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碧霄
科学、合理地安排幼儿在园一日活动不仅有利于幼儿园各种活动的有序开展,更重要的是能够满足幼儿多方面的发展需要,帮助他们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正因如此,我们应重视对幼儿在园一日活动安排的研究。《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科学、合理地安排幼儿在园一日活动都有相关规定。教育部2012年12月颁布实施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非常强调一日活动对于幼儿学习和发展的价值,强调教育要自然地融入幼儿的生活,强调要以幼儿为本,让幼儿自由、自主、快乐地参与活动。然而,对照《指南》,审视幼儿园的现实情况,我们发现许多幼儿园在安排幼儿在园一日活动时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活动环节安排过于紧密,忽视生活环节的教育价值,重集体教学,轻自主游戏,重室内活动,轻户外自主活动,等等。如何解决以上问题,为幼儿创设一个贴近其经验和需要,自由、宽松,能促使其充分自主活动的环境,科学、合理地安排幼儿的一日活动,从而促使幼儿快乐成长呢?对此,我们进行了深入思考,并开展了广泛的实践探索,本文结合一个幼儿园的“半日活动”设计案例加以阐述。
一、整合有关内容,优化活动环节
《指南》倡导在一日活动安排中要关注幼儿的自主活动,在一日活动安排中要保证幼儿有足够的自由活动时间,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幼儿,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但据笔者观察,在某所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幼儿园安排的“半日活动”中,一个上午足足安排了10个活动内容。为了全面安排这些活动内容,时间精确到了以“分”来计算的程度。
分析上表,我们可以发现这样几个问题:一是活动环节过多。一个上午有10个活动环节,为了完成这些环节,教师必然会对幼儿进行高度控制,从而导致幼儿处于“时时有人管、事事有要求”的紧张状态,自由、自主空间极少。二是每个环节时间都较短,活动节奏过快。这样的安排极易导致幼儿始终处于紧张忙乱之中,无法充分感受和体验每个活动过程,无法充分享受活动带来的快乐,也无法从中获得充分的发展。三是过渡环节安排过多,导致时间的隐性浪费。从整个活动环节安排来看,幼儿需要在室内与室外之间走七趟,其间浪费了不少时间。由于存在以上几个问题,整个半日活动里幼儿就像在“赶场子”,从而影响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自主性。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要通过整合有关内容,优化活动环节。具体做法可以是:一,把集体如厕、盥洗、喝水等活动,以分散、自主的方式安排在除集体教学活动之外的活动环节之中;二,将晨间谈话活动改为在各个环节中自然进行的活动,重点可安排在餐前活动中;三,将早操和环节转换过渡之间的游戏加以融合,例如把早操中的“热身操”转换成“幼儿自主游戏”,时间可安排15~20分钟,而早操时间改为10分钟。通过这样的整合,原来半天的10个活动环节可调整为6个活动环节(见下表)。需要说明的是,这样的安排较适合春、秋、冬三季,夏季的早操时间可作适当调整。
通过整合,教师在组织各个环节活动时不再显得急急忙忙,有了静下心来细心观察和倾听幼儿、给予幼儿更多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的可能。孩子们也不再被教师牵着鼻子赶环节,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主、自愿地开展相关的活动,他们的情绪放松了,心情也由此快乐起来了。经过优化之后的环节呈“块状”结构,减少了一些原来统一安排的生活活动,改为让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自主地安排。另外,通过优化活动环节,形成了“晨间活动(户外)——集体教学活动(室内)——游戏、早操(户外)——区域活动(室内)——餐前散步(户外)”这样有规律的室内外交替安排的活动序列,室内外活动的转换由原来的七个减少为三个,大大减少了时间的隐性浪费,确保了幼儿的自由活动时间。
二、提供自理、互助机会,提高生活教育质量
《指南》指出:“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对幼儿的尝试与努力给予肯定,不因做不好或做得慢而包办代替。”“指导幼儿学习和掌握生活自理的基本方法。”反观幼儿园的现实,有些幼儿园还存在着重幼儿学习活动、轻幼儿生活教育的情况,从晨间入园活动开始,几乎没有给予幼儿生活自理的时间和空间。由于每班都配有保育员,幼儿的很多生活需要都被保育员包办代替了。就拿简单的喝水来说,有些教师也是让幼儿整齐划一地坐在座位上,等待保育员一一分发饮用水。幼儿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和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都成了空谈。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可通过让幼儿参与相关劳动或互助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劳动习惯,形成自我服务和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和能力。一是组织劳动活动。例如,可在每天8:00~8:15的时间段安排专门的劳动活动。为此,我们对班里的劳动内容作了划分,如分为扫地、擦桌子、擦椅子、擦玩具柜、洗小毛巾、整理玩具架、整理图书、照顾自然角等,让幼儿以自愿认领的方式参与劳动。幼儿每天入园时,会先到“任务墙”前自主选择,挑一个自己喜欢的“劳动任务”,再到装有“任务牌”的杯子里拿一个“任务牌”放到相应的“任务区”里,然后去拿取相应的劳动工具参加劳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进行观察和记录,并给予幼儿适时的指导或鼓励。二是,让幼儿学习生活自理。例如自主如厕、盥洗,自主取水、喝水,开展自我服务等。在这些生活活动过程中,幼儿碰到困难可向教师或同伴求助,教师则可根据观察记录分析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发展情况,如根据“饮水区”的喝水“记录表”了解幼儿的喝水情况等。三是开展互助性劳动。互助性劳动包括运动中的互助,如一起取放运动器械、整理运动场地、互相帮助塞吸汗巾;值日生劳动,如帮助分发学习用品,餐前帮助教师和保育员擦桌子、分发毛巾、餐具等。这些劳动让每个幼儿充分参与,既可帮助幼儿养成劳动的习惯,更有助于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还可使他们获得多方面的经验。
三、减少集体教学活动时间,体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指南》强调要适当控制幼儿在园参与集体教学活动的时间,让幼儿以直接经验为学习基础,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学习。但现实情况是,许多幼儿园一个上午安排两个集体教学活动,合计一个多小时。而幼儿自由游戏时间则只有10~15分钟,户外活动时间也大多只有20分钟左右,这其中还包括了一些环节转换过渡时间。此外,有些幼儿园忽视游戏和区域活动,在游戏材料投放和区域环境创设上较少考虑幼儿的需求,因此也没有做到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
针对这一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应根据《指南》精神,按“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安排幼儿的半日活动(具体安排见右表)。这样的半日活动安排不仅增加了幼儿自主、自由游戏的时间,而且把游戏融入到各种活动中去了。例如,有幼儿园围绕“重阳节——爷爷亲、奶奶亲”主题安排了这样的半日活动:晨间活动——幼儿自主选择并完成班里各项劳动任务。晨间锻炼——幼儿自主参加全园联动式的户外运动区活动。集体教学活动——根据主题周活动安排计划,幼儿分享关于爷爷、奶奶的故事,如“爷爷是力气最小的人”“奶奶是最挑食的人”,进而生成“爷爷亲、奶奶亲”新主题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引领幼儿亲身体验、实践操作、自主探究。游戏、早操——用自主游戏代替传统早操中的“热身”活动。室内区域活动——根据主题周活动总目标,师幼共同创设语言、科学、益智、生活、美工、建构、表演等活动区,幼儿制作送给爷爷奶奶的礼物,以表达对爷爷、奶奶的爱。餐前活动——幼儿自由地与同伴交流,并开展多样化的户外自由游戏活动。这样的安排,体现了“以游戏为幼儿的基本活动”的理念,使幼儿实现了自主、快乐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