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病
明明病,是一个网络流行词汇,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疾病,指一系列明明知道不可为却无法阻止自己而继续下去的行为。
点评:明明病,是网络新词,并非疾病,却带有普遍性。比如明知道该减肥,却总也忍受不了美食的诱惑;明知道该努力工作,可还是得过且过。有时候,有些事明明知道不该做,可还是手欠、脑缺、忍不住。对于这类症状,很多网友表示同感,并将这种疾病称为“2014年最高大上的不治之症”。
很多时候我们的自制力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强大,就拿一些要求来管自己,其实很多时候只要自己有心坚持,是不需要一堆的条条框框来要求自己的。
如果真是因为自制力差的问题,才导致一堆的明明病,那么我们就应该从源头开始改变。知道自己要做的事情,然后控制好时间(或其他需要控制的),并且不要急于求成,才能如愿以偿。
负债消费
负债消费,指花明天的钱,享受今天的生活,中国的中产阶级进入了“负债消费”时代,具体的比如贷款买车、贷款买房、贷款进行的其他消费还有信用卡消费等。
点评:花明天的钱,享受今天的生活,这容易让百姓沦为房奴、车奴、卡奴,可是,把钱都积累够了,去买房、买车,却又永远赶不上趟。传统的消费观念讲的是量入为出、量力而行。负债消费得以大行其道,主要缘于20世纪90年代,当时国家为了扩大内需,鼓励居民“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由此负债消费的理念滥觞。CTR市场研究发布中国城市居民调查最新结果:与美国对比,中国式中产阶级更倾向于负债消费,主要采取分期付款的方式,冲动购物倾向也远高于美国高端人群。
适度、合理、科学地负债消费不仅可以让人们提前享受到我们能力范围内的消费,还给人们的家庭财务安排提供了更多的手段,但过度的高负债消费会因个人无法承受之重滋生许多意想不到的社会风险。
安全感工资
所谓安全感工资,就是能够给自己带来生活安全感的工资数额。安全感工资源于网络流传的一份安全感工资榜单,引发网友的讨论,但对于榜单的准确性很多人持怀疑态度。
点评:安全感工资,是在职工自我感觉在安全感范围之内的工资数额,就是所得工资在下次发薪前能否满足个人的开销,若能够满足甚至有富余,即有安全感,反之则无安全感。2014年3月,“全国各大城市安全感工资标准”在网上热传引起网友热议,在榜单所列的13个城市中,上海以9250元的工资排名第1,深圳、北京分别以8780元、8550元位列第二、三名,而西安以5400元的工资排名第12,超过了天津的5350元。榜单一出,不少网友都留言表示自己“拖了后腿”“没有安全感”,也有网友质疑“安全感工资标准”不靠谱。有社会学人士表示,每个人的安全感,有很强的主观性,不存在一个共用的标尺,工资并不等同于安全感。
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监督处处长赵继东表示,“我认为安全感工资这个说法不够全面。”第一安全感工资的说法根基不牢,采用的数据、抽样的方法值得商榷;第二说到安全感,不应只有工资,还应该考虑安全系数,比如生病了,社会保障是否健全,百姓需要花多少钱才能治好病等。“每个人有自己的安全边界,安全感是不同的,消费水平也是不同的。”此外,该标准是以个人为单位,而非家庭。他认为,这个算法不现实,需要考虑家庭医保、房贷、教育等诸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