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前进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3-0071-01
1.引言
诸多化学教材在"物质的量"这一章开篇引言部分会提出:单个或数量非常有限的微观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计数,但质量太小难以称量;当质量大到可以称量时,其微观粒子数目则多到难以计数。之所以出现这种两难困境,是因为在研究物质间的化学反应时人们有两个需求:一是在研究反应过程或反应机理时,需要对参与反应物质的微粒进行计数,即需要知道物质微粒之间是按照什么样的数量关系进行化学反应的;显然,参加反应的物质微粒数量越少越便于计数。为此,人们希望参加反应的物质微粒数量尽可能地少。但是当微粒数量少到便于计数时,由于单个的原子、分子、离子的绝对质量数值太小(以千克为单位,其数量级为10-27),除造成反应现象难以观察的同时;还势必带来样品质量难以称量的实际困难;而如果满足可以称量,样品的质量就必须大到一定程度。但是,当样品质量大到可称量时,其中包含的微观粒子的数量必然是极其庞大、难以计数。
显然,如方便微观粒子计数,就需要粒子数目尽可能地少,但这样会出现物质质量或体积太小,使得称量难以进行,顧"此"失"彼";如方便参加反应的物质称量,就需要质量或体积要大,但是又会引起其微观粒子数量巨大而难以计数,顾"彼"失"此"。
所以,为解决这种"两难"问题,就需要建立一个新的物理量,让它担负起"把微观粒子数目与宏观可称量的物质质量联系起来"的功能,这个新的物理量就是"物质的量"。
因此,引言的作用是告知学习者,在化学知识体系中引入"物质的量"的必要性-解决"两难"问题;另外的一个作用是引入课题。
对于引言部分的作用,不要以为,这不过是几句引言,并非重难点知识,就一带而过甚至放过。教师应该对此高度自觉,否则难以引起学生对"物质的量"学习的重视和学习兴趣。为了使学生能较好的理解这种"两难",教学中可以打比方的方式给予说明,如:称2~3粒芝麻非常容易计数,因为数量少。但是,称其质量很困难,因为2~3粒芝麻的质量太小:好数不好称(一难)。一大堆的芝麻容易称重,因为它的质量已大到一定的程度;但是,对一大堆的芝麻计数困难,因为它的数量肯定很大(又一难)。最后设问:"物质的量"系统的确可以把这个"两难"很好的解决,难道不应该重视去学习和掌握么?
2.物质的量的定义
"物质的量"的定义的表述在不同的教材中有多种方式,其一表述为:物质的量是表示某一特定数目的基本单元(粒子)为集体数及其倍数的物理量。
该定义中有以下四个要点:
①特定数目
②基本单元
③集体数
④物理量属性定位
表1 国际单位制(SI)基本单位
物理量名称 物理量符号 单位名称 单位符号
长度L 米 m
质量m 千克 kg
时间 t 秒 s
电流强度 I 安培 A
热力学温度T 开尔文 K
物质的量 n 摩尔 mol
发光强度I 坎德拉 cd
对于物质的量的定义教学,要统筹处置以上四个要点。在第一次讲解时,不可能都讲深讲透。对于①可后置,与"物质的量"的单位教学融合②可后置与"物质的量"计算融合,而后进行较为深入的阐述;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否则,极易形成"夹生"现象。
对于③集体数的解释比较容易,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给予说明:如一包香烟、一箱水果、一袋米、一个班级,它们包含的都不是单个数,都是集体数,如一包烟里有20只烟卷;一个班级里肯定不会是一个学生等。最后给出结论,物质的量其中包含的微观粒子数象它们一样,也不是单个的,也是一个数量很大的集合体。
对于④物质的量"属性定位为物理量。在初中阶段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接触物理量,但是一般不给出定义。作为进入高中或其它非初等阶段的化学学习,应该对物理量给予"物理量是量度物理属性或描述物体运动状态及其变化过程的量"之定义,无须回避与含混。
为防止学生对"物质的量" 物理量属性产生陌生感,教学中,可以把他们熟悉的若干物理量与"物质的量"一并按照下面表1形式列出,进行对比讲解;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物理量进行复习,唤回记忆,然后再介绍"物质的量",告诉学生:"物质的量"无任何神秘之处,也不是其它星系的天外来客,不过是七种物理量当中的一员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