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策略浅谈

2014-04-29 02:25赵欣欣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4年3期
关键词:笔者探究课堂教学

赵欣欣

【摘要】在新课程实验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要能积极、有效地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想方设法搭建学生自主学习的舞台。其次,要引导和组织学生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合作交流、合作学习。最后还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主动探究、大胆探究。只有坚持这样的三位一体,才能真正培养出有自主意识、创新精神的人才。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3-0156-02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么,在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呢?

一、创设自主舞台

(一)激发兴趣,培养自主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学生学习语文必须以兴趣为基础。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之前,笔者设计了一段话:"一提到春天,我们就会想到春光明媚,绿满天下,鸟语花香,万象更新。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是怎样描绘的?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又是怎样描绘的?"然后让学生齐读这两首诗,慢慢进入"春"的意境中。此时教师直接揭示主题:"现在让我们一同来看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绘春天景物的色彩、姿态的?"教师放映视听交织、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听读后由衷吐露出对春的感受……这样,学生就对学习本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的意识。

(二)因势利导,引导自主学习

新课程课堂教学既是可预设的,又是动态生成的;既有课前筹划,又有课中"即席创作"。在这种动态的教学过程中更需要教师积极主动的调控,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如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笔者设置了这样的问题:"你从哪里体会出鲁提辖粗中有细的性格特点?""我从他三拳打死镇关西的经过当中体会到的。"有学生马上回答。对这一较笼统的答案,笔者鼓励他后并引导说:"同学们再想想,如果从鲁提辖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去体会,是不是更具体?"在老师期待的目光下同学们认真地读、认真地想,最后归纳出以下方面:"巧救金氏妇女";"三激郑屠";打死郑屠后的语言——"你这厮诈死,洒家再打"和他的心理活动——"俺只指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打死了他。灑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通过这样因势利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骤然爆发,既让学生深刻地了解了人物形象,又能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三)创设情境,尊重自主选择

学生主体的核心是自主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就要让学生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如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既有写景,又有抒情,气势磅礴而主题深刻。在教学时,笔者充分考虑到这首词的特点,鼓励学生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有的学生通过大声的朗读来展现词的气势;有的学生则采取绘画的形式将北国风光图展现出来;甚至有个别同学一展歌喉……顿时,课堂气氛愈加的热烈。通过这样多法合一的自主学习,学生有了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时空,不仅增强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

二、落实合作学习

(一)组合异质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有多种组织形式,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注意结合初中学生的特点和语文学科的特点采用了异质就近组合形式。即根据学生的差异,采用固定分组这种形式,同时尽量按照班级座位编排就近原则,将他们分成若干个异质小组,每个小组通常由四人组成,其中一名是优等生,也是这个小组的小组长,一名是后进生,两名是中等生,各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每个小组基本上都是全班的缩影或截面。这种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不需将学生分出层次,也可减少学生相互交流中的心理障碍。

(二)组织合作交流

合作过程是一个思维火花碰撞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还应遵循主体性原则,"放""收"结合,让他们在讨论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如在教学鲁迅的作品《故乡》时,为了进一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笔者组织了合作小组讨论交流:你对文中的人物是如何评价的?如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前后变化?杨二嫂的性格特点以及造成这种性格的原因?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人物的评价中认识人物,进一步理解了课文,进而凸显出这篇文章的主题。整个讨论过程,让学生显现了灵感的火花,品尝到了成功的果实。

(三)开展竞赛活动

学生有争强好胜的心理,他们喜欢竞争。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笔者正是抓住了学生的这种需要来进一步组织学生的合作学习的。如在教学马致远的元曲《天净沙·秋思》时,通过学习文中前三行所描写的九种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让学生分小组进行绘画设计,自己合理安排九种景物的位置关系。同时,要求学生结合最后点睛之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将作品的意境融入绘画中。通过这样的合作交流、学习,激励了学生大胆的想象,调动了每一组成员创新的积极性。

三、引发主动探究

(一)激发探究欲望

对于枯燥无味的事物,人们的情绪总是消极与被动的,但如果能积极参与,往往事半功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在教学茅以升的说明文《桥梁远景图》时,笔者在课前就要求学生查阅课外资料,了解国内外各种有特色的桥梁,而在课堂教学中,笔者没有采用以往列表式或问答式的方法来教学,而是设计成"桥梁设计展示会",把学生分成若干合作小组,由各小组向同学展示世界各地造型独特、别具一格的著名桥梁。各"展示小组"的代表争先恐后走上讲台,场面异常活跃。这样,学生在掌握本课学习任务的同时又逐步养成了良好的探究习惯。

(二)提供探究机会

作为教师,我们要多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探究问题。在教学文言文《桃花源记》时,笔者先出示一些学习方法:A.感情朗读;B.就课文内容或某个句子、词语提出问题,并尝试自己回答;C.在理解的基础上绘出桃花源的景色图;D.当一名导游,解说桃花源的风景和人文状态……然后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感兴趣的方法来自我探究,再小组合作学习。这样既可以实施个性化教学,也可以通过合作,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合作意识和团体精神,从而达到"学会"为"会学"的目的。

(三)拓展探究空间

一节好课,应是言已尽而意无穷。教师应以教材为依托,向纵向和横向延伸,设计富有研究性的练习,让学生课后去探究。在教学《诗经·关雎》后,告诉学生《诗经》中运用赋比兴手法记景抒情或表达美好愿望和生活的诗还有很多,要求他们课外去搜集这样的名篇佳作并摘抄下来与同学交流。通过延伸练习,拓展了学生探究的空间,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然,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实际操作中不是割裂开来的,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是短期的行为,而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孜孜以求,悉心指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学习中定能内化知识成为基本技能,并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8)

[2]李创新.中学语文创新教法.教学心理实践 [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175

[3]于向东.上好一堂课的22个关键要素[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169

猜你喜欢
笔者探究课堂教学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