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病房药物不良事件的调查与研究

2014-04-29 13:31曾志光曾雪峰
健康之路(医药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不良事件调查儿科

曾志光 曾雪峰

【摘 要】 目的:了解儿科病房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并就开展不良事件监测提出相应的措施。方法:以我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病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分析方法,将病例分为发生不良事件和未发生不良事件两种不同类型,然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药物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96%,发生与未发生不良事件病例组的住院天数之间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发生不良事件的病例组的住院时间延长,同时家族遗传史是药物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结论:要注重对儿科病房药物不良事件的监测工作,并且医生、药师、护士要共同参与,加强配合工作,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 儿科 病房药物 不良事件 调查

【中图分类号】 R9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318-01

1 引言

药物不良事件是临床治疗中需要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尤其在儿科临床实践中,该问题更加引起人们的重视。它是指在药物治疗过程中,所出现的不良药物事件的总称,该不良情况的出现是多种因素所致,不一定与该药品存在着因果关系。近年来,对该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相关的研究成果相继发表。有研究成果表明,在所有的药物不良事件当中,如果采取适当的措施,其中有9%—58.8%是可以预防的。在临床治疗和用药中,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他们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容易发生药物危害,不仅给他们的治疗带来不利影响,还会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下面将通过病例对照,对儿科病房药物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监测措施,希望能够为实际工作提供指导与参考。

2 资料及方法

2.1 一般资料。以我院儿科病房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病例为研究对象,新生儿除外,对其进行分组,然后调查分析,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2.2 评判与分类。对出现的药物不良事件,由医生和药师根据Naranjo评分表进行评判,对评价的一致性,运用Kappa统计进行评估。统计值在0.6至0.8之间说明评价结果相当可靠,统计值在0.8至1.0之间说明评价结果十分可靠。儿科病房药物不良事件分别为轻度、中度、重度,其中轻度对患者治愈没有直接的影响,也不需要采取相应的停药或者减药措施。中度会使患者难受,需要减药或者采取其它相应的处理措施,情况严重的话,还需要进行住院治疗。重度会给患者会带来极大的危害,致残甚至致死,需要紧急停药或者采取其它紧急措施进行处理。另外,有些儿科病房药物不良事件是可以预防的,主要包括以下类型:所用药物没有不适应情况,药剂量、频率不当,有药物过敏史或不良反应史,没有进行所需药物治疗检测,与药物相互作用有关,达到中毒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临床实践中,对于出现的这种情况,应该采取措施预防,以预防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

2.3 数据采集。临床药师深入病房进行数据采集,查阅病例、医师交班记录,并参与医师临床查房,接受医师咨询和意见,并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病情的明显变化为信号,判断并收集药房不良事件。对于出现不良事件的数据收集,来自医生、护士、临床药师的收集。收集方法为:对怀疑发生药物不良事件的患者填写报告表和病例摘要表;病案室填写患者基本信息表、用药记录表,对患者病情和治疗用药的基本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为数据收集和分析做好准备。

2.4 统计分析。当数据收集完成之后,接下来进行统计分析工作。利用Epi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为各类信息分析准备资料,在分析不良事件影响因素的时候,利用logistic逐步回归方法进行,在判断不同人员药物不良事件一致性差异的时候,运用Kappa进行检验,完成采集数据的分析,为采取相应的措施提供数据支持。

3 结果

3.1 概况。在这一年的研究时期内,儿科病房一共收治1940名患者,男患者1166名,女患者774名,年龄在3.8±3.7岁,平均住院7.7±6.8d,2组不同患者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在这次研究工作当中,一共鉴定药物不良事件38人次,占1.96%,其中7次是可以防范的,占18.42%。

3.2 变量分析。将患者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住院天数、体重、家族遗传史、既往药物不良反应史等作为x变量,将药物不良事件发生作为y变量,纳入logistics模型当中,利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分析发生不良事件的影响因素,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3.3结果评判。主要内容包括医师和药师的评判,根据所收集的数据分析,所得出的评判结果如表3至表5所示。

4 讨论

4.1样本及所得数据具有代表性。本项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调查儿科患者住院期间发生的药物不良事件,研究对象选择本院一年内的儿科住院患者,样本量大,数据详尽,数据来源合理,所得数据真实可靠,在研究儿科病房药物不良事件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研究成果可以为具体工作提供参考。

4.2 我院儿科病房药物不良事件发生率低。在该统计和研究过程中,一共鉴定了药物不良事件38人次,占1.96%,其发生率比文献报道要低。一些文献报道发生率高达10%左右。就我院的实际情况来看,儿科病房药物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主要得益于以下几项工作:医院运用自愿呈报的方式,存在着很多漏报的情况,多数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将主要精力放在诊断和治愈方面,没有全面认识监测工作的重要性,监测工作不到位,多数医生对药品不良事件不上报,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的药师是兼职药师,做得是临时工作,不能保证每天到儿科参加交班、查房、查阅病历,从而使得很多药物不良事件没有及时被发现。

4.3 药物不良事件的影响因素。调查显示,发生与未发生不良反应组病例在性别、民族、体重、年龄等方面,其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但在住院天数之间,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432,事实上,发生药品不良事件的患者,其住院时间往往延长。同时,通过对医师与医生评判结果的分析,其统计值在0.6至0.8之间,说明评价结果相当可靠。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忽视该项工作。另外分析可以得知,家族遗传史也是药物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没有遗传史的发生概率是有遗传史的0.281倍,所以在监测过程中,应该关注有家族遗传史的患儿。

5 结论

5.1 开展监测具有重要意义。在儿科病房,对药物不良事件监测是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其意义重大。为提高监测效果,必须由医生、药师、护士共同参与,加强配合,以提高监测效果。目前很多医院监测工作存在不足,使得很多的病例没有报道,今后需要改变这种情况,做好监测工作。

5.2 采取恰当的方法监测。临床药师应该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参加查房,及时收集、整理并分析药物不良事件。随着人们对药品安全问题的愈加关注,在进行药物不良事件监测的时候,不仅要做好报表收集和上报工作,还应该将药物安全性相关的问题,包括不合格药品、药物滥用、药物治疗错误等,逐步纳入药物警戒监测范围,以提高监测效果,为更好的进行治疗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朱丽辉.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儿科病房的实践[J].中国护理研究,2013(8)

[2]杨树仙.医院儿科药品不良事件的调查及分析[J].中国药业,2013(24)

[3]高清华.儿科病房护理不安全因素的调查分析与对策[J].当代护士,2013(3)

[4]胡晓娟.儿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干预对策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2011(4)

[5]高秀珍,王彦华.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及对策[J].河北医药,2012(7)

猜你喜欢
不良事件调查儿科
儿科专栏
儿科常见病,贴敷更有效
早期颅骨修补治疗脑外伤的临床应用优势
圆梦儿科大联合
我院125例住院患者使用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液的安全性分析
天台县城区有毒观赏植物资源调查初报
儿科医联体的共赢思路
内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和护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