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兰》课堂教学案例点评

2014-04-29 10:46彭学明陈龙泉
亚太教育 2014年3期
关键词:探究能力教师

彭学明 陈龙泉

一、自学质疑自学质疑 启发展疑

师:通过上节课,你们重点探究了哪些问题呢?

生甲:家兰和野兰有什么不同?

师:这个问题很好,一下子就抓住了文章重点。

生乙:访兰有什么目的?

师:很会提问题,老师期待着更多更好的问题。

生丙:为什么以“访兰”为题目?

生丁:两个“望”字是什么意思?

生戊:课文最后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启示?

二、合作探疑1.梳理问题 尝试解答

请学生看自学提示:(1)家兰和野兰的不同体现在那几个方面?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再在文中分别划出相关语句。(2)父亲带“我”到山中访兰的目的是什么?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简要地写下来。

师:其实刚才提了那么多问题,归根结底,就是这两个问题,只要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其它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下面请大家带着这两个问题走进课文,在老师的提示下认真地圈、点、画。必读边思考批注。

首先:学生看是自主学习,研读课文,自主解疑。(教师巡视,把时间和课堂以及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以书为本)

2.合作学习 探头问题

其次:前后交流,协作学习,交流互动。(改变学习方式)

师:两个问题,先看第一个问题。

生甲:回答(略)

师:读读原文,说自己的感受。

师:(变角度,培养想象能力)说说从这段文字中你看到了什么?

生甲:看到了眼前有一条瀑布,然后水沫扬起来,仿佛像一道金色彩图。

生乙:我仿佛看到了高高山崖,水从山崖上流下来,水波扬起来,在太阳下像一幅彩图,谷底有野兰草。

师:用投影展示野兰草生存环境。(阅读感悟,互评互动)

生甲:朗读。

……师:读得怎样?

生乙:评。

师:你来试一试。

生乙:读。

师:xx同学的阅读我很高兴,今天虽然表现不是最好,但是拿出了自己最好的行动。我想以后他一定会做得更好。送给他掌声!

……

师:投影:兰草是空谷幽物,得天地自然的原气,长的是空山野水的趣姿。

师:野兰花与家兰花有什么不同?

生甲:读书治学。

生乙:香气。

……

生戊:品格、品味。

师:这里的“味“是什么意思?

生己:无言。

师:家兰外形美,香味浓,但是野兰清淡、淳朴、有灵性。(板书)为什么生长在不同地方的兰草,为就不同呢?

生甲:野兰生长野外,家兰变成盆栽。

生乙:生长环境不同。

师:生长环境不同,生长的目的不同,因此为就不同了。

山中访兰的目的是什么?请把刚才写下的几句话展示一下?(感悟体味,渗透浸润,联系实际)

生甲:投影:坚持朴实本色,不能因环境变化而改变本色。

生乙:很好,联系实际生活更好。

生丙:要为自己本色而活,不能随波逐流。

师:谁愿意再来,议议,做评价。

生丁:展示

生戊:好,因为联系了自己。

师:总结:展示:“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了品格;这样的人是不会对社会有贡献的。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

目的达到了,联系全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生:……

师:重点词语。

师:欣喜若狂——想挖;——不挖(兰的品格)联系前后文看,最后目的是什么?

生:1目的是不伤害兰花;2.了解生长环境特色。

三、再探解疑1.质疑问难 深层探究

师:还有什么问题?

生甲:用了什么样的谢罪方法?

生乙:借兰喻人。

生丙:为什么以“访兰”为题?

生丁:……

生戊:如果你是作者因为

2.巩固训练 拓展迁移

师:你能。否出题考同伴?先议议,从字词、内容、表达方式入手。(略)

这堂课上的是西南师大版六年级一篇课文,题目是《访兰》,是贾平凹的一篇文章。

四、点评

我们从网上看了这堂课课后,给我的感觉是:简朴实、真实、自然、轻松,是一个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步发展、变化和自然生长的过程。之所以如此。关键就在于他贯彻“质疑”、“探疑”、“解疑”的教学流程,以“问题”为线索,以学生活动为载体,以问题驱动学生,以问题组织学生,以问题引领学生,学生采用多元化学习方式,十分流畅地达到了教学目的。

1.贯彻了疑问教学中“问题”的三大功能:一是问题发动功能。上课伊始,就以质疑方式,启动课堂教学,一下子抓住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出现问题,把学生引入问题机制,迫使学生不断看书、不断思考、不断协作。二是问题的驱动功能。教师在梳理学生问题中,抓住家兰和野兰有什么不同?访兰有什么目的?这两个主干问题引领驱动学生看书、讨论交流、展示等,这一系列活动皆由于问题的目标的趋进而展开的,问题的解决就是目标的达成,也就是教学过程的终结。三是问题的促思功能。也就是促进学生学习和思考,促进学生由现象到本质,由文字到生活,由景物到情感,有内容到主题的思考,学生会思考了比什么都重要。

2.“问题”探究承载丰富、多元的语文学习和实践体验活动。一是体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教师设计运用了情景化问题,这些问题,比如说“从这段文字中你看到了什么?”这就要求学生做出文本,通过联想和想象将自己的生活体验、真情实感融入画面,重新创造情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不仅是语文知识,而在于情感的升华和美的享受。二是体现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多样性。这些问题涉及到了语文最基础的活动读、写、说、作;锻炼了学生最基本的能力:读书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思考能力、分析、判断、评价能力。

3.“问题”带动了学习方法的多样化。新课标没有提教学方法,而提了三种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把教法变成学法的背后,体现的就是学生主体地位,要求把课堂变成学堂、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留给学生。这堂课告诉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指导学生通过学习、交流、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而不是教师来讲。教师讲得再好、再精彩,学生没有参与、学习、认识、体验、感受、训练,知识过不了手,即使理解了但不会应用,就转化不成能力,当然考试也就显示不出来。这堂课提出问题后,让学生看书自己解决问题,这是自主学习,学生相互交流评价是合作学习,全班围绕两个问题反复探究,是探究性学习。

4.“问题”带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成长、发展和变化。学生的知识变化,能力的生成,情感的发展是优效课的标志。一堂好课要让人看见学生的成长。一是知识的成长。学生由不知到知,由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学生不知道家兰和野兰的不同,到最后知道了;学生不知道访兰的目的是什么,最后知道了。说明学生知识发展了。二是能力的发展。学生有不会分析道会分析,应用到会应用,捕获运用到会应用,说明学生的能力法发展了。学生有不了解野兰,但热爱野兰,赞美野兰,说明情感发生了变化。这堂课学生开始提出了问题,后来在老师引导下通过自己分析探究,解决了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学会了如何读书、如何分析、如何归纳,从而形成了基本技能。三是非智力因素的同步发展。比如有不感兴趣到感兴趣,由冷淡大热情等。

总之,这堂课很朴实,很自然,没有任何作伪和造作,这种原生态的常态课,就在于教师有一个质疑教学的基本模式。因此我们希望老师们也有自己的常态模式,那么我们的课堂就会变得更自如,更轻松,更高效。

猜你喜欢
探究能力教师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最美教师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