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蕾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正如数学家华罗庚所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因此,《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例子里,让数学知识得到提升,我让学生从观察、猜测、思考、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创造自己的数学——生活中的数学。
一、创设情境,让数学走向生活化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验有密切关系,是对他们有吸引力、能使他们产生兴趣的内容。数学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密不可分,会产生亲切感,犹如身临其境,使数学课堂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从而产生学习和探求数学的动机,主动应用数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如教“轴对称”时,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精心设计了一个活动情境,让学生根据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进行轴对称图形的设计:有很多学生想到了剪纸方法,先将纸对折,在折痕的一边剪下一幅图案,打开即得一个轴对称图形;有的同学想到了针刺,将一张纸对折,拿起自己手上的圆规当作针,在纸上戳出一个漂亮的图案,然后将纸打开得到的也是一个轴对称图形;有的学生还画了一幅正面的有倒影的美丽的山水画,山与水中的倒影也是一个轴对称图形……由此而知,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得到的也就是不同的轴对称图形。再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加深他们对轴对称图形本质的理解和认识,大家共同分享发现和成功的快乐,共享彼此的资源。又如在教学“平方差公式”时,我设计这样的情境引入:赵明去菜市场买韭菜,受暴雪天气的影响,当天菜价每千克9.9元,他一共买了10.1千克,他应该给多少钱?就在卖菜的人用计算器算钱时,赵明说出了应该给99.99元钱,卖菜人很吃惊,结果他算出来和赵明说的一样,于是连连夸奖赵明聪明。然后我就问同学们赵明是不是很聪明,同学们都说是,我说算得这么快并不是他比你们聪明很多,而是他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来算的,你们学完也会和他一样聪明的。绝大部分学生都有类似的买菜经历,因此他们瞬时对这节课有了很大的兴趣。
二、感受生活,让生活情景“数学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因此,我经常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使学生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
1.开展“数学活动”,认识生活世界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教师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认识生活世界。例如:在教学“打折销售”时,我带领学生分小组到服装商场参观学习,让学生认真观察买衣服的具体情景、过程,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汇报,让学生亲自用人民币演示购物的过程,使他们真正理解计算中的算理。然后,再让学生用学到的计算方法到市场或商店买东西,从而深刻体验并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后,在运用的过程中,让学生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体验数学的价值,体会学习的快乐,从而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因此,当学生学习了数学知识后,教师应及时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尝试用所学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学习了“圆的基础知识”,可请学生思考車轮为什么不能做成方形、三角形、椭圆形,而要做成圆形呢?又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问学生为什么电杆支架、自行车支架等要做成三角形而不是长方形、正方形呢?这样学以致用,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观点看事物,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总之,我们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在实践体验、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即数学来自生活实际,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作者单位 山东省胶州市第六中学)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