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人杰 曲跃军 金虎 孙强 殷霈瑶 姜海波 洪庆 郭劲鹏
摘要
我国食(药)用菌栽培和利用历史悠久,历经几代人的研究和开发,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栽培技术与模式。林下营养价值较高或有药效作用的野生食(药)用菌的驯化栽培具有很大潜力,值得高度重视和探讨。该文总结和探讨了林下食(药)用菌栽培模式及其发展潜力,为推广食(药)用菌栽培技术提供参考。
关键词 食(药)用菌;栽培模式;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 S78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26-09002-01
Discussion on Cultivation Mode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Fungi of Edible and Medicine under Forest
DU Ren-jie,QU Yue-jun et al
(Mudanjiang Forestry Science Institute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Mudanjiang, Heilongjiang 157010)
Abstract In China, fungi of edible and medicine cultivation and utilization has a long history, fungi of edible and medicine cultivation techniques with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several generations, has formed a comparatively perfect cultivation technology and mode. At present, the domestic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the wild edible (medicinal)fungi with high nutritional value or the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has great potential, which is worthy of great attention and discussion. The improvement and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fungi of edible and medicine under forest was summarized and discussed, which will provide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cultivation technology of edible and medicinal fungi.
Key words Fungi of edible and medicine; Cultivation modes; Development prospect
食(藥)用菌是现代林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变传统林业产业的重要物质资源。在注重环境保护,全面禁伐的大背景下,利用秸秆、木屑、棉籽壳等废料来栽培食(药)用菌,实现人工化栽培,或者用树枝等林下枯枝败叶进行辅助栽培,实现半人工栽培是解决环境污染、粮食紧缺等国际问题的重要途径。
1 食(药)用菌简介
食(药)用菌指子实体硕大,可供食(药)用的蕈菌(大型真菌)。全球共有菌类25万种,中国共有食(药)用菌约1 000种,能够进行人工栽培种类约70种,可以开发为药物的真菌有300种左右,目前已经开发利用的仅20~30种,只占大型真菌的很少一部分。我国是开发利用大型真菌最早的国家之一,在古代的医药专著中,就有关于冬虫夏草、猪苓、灵芝、茯苓等的描述及应用。由于林下经济开发正日益受到重视,关于食(药)用菌的研究和栽培正在得到逐步发展。目前,可以人工栽培的大型真菌有平菇、白灵菇、杏鲍菇、鸡腿菇、香菇、榆黄蘑、海鲜菇、蟹味菇、金针菇、草菇、蘑菇、猴头菇、茯苓、银耳、黑木耳等[1-2]。能够进行半人工栽培的有毛尖菇、榛蘑、猪苓等。
2 栽培模式
2.1 周年栽培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发展,我国林下食(药)用菌栽培模式逐渐多样化,既能根据气候特点,恰当安排栽培季节,又能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林下资源。在山东以南地区,经过对栽培环境的深入研究,已开发了食(药)用菌周年栽培技术,建立食(药)用菌不同季节和不同气候条件下不同品种相搭配的栽培模式[3],改变气候条件的制约,实现全年生产。这种全年生产模式可以利用生产淡季价格优势,快速发展地方经济,增强食(药)用菌在国内、国际食(药)品中的竞争力,满足人们的需求。目前,我国已经有10余种成熟的周年栽培模式,如塑料大棚栽培模式、温室栽培模式等,都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4]。
2.2 半人工栽培
目前,毛尖菇、榛蘑、猪苓等珍稀食(药)用菌多未实现人工栽培,市售品是野生资源采集获得,供应数量不稳且有限,难以形成产业。一方面,受高额利益驱动,大量人员进山采集,对野生资源破坏很大,另一方面砍伐林木对共生植被造成破坏,使这些珍稀野生食用菌产量和质量逐年下降,濒临灭绝。半人工栽培是半人工、半野生栽培方式,在人工控制下进行配料、播种,并在人工保护下利用林下自然资源和空间条件,使子实体在自然环境下正常生长。可以进行半人工栽培的食(药)用菌品种有榛蘑、猪苓、毛尖菇等。半人工栽培模式的建立,能够保护野生资源、可持续提供产品,所以应加大科技投入,实现半人工栽培的规模化、产业化[5]。
2.3 工厂化栽培
食(药)用菌工厂化生产采用现代化工业技术手段,在先进设施条件下,进行环境控制,以高效率的机械化、自动化作业,实现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周年化生产,它是一种聚集了人才、设备、技术、物流等优势的栽培模式[6]。工厂化栽培模式要求对菌种、子实体生长条件,包括湿度、温度、光照、空气等方面进行智能控制,保证生产环境清洁卫生,产品品质优良,从而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3 发展前景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政策的逐步实施,食(药)用菌产业在林业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森林商业性禁伐政策的落实使食(药)用菌的发展迎来良好的历史机遇。产业发展促使食(药)用菌栽培技术不断创新。
3.1 栽培料选用倾向广泛
通过加大对农作物秸秆、林下枯枝败叶等工农业废料和植物代谢产物等的综合利用,扩大栽培料来源。目前已发展利用玉米、水稻秸秆等栽培双孢菇、白灵菇、鸡腿菇,还可利用木腐菌废弃菌糠等栽培平菇、杏鲍菇等。
3.2 栽培剩余物可持续利用
栽培食(药)用菌每年会产生大量的废弃菌棒,将其任意丢弃既破坏环境,也浪费资源。废弃菌棒、食用菌废料可用來生产有机生物肥、碳棒及加工成型煤等,此外利用废弃菌棒、食用菌废料进行稀酸水解生产工业酒精,将具有良好的效益[7]。
3.3 实现栽培模式多样性
目前已从单一菌种生产发展到多个菌种互作以及植物与菌的互作,实现了多种形式栽培。例如在农林交错区,通过发展农作物—食用菌立体栽培模式,利用玉米等高秆作物下的荫蔽环境,在其下栽培食用菌,使玉米和食用菌达到共生的目的。
3.4 销售市场进一步规范
食(药)用菌生产企业可以通过申请绿标证书,注册商标,增加商品知名度,规范市场秩序,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共同交易。对于不具备资格、资质,不符合环境条件要求的生产企业,责令其限期整治或劝其退出食(药)用菌菌种生产经营行业。
4 结语
十八大以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及建设“美丽中国”逐步深入,各地根据相关政策采取了禁止商业性采伐等措施,为食(药)用菌产业发展提供了良机。但传统的栽培、生产方式并不能迎合新时代发展需要,因此要在菌种生产、栽培方式、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方面加大科研投入,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培植食(药)用菌龙头企业,建立物联网平台,规范生产、市场制度,从而促使食(药)用菌产业引领地方经济发展,为林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推动力。
参考文献
[1] 黄年来, 林如楷. 中国(大陆)已人工栽培的食用菌[C]//首届海峡两岸食(药)用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菌物学会,2005.
[2] 戴玉成,杨祝良.中国药用真菌名录及部分名称的修订[J].菌物学报,2008,27(6):801-824.
[3] 庞茂旺, 赵淑芳.食用菌周年高效栽培模式及配套技术[J].西北园艺, 2012(3):12-14.
[4] 张相日,陆辉,李金灿,等. 中国食用菌栽培技术研究及其发展前景[J]. 广西科学院学报,2005,21(1):19-22.
[5] 曹德宾,孙庆温,王世东,等. 绿色食用菌标准化生产与营销[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6] 王朝川,李新胜,冯建华,等.我国食用菌工厂化产业的发展趋势[J].中国果菜, 2013(3):53-55.
[7] 郑林用,黄小琴,彭卫红.食用菌菌糠的利用[J].食用菌学报,2006,13(1):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