日“舒适的室内”而“孩子般哀哭”展现出来,进而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诗人对由于贪欲而起的战争的哀怨,再现了劳伦斯时代的精神危机和“归属”迷茫。从传记批评角度进行解读,深刻挖掘出了《钢琴》作为文本本身所蕴含的社会意义与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邢建昌.劳伦斯传[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112.
[2]田鹰.《钢琴》寄思—D.H劳伦斯和她的母亲[J].世界文化,2013:15-17.
[3]劳伦斯著. 刘宪之,乔长森译.劳伦斯书信选[M].黑龙江:北方文艺出版社,2001: 162,175 ,189,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