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延林
重庆是我国最年轻的直辖市,是国家布局的五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也是国家唯一的省级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产业转型升级、公共服务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重庆现有市属本科高校22所,1999年以后新设立的有12所,占一半以上,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存在着“师范院校比重大、复制跟随型多、学科专业趋同、人才培养同质化、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弱”等倾向性问题。如何提高高校支撑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促进转型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我们提出了重庆高校“转身定位、转型发展”的“两转”新思路,借鉴国内外一流应用型高校先进经验,以“需求”引导高校转型,以“主题”促进高校转型,以“典型”推动高校转型,地方高校转型取得初步进展。
以“需求”引导高校转型
地方高校转型是应国家综合改革之运、实体经济振兴之运、中华民族复兴之运而生,是顺经济社会发展之势、产业转型升级之势、教育振兴之势而为。概括起来,可以说是“三大需求”引领地方高校转型。
一是“改革”需求。工业化进程推进和社会经济发展促成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及高等学校的功能分化,进而要求高等教育发展多样化,迫切需要对高等教育改革进行统筹管理和分类指导,实现从“学术型教育”到“学术型教育和技术型教育并举”的转变。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体现在教育领域的改革任务之一就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重要抓手就是促进高校转型发展,真正培养出适应市场需要的“能工巧匠”,也就是掌握新技术、具备新技能、服务生产一线的高层次应用技术和技能人才。因此,改革倒逼着高校加快转型。
二是“市场”需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行业、企业生产一线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校就要提供什么样的“产品”。“教什么?学什么?谁来教?怎么教?”这些教育的基本问题,需要由“市场”决定。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出现,就是产业升级和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因此,市场的需求倒逼着高校加快转型。
三是“教育”需求。地方本科高校普遍存在办学定位不清、办学特色不明显、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同质化、总体就业率相对较低、片面追求学术导向等问题。转型发展是维护高校声誉之需、实现学生家长期望之需。现代职业教育的精髓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一个“融”、一个“合”就要求教育管理和高校治理结构模式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跳出教育看教育、思教育、做教育,才能体现教育的“现代”精神和“市场”的需求。因此,教育的不适应倒逼着高校加快转型。
总之,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之需”,市场起决定作用的“市场之需”,高等教育质量的“正名之需”。
以“主题”促进高校转型
重庆市自开展应用技术大学试点以来,由市教委牵头,“5+1”试点高校每两个月组织一次专题会议,每次会议一个主题,策划了12个主题,务实推进试点工作,力争两年成型、四年成熟、六年成功。
第一个主题是“觉悟”——理清脑子。让学校真切认识到转型发展、走应用技术大学之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鼓励积极探索,大胆创新。
第二个主题是“赶考”——选好苗子。为确保试点质量,我们制定了遴选标准,用课题答辩和互打分的方式确定试点学校,有2所新建公办本科院校、3所民办独立学院脱颖而出,被教育部确定为试点单位,占目前教育部试点高校总数的近1/6、占重庆本科院校的近1/5,成为重庆应用技术和技能人才培养战略研究联盟的发起学校。
第三个主题是“心得”——定好调子。针对高校转型面临的困惑,重庆召开了两次高校转型试点专题会,系统学习了教育部有关会议精神和鲁昕副部长的重要讲话,召集5+1试点高校专题修改《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坚定不移地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之路,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为全市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探路。
第四个主题是“方案”——探好路子。试点高校制定出具有本校特色的改革试点方案,要经过学术委员会、党委会、学代会、教职工代表大会、校外专家评审会等五大程序审核通过,方可批准方案。
第五个主题是“章程”——写好本子。坚持“一校一章程”建设,将试点方案和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特色写进章程中,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四位一体、相互协调制约”的治理结构。
第六个主题是“人才联盟”——搭起架子。成立了由市级行政部门、行业企业协会、各类教育学会、新建本科院校、高职院校、中职学校等参与合作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重庆联盟”,制定联盟章程,共有20条65款,形成“小重庆、大联盟”。
第七个主题是“师资”——举起旗子。教师尤其是技术型教师是应用技术类高校的新领头雁。以课程结构定师资,应用技术类高校现有的课程体系大体可分为两类:理论类课程与实践类课程。以此为思路,可以把应用技术类本科师资划分为理论教育岗教師与技术教育岗教师,两大方面平均比例为2∶8。教师分为“存量教师”和“增量教师”:存量教师主要用于现有传统师资培训提升、技术教学能力的教师;增量教师主要来源于企业行业且具有一定企业经历的兼职教师。通过分类设岗、分类考评来引导教师分类发展。
第八个主题是“教学、教法、教材”——选好方子。在教学模式上,从学科专业角度到课程与技术技能角度转变,从课堂中心向产品中心转变。在教学内容上,从教师主导向学生主导转变,变“我要教什么你就学什么”为“你要学什么我才教什么”,尊重学生学技术、学技能的意愿。在教学方法上,从课堂讲解向案例教学、项目设定教学、仿真模拟教学转变。在教学教材上,从系统全面向任务导向转变。
第九个主题是“实验实训条件”——建好场子。倡导校内外实验实训设备先进化、校内外实践教学环境的企业化,校内外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的制度化;倡导实验实训面积与图书馆面积比例至少为2∶1。
第十个主题是“校企合作”——找好对子。组织试点高校深入重点行业、企业开展人才“需求”对接研究,建立校企合作规划、合作治理、合作培养机制,完善合作协议,推进务实合作。每个专业、每门课程至少与一个企业、一个工种建立学习对子。
第十一个主题是“学生评价”——照好镜子。改变一篇毕业论文定终身的学生评价机制,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技能大赛、专利发明等方面能力,实现学生评价多元化。
第十二个主题是“考核”——立好尺子。建立健全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评估督导考核指标体系和试点高校动态调整机制。试点院校做得好要给予表扬,大力支持,提升水平;做得不好要责成整改,降档或退出试点。
以“典型”推动高校转型
一是树立专升本典型。以A校为例,该校是重庆市唯一一所进入全国“非营利性民办高等学校联盟”的民办院校。该校早在十年前就提出并坚持“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产教结合的目标、内容、方法及支撑保障条件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以“五结合、五支撑”为核心的专业培养体系。“五结合”,即专业建设与行业需求相结合、专业教学与企业案例相结合、专业实训与实际项目相结合、专业实习与企事业岗位相结合、专业教师与企业员工相结合。“五支撑”,即专业委员会支撑专业建设、课程案例库支撑专业教学、项目库支撑专业实训、实际岗位支撑专业实习、专任教师和企业员工“双向流动”支撑双师型团队。重点建设与电子信息产业紧密对接的工程、技术和管理类等紧缺专业,走出一条地方高校转型提升的特色办学之路。
二是树立新建本科典型。以B校为例,2011年升本后,学校采取一系列举措致力于转型发展,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课程体系以通识能力、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综合能力构建,学生课外素质拓展与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完成各本科专业能力标准制定以及2013级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审定;召开以转型为主题的首届本科教学工作会;遴选计算机专业群、旅游管理、小学(全科教师培养)三个转型试点专业;举办以办学转型为主题的西南大学教育学部与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战略合作会议;完成《办学转型方案》,并出台《学校人才培养转型工作实施意见》等6个文件;召开人才培养转型工作动员大会,并进行民意调查,97.5%的教职工贊成学校全面转型。
三是树立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改革典型。以C校为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11年批准学校在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安全工程两个领域开展“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2012年招收首届研究生。该校的具体做法为:健全管理机构,完善组织体系,成立了专门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顾问委员会和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督导专家委员会;明确目标定位,确立培养模式,坚持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和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不断完善“2461”研究生培养模式;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了覆盖研究生招生与培养、学籍学位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制度23项,基本构建了满足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需要的制度体系;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导师水平,校企共同组建导师队伍;优化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2013级培养方案充分体现“四个全过程”,即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全过程、职业素养职业道德教育全过程、外语应用能力培养全过程、工程应用能力培养全过程;推进校企合作,强化应用能力培养,加强研究生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学院已在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型企业建立了8个研究生工作站,通过石油工程设计大赛、科技创新实践等活动,实现研究生全覆盖,培养研究生实践应用能力。
四是树立工程博士改革试点典型。以D校为例,2013年开始探索工程博士改革试点,该校坚持开放办学,立足信息行业,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不断探索产学研结合新模式,努力构建开放办学大平台。该校成立了董事会,与IBM、惠普、中兴、华为等53家董事单位及其他国内外IT行业著名企业、科研院所、在渝大型企业等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该校注重国际合作与交流,建立了国家级工业物联网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与各国际IT龙头企业开展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与国外和港澳台地区50余所高校开展学术交流、联合办学及共建研发基地。该校积极构建以工程博士为主打的应用技术类高层次博士人才的培养机制。
五是树立国际化办学典型。以E校为例,该校借鉴德国模式,全面实施“双体系教育”,即“技术实战+职场关键能力”的教育模式,建立了双体系卓越人才教育基地,最大限度地模拟企业运作,对本科学生进行职场关键能力课程教育,并选拔部分具有软件基础和有志成为软件精英人才的优秀学生进行实战特训,使学生在具有专业知识的同时具有很强的职场关键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作者系重庆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委副主任)
责编:赵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