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与《牡丹亭》色彩各异的人物形象比较

2014-04-29 20:43王磊平冯学敏
青年文学家 2014年26期
关键词:西厢记牡丹亭人物形象

王磊平 冯学敏

摘 要:《西厢记》与《牡丹亭》作为古代文学的“戏曲双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时代的变化,从《西厢记》中的“有情”到《牡丹亭》的“至情”,剧作的人物个性色彩也存在着巨大差异。本文拟从色彩各异的人物形象比较来了解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剧作差异。

关键词:《西厢记》;《牡丹亭》;人物形象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6-0-02

王实甫的《西厢记》和汤显祖的《牡丹亭》都是以才子佳人形象来塑造人物,在我国文学史上,“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成为很多文学作品的主题,虽然同样是爱情的歌颂,《西厢记》与《牡丹亭》两部作品主题、故事模式相近,但是人物形象的塑造在两部作品中却有很大不同。崔莺莺和杜丽娘同是大家闺秀,出身名门,然而却有不同个性;张生和柳梦梅同是才子形象,然而也各有千秋;红娘和春香同是丫鬟,却彰显不同性格。

(—)矜持矛盾与大胆热烈:佳人形象比较

崔莺莺与杜丽娘都是官宦之女,她们貌美贤淑,温柔体贴,从小都受到严格的封建教育,但同样都有对爱情的渴望。然而由于处于封建社会的不同时期,时代氛围的不同,两人的个性色彩存在巨大的差别。

崔莺莺是相国之女,“针黹女工、诗词书算,无不能者” ,典型的大家闺秀。“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 这说明了莺莺经历家道中落,而且暂居寺中,是对于残春、重关等所产生的愁绪。初见张生,红娘告知那壁有人,莺莺觑了一眼张生才下,在传统封建制度下本该非礼勿视,却终究因为情窦初开的年龄,因而看上一眼。这一眼便开始了一段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然而明朝是一个封建制度更为森严的时代,杜丽娘是个老成持重,不向人前轻易一笑的淑女。她父亲是南安太守,她的生活中只接触两个男人,她的父亲和老师陈最良。她连自家的后花园都没有去过,更不用说遇到自己的真爱。从这方面说,崔莺莺比杜丽娘要幸运得多。然而这样的生活更容易在她的心中种下反叛的种子,所以当她遇上了柳梦梅以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了。汤显祖在该剧《题词》中有言:“如杜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在《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内心世界得到了更加细腻、深刻的表现,在佛殿初逢张生便产生了爱慕之情,但她更多的是内心的赞美,在行动上并没有更大胆地表露。当她派红娘去探望张生,带回张生的书信后,心里又惊又喜,但是由于长期受到封建统治的观念影响,她不愿意让人知道她的快乐,因此有矛盾的一面。而《牡丹亭》在塑造杜丽娘的形象时,重点在表现杜丽娘心中被压抑的情感,内心世界的丰富,及其青春的觉醒。作者运用大量借景抒情的手法,来表现杜丽娘内心的感情,“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杜丽娘在阴间判官面前敢于慷慨陈词,叙说自己“只为痴情暮色,一梦而亡”的经历,相比崔莺莺的矜持矛盾,杜丽娘被塑造成了一个更加执着大胆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女性形象。

(二)勇敢痴狂与克制保守:才子形象比较

张生和柳梦梅都是中国文学史上才子形象的典型代表。他们都是家道中落,功名未遂的落魄子弟。同样在当时他们低下的地位都成为封建社会爱情的阻力。

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塑造了一个才华出众,风流儒雅的人物形象,“小生萤窗雪案,刮垢磨光,学成满腹文章”。他在佛殿奇遇崔莺莺后开口“正撞着五百年前风流业冤,颠不刺的见了万千,似这般可喜娘的庞儿罕曾见。”写出他见到莺莺后的如醉似狂,同时也表现了他的诚恳真挚。柳梦梅对待感情在《幽媾》中描写,当杜丽娘的鬼魂前来幽会时,他却觉得这是“夜半无故而遇明月之珠” ,感情并没有那么真诚。他不像张生那样这位饱学之士在偶遇莺莺时,能将功名利禄抛到九霄云外,义无反顾地追求自由爱情。“小生便不往京师去应举也罢。”他人生的重中之重是接近莺莺, 搬进普救寺,寻找与她见面的机会,而读书便成了他追求爱情的幌子,日后更是无心读书。这也与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系,士人不热衷与功名利禄。然而《牡丹亭》中汤显祖在柳梦梅考取功名这一事件上用了大量篇幅,塑造了柳梦梅热衷功名和干谒显贵这一性格特征,从而让柳梦梅对于爱情的态度与张生相比显得不够真诚,但是从另一方面也揭露了明朝知识分子视科举为唯一出路,体现了人物塑造的真实性。

张生在普救寺英雄救美,绞尽脑汁争取爱情,终于爱情有望,在第二本戏中“请宴”折中,老夫人公然赖婚,面对这种情景,张生在宴席上断然拒绝所谓的兄妹之礼,可见张生的狂妄勇敢,对于阻碍他与莺莺在一起的老夫人据理力争。《牡丹亭》的第一次冲突是在《闹宴》,柳梦梅求见杜宝的时候,比起张生的大胆,柳梦梅要恭谨的多,上来就是“杜老爷女婿拜见。”后面屡次被拒仍是“老丈人高宴未终,咱半子礼当恭候。”最后实在饥寒交迫,不得已冲席而入,结果却连杜宝的面都没见到就被拿下,一路押到临安。 即使这样,柳梦梅在《硬拷》中还是恭恭敬敬“岳丈大人拜揖。”由此相比而言可见张生的勇敢痴狂,柳梦梅的唯唯诺诺、保守恭敬,他身上带有太多明朝知识分子的特点。

(三)机智热诚与稚真单纯:丫鬟形象比较

在王实甫笔下,红娘助人为乐和富有正义感的品格得到了完美的表现。她聪明、伶俐、正直,成为一种重要的人物类型,影响着后人的创作与生活。春香可以被理解为与《西厢记》中红娘相对应的角色。她们同处于社会下层地位,都有着爱憎分明的个性,然而由于作者情节安排的不同,所表现的人物形象截然不同。

《西厢记》中的丫鬟红娘热情地成全莺莺与张生的爱情婚姻,是红娘全部活动的主线。她的同情心、正义感,聪明机智,在剧中得到了突出的表现。在一系列情节发展中,她已感觉到张生与莺莺实际上已经是一对爱慕彼此的有情人。通过“寺警”红娘一方面认识到张生的才华横溢,对这样一个人物,她认为“殷勤呵正礼,钦敬呵当合” ;另一方面,她亲历了老夫人从许婚到赖婿的全过程,是老夫人无理赖婚的见证人,对与老夫人的这种作法,她表示了极大的反感。这两个方面,促使红娘更加坚定地支持莺莺和张生的爱情。老夫人赖婚后,红娘明确向张生表示会帮助他,并建议张生深夜抚琴向莺莺致意。可见,红娘是崔莺莺与张生爱情的促成者。《牡丹亭》中的春香思想纯真单纯,对于杜丽娘的心思根本不了解,春香发现了大花园,杜丽娘只是当做没听见。在游园的时候,杜丽娘则“便赏遍了十二亭也是枉然,倒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 ,心事重重,无人可诉。春香是个思想纯真的人,兴冲冲地百看不厌。杜丽娘寻梦,两次差春香出去,春香也看不出杜丽娘的感情变化。相比而言,红娘机灵聪慧的人物形象更加栩栩如生。

“拷红”是《西厢记》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一部分,也是塑造红娘这一人物形象的重要部分。崔莺莺与张生的私情暴露后,老夫人传唤红娘,红娘能够为他人的幸福而遭受拷打,这种高尚的品格正是其性格中光彩照人之处。然而《牡丹亭》中,由于杜丽娘、柳梦梅幽会是在梦境与阴间中发生的,春香是无法参与其中的,最终春香在剧情发展过程中只能是一个不谙情爱的机灵小丫鬓。同时这样塑造人物形象,也更加衬托了女主角杜丽娘对封建及爱情更加强烈、独立的反抗。

总之,作为“戏曲双壁”的《西厢记》与《牡丹亭》都实现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美好愿望。王实甫运用现实主义手法塑造了冲破封建礼教束缚,对爱情坚贞不渝的男女主人公,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他们“以情抗礼”反对封建压迫,追求自由幸福。汤显祖运用浪漫主义笔法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的浪漫主义理想,他们用“情”战胜“理”,剔除了“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毒瘤。两部作品透过色彩各异的人物形象比较充分地展现了不同时代的剧作差异,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不同时代人们对个性解放的不同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实甫. 西厢记[M] .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5.

[2]汤显祖著.徐朔方,杨笑梅校注.牡丹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3]齐裕焜. 独放异彩—《牡丹亭》与《西厢记》的比较[J].名作欣赏,1982,(1) .

[4]田 雯.冷遇的宿命——论《牡丹亭》中柳梦梅形象[J].名作欣賞,2009,(12) .

猜你喜欢
西厢记牡丹亭人物形象
牡丹亭
《牡丹亭》之《游园惊梦》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王季思注本《西厢记》补证(续一)
陈继儒评《西厢记》的刊本流变及其真伪
《西厢记》释词补证
读《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