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2014-04-29 00:44张想银
教育界·上旬 2014年3期
关键词:能力培养新课程信息技术

张想银

【摘 要】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使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索能力。那么在新课改下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关键词】新课程 信息技术 能力培养

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中学信息技术新课标的制定与实施,带给教师全新的教育理念,它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全身心地融入教学的全过程,自主探究,发现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多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那么,信息技术教师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

依据信息技术课教学的需要,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应尽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具体说来,就是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任务驱动”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主动、有目的地获取学习材料,通过不同的途径、方法完成活动“任务”,并在这个过程中使自己的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得到锻炼和熏陶。因此在设计教案时,首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学习目标和任务都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边听讲(或边看书)边上机操作”的学习过程为依据来安排教学内容,强调看书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比如在《Flash动画制作初步》一课中,由于学生有了前面学习的“下载动画”和“使用Ulead Glf Animator制作动画”的基础,笔者把“学会启动Flash 8,了解其操作界面,熟悉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只作了简单讲解;对目的中的第二点“尝试制作缩放变形的简单动画,体验Flash动画制作的一般步骤”,也没有喋喋不休地去详尽解释,而是在略作点拨的基础上,让学生边看书边实践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遇到困难,笔者再及时进行指导,或者让学生互相讨论解决。这样的学习,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印象深刻。

二、开展小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与探究学习的能力

计算机课作为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而学生的操作水平往往又参差不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多同学碰到一些问题只要有人稍微指点、提示一下就可以了;但还有一部分操作水平比较低的学生,碰到问题如果没有人能够及时讲解,就根本无法进行具体的操作,那么一节课也许什么也没做到就下课了,几次下来学生就有极大的挫折感,对学习也就渐渐失去兴趣了。开展小组学习小组竞赛,鼓励小组同学互助学习,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使得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小组学习是把全班按一定方式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设立一个组长,由操作能力或者组织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担任,并主动帮助成员学习解疑、向老师反馈小组学习情况。小组学习可在一般的课堂教学和小组阶段性的作品制作中体现。在平时的课堂学习中,每节课讲完后,设置一定与目标一致的检测题或相关的练习题,作为学生学习的目标。学生一般自己先独立完成,在学习过程中有困难的,小组同学间可协助解决,如果解决不了的就及时向教师求助;同时组长要检查本组学习情况,并向教师反馈。在小组阶段性作品制作过程中,由小组自定一个主题,自选一到两个负责人,然后进行人员分工,包括素材的选择、采集、排版等。规定在一定时间内作完,在作品展示课中各小组派代表上去展示讲解自己作品,由全班进行打分评选出较好的作品。通过小组学习,给学生创造一种相互帮助、相互协作的愉快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积极表达与交流,用协作方式解决实际问题,既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

三、精讲多练,积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自学能力,始于积极思维和动手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起指导、启发、达成共识的作用,教师应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不需要面面俱到,包办代替学生所要做的一切,应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的乐趣。这不仅能深化教学内容,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向高潮,而且还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用ACDSee6.0软件讲授《图像的效果》一节时,我给学生讲首先要选中图片,并进入编辑模式,然后打开“更改”菜单选项,执行“曝光”命令,学生随着我调整“亮度”“对比度”等命令中的滑块,看到图像发生了自己意想不到的变化,都发出了感叹声。在这种气氛下,我就鼓励学生自己动手体验“锐化”“颜色”等菜单命令带来的图像效果,于是学生通过自主练习制作了很多优美的图片。有的学生还将自己制作的某些效果的图片保存了起来,留待以后欣赏或使用。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科学评价,激发学生创新动机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学科。如果我们用传统教学评价方法去考核他们的学习效果,将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削弱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难以发挥出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所以,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道路中还需要对评价方式加以改革,使信息技术教学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我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将对学生评价的重点放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和创新精神的体现上,给所有的学生以肯定或激励,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鼓励学生不断创新。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教师要深入理解和运用新课标中的教学理论,更新教学观念,开放思维,进行创造性教学,在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一个创新学习的空间,积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创新型人才。

猜你喜欢
能力培养新课程信息技术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