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月红
【摘 要】目的:分析产钳助产术的适应症和并发症,指导临床正确掌握产钳助产术。方法:对我院2009-2010年施行的200例产钳助产术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选择同期行剖宫产术分娩的孕妇作为对照。结果:低中位产钳助产术对母儿损伤率高于低位产钳助产术(P<0.05);高中位产钳助产术对母儿损伤率高于低中位产钳助产术(P < 0.05),高位产钳助产术对母儿损伤率高于高中位产钳助产术(P < 0.05)。结论:产钳助产术使用得当对母婴影响较小,应重视阴道分娩,提高产钳助产技术,减少产伤,保证母婴安全,以降低剖宫产率。
【关键词】阴道分娩;产钳助产术;发生率;手术指征;损伤
【中图分类号】R7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539-02
近年随着剖宫产率的不断上升,其严重的并发症包括对新生儿的不良影响时有报道。产钳助产术是解决头位难产、缩短第二产程的重要手段,在分娩的第二产程中发现异常及时结束分娩是有效措施之一。但有些产妇对产钳助产有恐惧心理,主要害怕产钳损伤母婴健康,更害怕产钳带来的并发症。 因此,应熟悉产钳助产术的适应证,正确掌握手术操作规程,做好难产的助产手术,理性认识产钳助产术所致的各种并发症,从而保证母婴安全。对本院 2009 年 5 月到2010 年 12 月收治的 60例孕妇实施产钳助产术,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2009年5月~2010年12月共行产钳助产术60例。孕妇年龄21~31岁,平均年龄 26 岁,孕周 35~41 周,早产 2例,足月产58例。 按照黄维新新分类法,本组低位产钳 40 例,低中位产钳11例,高中位产钳 5 例,高位产钳 4 例。
1.2 产钳术的分类
我院根据手术时胎头在骨盆位置不同将产钳术进行了临床分类。高位产钳:胎头双顶径在骨盆入口平面以上;高中位产钳:胎头双顶径已入盆但未达到坐骨棘水平;中位产钳:胎头双顶径通过骨盆入口,胎儿颅骨质最低点达到坐骨棘水平或稍下处;低中位产钳:胎头双顶径已达坐骨棘水平,颅骨最低部分已下降至盆底达+1.5~+3,胎头矢状缝在骨盆出口平面的横径或斜径上;低位产钳:胎头双顶径位于坐骨棘水平以下,胎头骨质最低部已达会阴部,胎头矢状缝在骨盆出口前后径,低位产钳术包括了出口产钳。
1.3 手术方法
产妇排空膀胱,导尿,取膀胱截石位,阴道指诊确定胎方位,双合诊检查确定胎头高低,若枕位不正可徒手旋转胎头成枕前位或枕后位。双侧阴部神经阻滞麻醉后,切开会阴。左手握左叶,凹面向着会阴部,钳径与地面垂直,经阴道后壁轻轻插入,在右手引导下,逐渐向产妇盆腔左侧移动,此时钳径与地面平行。右叶产钳以同样方法置于产妇盆腔右侧。左、右叶产钳吻合顺利后,用力合成一个向外、向下的力轻轻牵引,宫缩时,水平向外牵拉,会阴部明显膨隆时,逐渐向上牵拉。当胎头着冠时,先取右叶,再取左叶。胎头完全娩出前将产钳卸下,以减少会阴张力,娩出后按自然分娩机转完成分娩。胎盘娩出后,详细检查阴道、子宫、宫颈、新生儿有无颅骨骨折、面神经瘫、撕裂伤、头皮血肿等,产钳压迹 48 h 后即可消失。
2 结果
产钳助产术对母体及胎儿的影响。目前认为排除头盆不称后的产钳助产术是安全的。产钳助产术的成败与放置产钳时胎先露的高低、骨盆大小及技术熟练程度密切相关。母体方面易发生产道损伤、产后出血及产褥感染。软产道损伤与胎先露高低、胎方位、胎儿大小、母体骨盆形态有关。胎儿常遇到的损伤为颅内出血、头皮损伤、头颅血肿及颅骨骨折。当胎头位置异常时,产钳助产术放置产钳位置不正确极易引起胎儿损伤,导致颅骨骨折、颅内出血、眼眶骨折、听神经受损、面神经瘫痪;若胎头位置较高或胎头过大,产钳助产术易造成胎儿大脑镰及小脑幕撕裂、胎头血管撕裂或颅骨骨折。本文产妇软产道裂伤3例,产后出血5例,会阴切口感染1例,未发生严重的新生儿并发症。新生儿体重最重者达4 400 g,且为初产妇,无产妇及新生儿并发症。因此,正确掌握产钳助产指征,熟练产钳助产技术,产钳助产对母婴影响较小。
3 讨论
从本组资料看,产钳术的成败,对母婴损伤的大小程度与放置产钳时胎头位置的高低及技术熟练程度密切相关。为减少母婴并发症的发生,在认真确定适应证的基础上,常规行会阴侧切,尤其枕后位的产钳或巨大胎儿会阴切口应加大,胎头位置不正时,要尽量用手旋转胎儿头成正枕前位或正枕后位,如旋转的胎头不易固定,可一手固定胎头,另一手按单手上产钳法上钳,置钳动作要轻巧,将钳匙紧贴,术者引导手的掌侧,顺骨盆弯及胎头轻轻滑入,切忌直进直出,谨防钳匙刮伤胎儿面颊,切忌暴力与反复,不可强行扣合产钳;牵引产钳应循宫缩起伏,宫缩时牵拉,间歇时松开钳柄,牵引力量应缓慢均匀平稳,牵引力不应过大,仅用前臂的力量足以完成手术,避免用全身暴力;牵引方向应沿产道弯曲方向进行,牵引低中位产钳时,阵缩开始,将钳柄向外稍向下(与水平形成约30°)牵拉,胎头到达阴道下部按水平方向牵引,胎头拨露时,逐渐抬高钳柄,使胎头上仰娩出。牵引低位产钳时一开始向外向下牵引的角度略小于低中位产钳,牵引出口产钳时一开始就向外向上牵引;枕横位的胎头旋转极为重要,手转胎头时,最好在胎头已下降的原水平操作,尽可能地不要将胎头过度上推,术者应以手指的指腹或第一、二指节握持胎头进行旋转,切忌以指尖抠压胎头,以免造成胎儿颅骨凹陷性骨折。在剖宫产率居高不下的今天,产科医生应重新重视阴道助产手术的适应症,对产钳助产术在产科中的地位进行重新評价,探讨产钳助产指征,毕竟产钳助产较剖宫产简单、术后恢复快,对母婴有利,使剖宫产率降低,让母婴有一个完美的结局。
结语:
分娩方式与新生儿窒息及预后无直接关系,而与分娩时胎儿在宫内状况、发现的时间、适应症及操作者技术有关。有资料认为,低位产钳术与自然分娩的围产儿的死亡率和并发症,无显著差异。总之,掌握好适应症,熟练而正确地施行产钳助产术,是比较安全而实用的助产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剖宫产率,并在降低母儿发病率和新生儿病死率方面起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易念华. 产钳助产术103例临床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2005
[2] 潘勉,许真. 产钳助产术200例临床分析[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
[3] 邓少芳. 产钳助产术116例临床分析[J]. 淮海医药,2006
[4] 杨传兰. 产钳助产的临床应用及分析[J]. 中国当代医药,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