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奕铭
一、当编剧是困难的,很多编剧总觉得没有什么可写。觉得现在的影片已经把所有的,可以写的素材与故事情节都写过了
经常有编剧感到没有故事好写,或者在一个故事上苦苦思索,最终却发现不得要领。一个构思改不下去了,进入了死胡同,是另一个方面的问题,我们这里先来谈谈怎样着手构思,进入的途径顺利了,发展就会水到渠成。
在构思之前,需要先确定你准备创作一个什么模式的故事?可能很多编剧会感到棘手,故事的模式非常多样,我怎么选择呢?其实故事简单来说只有两种模式:一个人要达成某个目标或者遇到某事;两个人形成了一种关系。你想一想,其实所有故事都可以纳入这两个模式之内。因为这两种模式在以后的构思和创作上风格差异很大,所以首先在两者中择一是必要的。
在任何教材里都不会这样来区分电影,但这是极为实用的一种方法。前一种模式是相当宽泛的,很多类型和水准差异巨大的作品都适用。
它可以这样概括:他是谁?她要做什么?她为什么要这样做?他遇到了什么?遇到的事情对他的目标构成了什么困难?他最终是否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作为一个基本思路,这样可以大体勾勒出作品的情节线索。
编剧首先要会生活,很多素材都是从生活里反映出来的,有很多生活中的小事情能反映出我们内心深处的世界,只要你珍惜生活、体味生活,编剧就会知道,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可以创作。
构思往往是从一个点上开始的,好的故事几乎总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如:《一个都不能少》:一位农村小学的代课小老师千辛万苦地寻找失学学生的故事;《保镖》:一个白人保镖和一个黑人女歌星的爱情经历;《不需要爱情》:一个牛郎为了巨大的遗产接近一个富有的盲女,最后为爱死去。这三个故事的相同点,就在于故事的核心是两个人关系的发展或者转变,而转变的过程决定了故事的发生地点:《一个都不能少》是发生在路上,《保镖》和《不需要爱情》是发生在家里,如果我们有了地点(在这里其实也就是作品的叙述模式),人物就必须纳入视线了。
人物的相识是故事中一个重要的部分,我们会发现人物在相识之初,是构成某种对立的,这样设计,我们就可以在以后的篇幅里用他们关系的转变完成情节的填充。他们的关系将向哪个方向发展,决定了故事的走向和情节的设计。
中国人把戏剧概括为“起承转合”,至此,我们实际已经得到了“起”和“合”,就是故事的开始和结局,并且我们有了地点和人物,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承”和“转”了。我们要考虑怎样让整个故事转变得合乎情理,并且具有激动人心的部分。而这些都还是故事的骨架,离层层“添肉”的工作还有一段距离,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要急于付诸完成,一个良好的梗概是非常必要的。
当然,以下的过程完全可以变化程序,但是基本出发点我们是可以推测的:一个故事就像一个毛线球,我们只要仔细观察,就可以找到线头,那就是我们需要把握的位置。
我们想尽一切办法,设计矛盾,就是为了让故事发展下去!我们不能让线索在某个地方不恰当地中断,这意味着故事结束了;当然你不想让故事在开始时就结束,你就必须让故事延伸下去,不是跳跃着,而是勾连着、有层次地、一步步推导下去,水到渠成一样自然,但处处渗透着编剧的匠心。
编剧在创作过程中,首先要知道写什么,有了明确的目标,才有创作的动力。连自己要写什么都不明确,一定写不下去的。明确自己要写什么以后,在心里要有创作的大概内容情节,最主要的矛盾冲突和关键事件要想好。因为这是牵连整个剧本创作的主干,他们是不能丢失的。之后就是要怎么将一个个故事顺利地连在一起了,故事串联过程中,情节要紧凑,内容要丰富,人物要生动。
二、每个编剧都有自己的特长,也都有自己的局限
人与人是不同的,每个人的长处也是不相同的。就像那些作家们,你是不可能期待金庸会写出爱情小说,也不可能期待琼瑶写出武侠小说一样。编剧也有自己的特长,就像“宁财神”创作喜剧,他是不会创作乡村剧本的。创作喜剧是他的特长,也会是他的局限。
三、抓住一个好的题材,就等于抓住了一个成功的机会
好的题材是有限的,在大千世界里,值得去创作的题材有很多,就看你会不会发现。很多好的题材不是摆好了等着你去发现,也不要只限在自己的生活范围内去开发创造,要多走多看多听取,不是题材去找你,而是你要主动去挖掘题材。
好的题材要去创造,好的题材要去体会,好的题材要去发掘。其实在创作过程中又何尝不是在创作成功。
现在的编剧有很多形式去改写剧本,但是无论在改编小说、漫画,还是自由创作,剧本中的大众化、通俗化也有一个“度”。空洞、干瘪的说教令人生厌,“寓教于乐”则可以使人们在观赏愉悦中获得健康、美好的教益。
尽管大众要求通俗的剧作,但是通俗不等于媚俗,“迎合观众”“适应市场”往往一厢情愿,进口“大片”风风火火了一阵,人们在“大开眼界”之后便觉得那些以电影新技术赚取高票房收入的打打杀杀“不过如此”,而某些思想苍白、内容贫乏、仅靠噱头搞笑支撑的“泡沫剧”也已经败坏了人们的胃口。观众呼唤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精神食粮,这一真诚的愿望理应得到艺术工作者的尊重和积极回应,弘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这是文艺工作者的基本职责,也是人民群众对文艺作品这一特殊“商品”的正当要求。
(作者單位 松原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