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利率市场化对农村信用社的影响与对策

2014-04-29 17:50包崇勇
时代金融 2014年26期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利率市场化对策

包崇勇

【摘要】在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宏观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同业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针对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现状和业务经营特点,本文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对农村信用社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利率市场化 影响 对策

利率市场化是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在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经济减速长期化、同业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农村信用社盈利能力、定价能力、抗风险能力和竞争能力将面临严峻挑战。如何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农村信用社急需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利率市场化理论基础和改革历程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它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

(一)利率市场化的相关理论

利率市场化的理论基础涉及利率决定理论、利率传导理论以及剖析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金融发展理论。金融发展理论主要包括金融结构理论、金融抑制理论和金融深化理论,是利率市场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提供了理论依据。马克思认为,利息来源于借入资本家的剩余价值,所以利息率由平均利润率决定。凯恩斯以流动性理论为基础,提出利息是对货币流动性的补偿,因而利率由货币的供求决定。罗伯逊和奥林提出的可贷资金理论认为可贷资金的供求状况决定了利率。希克斯和汉森建立的IS-LM模型表明,利率是由投资、储蓄、货币需求、货币供给共同决定的。莫迪利亚尼则认为,利率传导机制通过财富变动对居民消费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实体经济。综合上述各学派观点,利率是由投资、储蓄、货币供给、货币需求、可贷资金的供给与需求、社会平均利润率等内生变量决定的;反过来,利率的变化又会对上述经济变量产生影响。戈德史密斯提出的金融结构理论证明了各国金融结构的趋同性,根据发达国家经验,发展中国家应打破单一银行体系,开放金融市场,逐步建立中小金融机构、外资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准入制度;创新金融工具和金融制度,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拓展银行表外业务;深化资本市场,形成多元化的市场结构。麦金农和肖提出的金融抑制理论与金融深化理论,主张放松利率管制,缩小指导性信贷计划实施范围,促进金融同业竞争,放松汇率和资本流动的限制,由市场决定利率的变动。

(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历程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国际趋势,是金融创新和制度变迁的过程,也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从经历的时间来看,全球主要经济体从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到完全实现利率自由化,通常需要10年以上,美国从1970~1986年前后耗时16年时间,日本从1977~1994年同样耗时16年。从改革推进方式看,各国都采取了审慎稳健的改革方式,美国和日本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前,先后于1933年和1971年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从改革绩效看,利率市场化改革为金融机构提供自由的竞争环境,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美国采取金融创新倒逼改革的方式,先大额定期存款、再小额定期存款、最后储蓄存款,逐步解除了对存款利率的管制,最终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日本在丰富市场交易品种和扩大市场交易规模的过程中,成功实现了银行间市场中、长期债券市场和短期市场的大额交易品种利率的自由化。韩国在经历了“激进式”改革失败之后,以先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后银行类金融机构、先贷款利率后存款利率、先长期利率后短期利率、先大额后小额的“渐进式”思路有序完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

1996年,我国放开了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正式起步。2012年6月8日起,央行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2012年7月6日起,央行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2013年7月20日起,央行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取消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2.3倍的上限,要求金融机构积极适应贷款利率市场化定价方式,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结合期限、信用等风险因素合理确定贷款利率。2007年1月,Shibor正式运行,其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地位逐步确立,目前已发展成为债券产品及衍生品定价的基准。历经十几年的稳步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取得重要进展,改革步伐正加快推进。

二、农村信用社发展现状及经营特点

农村信用社属于合作组织。在国外,合作组织的发展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种类繁多、规模庞大。农村信用社在欧美等发达经济体有庞大的组织机构,在国内有遍布城乡的机构网点。

(一)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现状

1848年,为使小农免受高利贷者盘剥,摆脱资金困境,德国人雷发巽创立了世界第一家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社建立以来,遵循合作制原则,不断发展壮大,在促进经济发展、解决弱小经济组织融资困难、维护金融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农村信用社在上世纪50年代大量发展起来,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经营管理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形成了覆盖城乡的网络机构,成为服务“三农”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农村金融主力军。近年來,在政策扶持和体制改革的双重作用下,国内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各项业务快速发展,但经营管理体制仍未理顺,所有制仍然模糊,经营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等仍未得到根本性改变。2010年11月23日,中国银监会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权改造的指导意见》(银监发〔2010〕92号),正式明确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方向。

(二)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特点

农村信用社作为银行类经营机构,较其他商业银行,共同之处是均以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为主,兼营中间业务,业务经营范围相似;不同之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法人结构不同,其他商业银行为一级法人,自上而下发展分支机构;农村信用社为多级法人,自下而上整合机构,经营主体主要是县级法人机构,经营方式灵活;省联社和地市级联社多为管理机构,主要履行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职能。二是市场定位不同,农村信用社以服务“三农”为重点,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户和县域小微企业;其他商业银行服务重点在城市,服务对象覆盖面更广。三是所有制结构不同,农村信用社为合作制,由农户和其他经济组织入股组成,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其他商业银行为股份制,由股东入股组成,公司治理结构较为规范。

三、利率市场化对农村信用社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利于促进资金的高效配置,促进金融创新和发展。对银行机构而言,可以根据自身发展战略,采用更加灵活的定价方式,提升竞争能力,避免同质化竞争,实现差异化、集约化经营。对银行客户而言,将拥有更大的议价空间,可以根据自身偏好,降低融资成本,提高存款收益。对农村信用社而言,因其单个法人机构经营规模较小、经营管理较粗放、抗风险能力较弱,利率市场化带来的积极影响有限,冲击和挑战更需引起重视。

(一)盈利空间受到严重挤压

盈利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严格管制存贷款利率,银行机构依靠稳定的存贷利差获取高额利润。农村信用社点多面广,金融产品创新不足,中间业务收入甚微,经营成本居高不下,长期依靠远高于同行的存贷利差维持较低的盈利水平。利率市场化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农村信用社为争取更多的存款,抢夺优质客户资源,存款加权平均利率将呈明显上升趋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将呈下降趋势,存贷利差将呈加速递减趋势,依靠较高存贷利差盈利的模式将面临严峻挑战,盈利空间将受到严重挤压。

(二)利率定价能力面临挑战

在相同的利率水平下,客户选择金融机构考虑更多的是服务质量、服务渠道和金融产品宣传营销。利率市场化后,金融产品价格将成为客户选择金融机构的首要考虑因素,定价策略将在未来银行业发展战略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人民银行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以来,农村信用社普遍尚未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率定价机制,利率定价缺乏科学依据,随意性大、地区差异大。随着利率自主决定空间的扩大,如何准确地预测市场利率变动趋势,合理确定具有竞争优势的价格水平;如何科学地配置存贷款期限,保持最佳的利差水平,对农村信用社都将是一场极为严峻的考验。

(三)利率风险防控难度加大

利率风险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因利率的变化和资产负债期限不匹配而给银行带来的净利息收益损失的可能性。利率市场化后,受资金供求状况和经济运行情况等诸多因素影响,市场利率水平会发生频繁而剧烈的波动。同时,利率市场化后,银行类金融机构利率敏感性资产和负债将明显增加,这些资产和负债的缺口量,在利率波动时将会给银行带来巨大的风险。我国银行类金融机构长期在严格的监管下经营,缺少管理利率风险的方法、经验、手段和人才。较其他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将面临更大的利率风险。

(四)同业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持续推进和国家惠农政策的有效实施,传统农户贷款需求呈下降趋势,农村信用社长期扎根的农村市场业务拓展空间有限。与此同时,股份制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纷纷抢滩县域金融市场,逐步向农村市场延伸,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垄断经营的局面将逐步终结,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

四、利率市场化下农村信用社的对策

在存贷利差缩小、利率风险加大、同业竞争加剧、宏观经济下行的严峻形势下,为积极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挑战,保持较高的盈利水平,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农村信用社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实施差异化战略,发挥自身比较优势

银行业的竞争最终是产品和服务的竞争,我国银行业产品和服务同质化严重,但各机构都有自身的比较优势。农村信用社长期扎根农村、服务“三农”,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农户认同感高,机构遍布城乡,较其他银行有明显的地域优势和渠道优势,应充分发挥自身产品、服务、地域和渠道等比较优势,牢固树立“农村市场寸土不让,城区业务分毫必争”的竞争理念,守住农村市场、拓展城区业务。一是要充分发挥与“三农”联系紧密、贴近农户的地域优势,通过提升服务水平强化客户认同感,通过创新产品满足不同客户不断增长的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留住农村客户;二是要充分挖掘产品和服务的比较优势,相同的产品比服务,同等的服务比产品和价格,通过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提升客户忠诚度和贡献度,以此不断拓展城区业务;三是要充分发挥营业网点遍布城乡、惠农支付点进入千村万户的渠道优势,进一步优化网点布局和服务渠道,不断拓展网点和机具等服务渠道功能,持续提升客户依存度。

(二)顺应市场化趋势,健全利率定价机制

利率市场化初期,银行机构之间的竞争将主要是产品价格的竞争,科学有效的利率定价机制是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内容。农村信用社利率定价管理起步晚、管理粗放,利率定价管理参差不齐。为适应利率市场化趋势,农村信用社应及时建立科学高效的存贷款利率定价机制。定价机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综合考虑诸多影响因素,建立合适的定价模型,运用数据定量模拟出价格;并及时收集相关数据,适时监控信息变化情况,为利率风险的识别和监控提供有效支撑;同时,应遵循市场规律,参考资金市场的发展变化与运行态势,了解竞争对手的市场定位和经营策略,在不偏离市场一般利率的情况下,制定出一个能给客户和农村信用社自身都带来效益的定价。存款方面,应综合考核同业市场利率水平、资金供求、资产负债期限结构、流动性缺口、利率敏感性缺口、客户贡献度和忠诚度等因素,探索建立灵活的存款利率定价机制。贷款方面,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村信用社目标利润率为基础,综合考虑客户偿债能力、信用等级、成长性、综合贡献度、风险水平、抵押担保、资金成本、贷款期限、贷款投向和同业市场利率等因素建立健全利率定价机制。

(三)坚持安全性原则,完善风险管控机制

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是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利率市场化将加大银行“三性”管理的难度。为防控利率风险,农村信用社应积极探索建立利率风险管理机制。一是要认真研究自身资产负债期限结构和相应期限的利率水平,综合考虑利率敏感性缺口、流动性缺口和市场融资能力等因素,建立健全利率风险预警、识别、评估和处置机制;二是要对不同的金融产品,尤其是投资理财和金融衍生产品,建立风险隔离机制,避免风险连锁反应;三是要建立完善的操作风险管理机制,避免农村信用社拥有利率定价权后,业务人员逆向选择引发道德风险。

(四)加强集约化管理,提升综合绩效水平

当前,农村信用社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尚未达到精细化要求,成本核算粗放,预算控制松软。为保持较高的盈利水平,农村信用社要加强集约化管理。一是要建立“本—量—利”综合考核机制,以目标利润率为基础,精细测算每一笔存款的综合成本、每一笔贷款的综合成本和风险报酬率,避免收入和成本倒挂,努力提升资金综合收益率;二是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统筹规划,科学配置,发挥最大效用;三是要努力压降经营管理成本;四是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积极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参考文献

[1]宋方.借鉴国际经验稳步推进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市场化[J].中国金融,2007(9).

[2]张建波,文竹.利率市場化改革与商业银行定价能力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2(10).

[3]万荃.推进中国利率市场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3.

猜你喜欢
农村信用社利率市场化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以市场化方式实现农信社改革目标
商业银行受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转型分析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对策分析
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现状及对策
农村信用社坚守合规强化内控的具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