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存者回忆录》的开放式结局

2014-04-29 06:51:54王菲菲
青年文学家 2014年23期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

摘 要:《幸存者回忆录》是多丽丝·莱辛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一部作品,书中充满着强烈的后现代主义不确定性因素,小说的开放式结局便是这种不确定性的体现之一。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幸存者回忆录》;开放式结局

作者简介:王菲菲(1989-),女,安徽阜阳人,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2012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3--01

一个连贯的开头、情节和结局对于传统小说是非常必要的,而在后现代主义小说中,这种封闭的小说结构往往被打破。对于后现代主义小说来讲,任何文本都是开放的、未完成的,它依存于别的文本(与它们的区别和联系),特别依赖于读者的解读,是读者的解读使这种符号组合获得了某种意义(陈世丹: 2013,5)。

《幸存者回忆录》的结尾对于许多读者和评论家来说,是突兀和开放的。艾米莉把杰拉尔德从地下铁孩子的袭击中救出来后,他就和艾米莉一起住在了叙述者的公寓里。依常人之观念,我们会认为既然杰拉尔德大家庭的光荣过去已经一去不复返,而生活所用的各种资源又濒临枯竭,现在该是他们离开的时候了。可是莱辛却选择了一种超自然的方式让他们远离这个即将崩溃的小世界。这让我们不得不感叹莱辛这位伟大的作家总能给读者带来出其不意的感受。

一、逃离混乱无序的世界

后现代主义小说打破了传统读者的阅读期待和阅读习惯。小说的结尾看起来是如此的不真实,并且留下了许多未解决的问题。我们不知道为什么雨果会突然变得很警觉,好像为即将发生的事做好了准备似的;我们不理解为什么杰拉尔德的孩子帮会在最后一刻赶来并获救;我们甚至不知道在所有东西消融之前,叙述者有没有和他们一起离开。墙后面世界中的艾米莉父母亲和现实世界的人物一起出现,还有我们不能确定身份的“她”在前面引路,带领人们离开这个崩溃的小世界。所有这些无法确定的人物、场景以及那只钢蛋的出现都让读者一头雾水。如此,一切都在不确定中。在这种不确定性里,读者是寻不到终极意义的。要获得意义,读者必须参与创作。这一点,后现代主义作家说得很明白。如阿兰·罗伯—格里耶就说过:“读者跟作品的关系不是理解与不理解的关系,而是读者参加创作实验的关系”(胡全生: 2002, 93)。后现代主义作品需要读者主动参与解读和创作,而读者的思想和经历不尽相同,这使得他们的解读又各不相同,进而加深了文本的不确定性因素。希拉·康博伊认为,作品模棱两可的结尾迫使读者去猜想叙述者幸存于什么以及她对于幸存的态度如何。然而,叙述者自己“幸存与否”都是模棱两可的。尽管叙述者和他们一起穿过那面墙走了进去,但她确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描写艾米莉、雨果、杰拉尔德和孩子们进入“完全不同的另一个世界”。我们不知道她是跨入了另一个世界还是继续留在了原地(Sheila C. Conboy: 1990,75)。

二、没有结尾的结尾

故事的结尾并没有提供一个现实的解决方案来帮助人们逃离那个崩溃的世界,而是借助于某种超然的力量。一些批评家因此认为结尾是逃避现实的,沃克说,“一些读者感觉受到了欺骗,因为结尾是逃避现实的。故事中那些不得不在威胁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争夺食物和避难所的人们,在故事结尾竟被允许到墙后面去避难。可是莱辛却坚持说这比我们每天的现实生活都更“真实”,而这并没有平息那些对结尾感到失望的读者们”(Ann-Christin Arntsen: 2008, 98)。至于那群地下孩子幫为什么能够获救,格林是这么解释的,“孩子们之所以能被获救是因为杰拉尔德关爱的力量”(Ann-Christin Arntsen: 2008, 98)。瞿世镜认为莱辛之所以选择年轻的一代作为主要的幸存者是因为只有年轻人易于作自我调整,并且他们没有多少传统观念的残余需要抛弃(瞿世镜:2008,152)。而陈红薇则认为书中的艾米莉也象《草叶集》中的“我”一样,不只是单一的某个个体,而是所有“我”(即“我们”)的象征。在她周围的杰拉尔德,她的父母等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不同形象下的艾米莉。因此,她认为小说不仅是“我”的故事,而是我们的故事(陈红薇:2002,94)。邓琳娜从苏菲主义的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了分析。关于小说结尾出现的那只钢蛋,她这样解释说,在苏菲哲学里,“一只巨大的带麻点的黑色钢蛋,但被磨光、磨亮了”(莱辛:2009,229)有其附加意义。“黑色”在苏菲主义里代表着智慧和领导力,“磨光、钢”表明苏菲主义追求将基本金属转化为贵金属,而“钢蛋”很难被打开,表明获得重生绝非易事(邓琳娜:2012,98)。

这部作品随着一句“到了该结束的时候了”便匆匆进入了那幅超自然的结束画面。这种结尾是对现实的逃避还是完成了重生所具备的条件从而可以进入到一个新的世界,抑或是莱辛梦境里的虚幻世界?我们不得而知。《幸存者回忆录》的开放式结局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开放性和多元性,即文本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意义核心。因此,后现代主义小说的读者应该养成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态度,通过读对文本进行不断地重读,探索并主观地建构意义,这个过程其在某种程度上就相当于对原文进行了改写。因此,阅读的过程不再是把握作者最初的写作意图,而是为发现文本的多重意义和无限解释而做出的判断和想象。

参考文献:

[1]Arntsen, Ann-Christin. “Turning Her Life into Fiction”. 22 June 2013.

[2]Conboy, Sheila C.. “The Limits of Transcendental Experience in Doris Lessings The Memoirs of a Survivor”. Modern Language Studies 20.1(1990). 30 April 2013 .

[3]陈红薇:“《幸存者回忆录》一个叙述人性灾难的文本”,《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第94页。

[4]陈世丹等:《英国后现代主义小说详解》,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3。

[5]邓琳娜:“生命的体验自我的超越”,博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6]胡全生:《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叙述结构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7]瞿世镜:《当代英国小说史》,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多丽丝莱辛
高贵的“伪证”
失散53年美国姐妹因疫情团聚
环球时报(2020-08-04)2020-08-04 14:15:33
高贵的“伪证”
德前总理要求前妻放弃使用他的姓氏
环球时报(2019-05-20)2019-05-20 06:15:52
高贵的“伪证”
多丽丝·莱辛《野草在歌唱》的叙事学研究
文学教育(2016年33期)2016-08-22 12:58:32
莱辛对民族戏剧的认识与卢梭的内在关联
多元化文化视角下的多丽丝·莱辛小说研究
短篇小说(2014年11期)2014-02-27 08:3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