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忠诚
【摘要】2009年山东省举办了第十一届全运会,是继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举办的全国最大规模的体育赛事,全运会在山东省的举办将全民健身的热情再次推向一个高潮。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小康生活的实现,人们的生活追求发生了改变,由以前的追求温饱,转为追求健康和养生,参与体育运动无疑变成了主旋律,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变得越来越多,体育场馆资源在体育赛事后如何得到合理的利用?如何成为有体育锻炼需求群众的体育活动场所就变成的一个值得社会关注的问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对山东省十一运会后留下来的体育场馆资源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具体分析全运会后篮球比赛场馆如何合理利用,使其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关键词】全运会 比赛场馆 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220-02
1.前言
山东省作为我国众所周知的体育大省,篮球运动项目已经被山东省列为重点体育项目之一,有代表城市的山东黄金篮球俱乐部。为了全运会篮球比赛的顺利进行,山东省对各赛区的篮球比赛场馆进行了投资建设和翻新改造,在组委会精心筹备和辛勤努力下圆满完成任务。在第十一届全运会中,山东男篮最终获得亚军,女篮也表现不俗,经过与各队厮杀获得第六名。这些篮球比赛场馆有的修建在学校,有的修建在体育公园,在全运会后使用权交给了学校或体育行政部门直接进行管理,场馆的利用率不高。本文通过对全运会篮球比赛场馆的修建与开放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影响场馆利用率低的影响因素,希望可以找到更好地解决这一现象的方法,为山东省全民健身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山东省第十一届全运会篮球比赛场馆。分别为:聊城体育公园体育馆、济宁市体育馆、德州体育中心体育馆、山东省体育中心体育馆、临沂市体育馆、潍坊一中体育馆、烟台大学体育馆、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体育馆。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实地考察法
对作为研究对象的全运会篮球场馆进行实地考察,了解研究对象在运营和利用方面情况,收集相关资料为本文提供理论依据。
2.2.3 访谈法
对山东省举办篮球比赛的8家场馆负责人以及相关方面专家学者进行访谈。通过咨询获得相关信息。
2.2.4 数理统计法
采用数据处理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统计。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十一运会篮球比赛场馆基本情况
按照全运会篮球比赛项目的比赛场馆数量、设施和条件的基本要求,山东省把承办全运会作为重大的历史发展机遇,把场馆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注重科学布局、可持续利用,充分体现了“全民参与全运、全民共享全运”的理念,新建、改造全运会场馆。
全运会是我国国内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体育赛事,为了使观众更好的观看篮球比赛,山东省全运会篮球比赛共安排在8个体育场馆举行,这些场馆都具有符合承办大型篮球比赛的条件设施,观众座椅数量可以满足球迷前来观看比赛,这8个体育场馆(表1)分别是:聊城体育公园体育馆(男子篮球小组赛)、济宁市体育馆(男子篮球小组赛)、德州体育中心体育馆(男子篮球9-12名决赛)、山东省体育中心体育馆(男子篮球1-8名决赛)、临沂市体育馆(女子篮球小组赛)、潍坊一中体育馆(女子篮球9-12名)、烟台大学体育馆(女子篮球小组赛)、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体育馆(女子篮球1-8名决赛)。山东省第十一届全运会为了全运会篮球项目比赛的顺利进行,对篮球比赛8个场馆进行了修建和改造,8个篮球比赛场馆其中3个设立在学校内,部分场馆在原有基础上对场馆的场地设施进行了全新的改造,为了营造良好的比赛环境,十一运会组委会对场馆各方面要求还是较为严格的。
3.2十一运会篮球比赛场馆管理模式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群体大众日益高涨的体育锻炼健身需求,体育场馆也逐渐针对有健身需求的大众实施开放,营造健身氛围,创造经济收益,达到真正提高经济效益。然而,更改场馆制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一个适应过程,据走访调研,作为研究对象的8个体育场馆,5个属于事业单位,由体育行政部门直接管理,其余三个场馆修建在学校内,所有权归学校所有。十一运会篮球比赛场馆管理模式如下:表2。
通过调查(表2)了解到:参与调查的8个体育场馆,聊城体育公园体育馆、济宁市体育馆、德州体育中心体育馆、山东省体育中心体育馆、临沂市体育馆都是事业单位,由体育部门所属单位进行管理。潍坊一中体育馆、烟台大学体育馆、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体育馆修建在学校中,所有权归学校所有,作为学校日常教学训练场所,学校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要向学生开放体育设施,并在保证校园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
3.3 十一运会后篮球比赛场馆开放与收费情况
全运会场馆建设投资的主要目的并非为了盈利,其基本价值追求是为社会服务,为全民健身工作更好地开展。收取一定的成本费用体现了国有体育场馆的公益性。现阶段结合我国国情,绝大多数公共体育场馆,政府只能提供建设基金,而无法保證其后续的维护和管理费用,因此无法实现完全免费向公众开放。付费并把价格机制引入到全运会场馆赛后体育服务中,可以克服免费提供场馆的盲目性和避免浪费。十一运会篮球比赛场馆开放与收费情况,如下:见表3。
通过走访调研(表3)可以了解到:十一运会篮球比赛场馆在全运会后有的全部对外开放,有的部分对外开放,在学校修建的体育场馆,课余时间对外开放。以上体育场馆都属于国有体育设施,以有偿形式对外开放,场馆工作员工大部分属于事业单位编制,一部分是社会招聘人员。场馆收入全部上缴上级主管部门,如有剩余用作场地社会招聘人员,保洁、保安人员工资以及场馆设备设施维护等方面。场馆收费标准,有的与私营体育场馆持平,有的略高于私营体育场馆,但是收费比较合理,场馆环境优越,设施完善,还是能被健身群众所接受的。
参考文献:
[1]林显鹏.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及赛后利用研究[J].科学决策,2007(8):11-14.
[2]王卫学.北京奥运会后大型体育场馆的利用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277-299.
[3]曾庆贺,陈元欣,王健.大型赛事场馆赛后利用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3):16-19.
[4]郁庆定.大型运动会后体育场馆资产重组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9(4):70-71.
[5]刘飞,核建梅,关欣.举办亚运会对广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J].体育学刊,005(2).
[6]潘华山.广州大学城 2010 年亚运会场馆建设和前后期管理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1):36-39.
[7]曾庆贺,马书军,陈元欣,王健.大型体育场馆市场化供给的可行性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9(4):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