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市场与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

2014-04-29 13:56田硕
中国集体经济·下 2014年3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

田硕

摘要:本文从分析人才市场运行机制的角度出发,分别从供求关系、培养体系、择业观念及就业形势层面探讨了新形势下人才市场运行与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存在的矛盾,进而对人才市场视阈下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路径进行探析并提出几点符合当前人才市场需求的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人才市场;大学生职业发展;人才培养

按照“十二五”计划《纲要》关于“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的要求,近年来我国人才市场建设取得明显成就,基础性人才市场稳步发展,区域型人才市场逐步扩大,专业性人才市场不断加强,网上人才市场迅速崛起,多层次的人才市场体系构架已经形成。但是,当前我国人才市场运行依然还存在不少问题,其内在矛盾和制度困境抑制了大学生的就业进程。随着高校毕业生的大规模产出,大学生知识和技能结构与岗位技能要求的不匹配造成了大学生人才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出现了就业结构性和摩擦性矛盾,创新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匮乏,就业难与失业问题十分突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亟待改进。针对以上情况,建立和健全高效且符合大学生需要的人才市场,形成一种符合当前人才市场需求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模式,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是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基础和关键。

一、我国人才市场在政府主导下的运行机制

我国人才市场的运行机制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法律机制为保障、行政机制为补充的供求、价格、竞争、风险等要素之间互相联系及作用的机理和运转方式,市场机制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其内部三大机制,即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只有三大机制同时作用于人才市场时,才能使人才市场健康有序的运行。

从下图可以看出,在人才市场上,首先是供求变化引起价格的波动,继而引起市场的竞争,供求、价格和竞争处于无始无终轮回之中。现阶段,高校毕业生供给大于社会需求,此时社会提供的“精英岗位”非常有限,当人才市场上人才劳动力供大于求时,人才劳动力的价值就会下降,体现劳动力价值的价格也会随之下降,这样就会带来人才竞争,导致“就业难”现象。同时,市场不可能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所有领域,它调节的结果并非都能使社会福利最大化。市场机制在某些领域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或可能存在消极作用的情况称为市场“失灵”。针对市场“失灵”,我国政府需打破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畅通就业信息渠道,规范人才市场,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

二、人才市场运行与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存在的矛盾

目前,大学生人才资源的市场配置机制推进了高等教育改革,促进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而人才市场运行的过程中,高校提供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却无法满足人才市场对毕业生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人才市场需求看,供求关系对接失位

我国人才市场日益青睐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表现为对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日益明确,对大学生就业创业需求日益凸显。但当前大学生就业创业存在竞争劣势,如缺乏经过市场检验的技能、技术,尤其是成为相关领域的高端人才,这是大量刚毕业的学生可望而不可及的。

(二)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看,培养体系缺乏创新

当前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仍是主流,高校培养专业人才的方案与市场脱节,与实际用人需要脱节。高校提供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还没有真正的融入到整个高校教育体系,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相关课程尚未发挥自身优势与日常教学、专业设置、就业创业等重要部门形成有机融合。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模式没有固定的体系,缺少合理的标准体系和有效的测评体系。

(三)从毕业生择业期望看,与人才市场状况不匹配

一是毕业生择业时往往从个人偏好出发,缺乏对市场实际需求的考虑。大学生就业的薪资期望与用人单位实际待遇之间存在矛盾,大学生对薪资的期望普遍高于用人单位提供的待遇。二是大学生的自我意向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矛盾。毕业生“精英意识”过强,对薪资和职位要求过高,眼高手低,不能胜任理想职位。一部分毕业生宁愿待業,也不愿意“屈就”。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没有随着市场的变化而转变、职业规划欠缺、职业素养不符合需方要求、实践动手能力不足等因素导致在就业市场的双向选择中缺乏创新性与竞争力,知识智力结构水平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四)从就业形势看,市场机制有待优化

一是我国人才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机制还未完全形成,人才市场的主体到位还有相当距离,人才供求、价格、竞争三大机制的作用尚未在人才市场中真正发挥。二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市场机制仍不完善,一些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目前,我国高校的就业工作由教育部门负责管理,户口则由公安部门负责管理,而人才市场又由人事及劳动部门管理。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一些地方还存在“保护主义”,对本地生源的毕业生打开绿灯,对外地生源则附加各种条件予以限制。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建立,服务保障体系还不健全,体制性障碍还未真正消除。

三、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路径探析

(一)强化政府对人才市场的监管机制

要充分发挥市场在毕业生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充分考虑市场配置失灵的负面影响。市场不是万能的,政府要对市场失灵有足够的预测分析和处理手段。社会保障机制建设将是一个长期建设过程。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及现实来看,我们正面临着公共服务供给的双重压力:一方面要承担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改革和当前应对危机的成本;另一方面又要着眼于未来,为中长期发展创造条件,为公共需求的全面增长提供公共服务。

(二)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质

一是强化大学生专业技能。高校要抓好学生的专业素质教育,要与社会需求接轨,提高对市场的灵敏度,通过市场需求带动人才培养环节的革命,适时调整高等教育调控机制。二是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体系,专业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技能培训。三是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其面对挫折与失败具有较强的意志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对事情有积极乐观的心态,正确认识自我,科学定位,不断提高自我完善的能力。四是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树立高尚的职业理想和良好的敬业精神,勇于面对竞争,树立先就业再择业、敢创业的思想,树立到基层、农村去的观念。

(三)优化职业发展规划的指导模式

一是构建合理的组织架构、制度设计,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为学生搭建职场实践模拟平台,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二是构建测评咨询规范和个性化指导体系,发挥高校自身特点,打造独特竞争优势。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具有“专业化”及“实战化”的教师团队,满足学生实践认知的需求。四是高校应挖掘社会资源,深化“校企合作”,以此检验自身培养人才的质量,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的诚信体系

一是加强高校对毕业生的诚信教育力度,树立诚信教育在学校德育中的地位。尊重大学生在诚信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说服”教育,激发他们进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克服就业过程中的诚信障碍。二是加强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力度,实现信息互通与共享。加强高校对就业大学生的诚信监督力度,积极维护市场的诚信度。三是明确大学生就业签约的权利和义务,广推简历在线验证标识。四是加强高校对就业市场企业的监督,明确企业签约的权利和义务,建立评价企业诚信度机制。

(五)加强大学生专业内涵建设

高校应提高技能课程的难度和达标标准,通过学科竞赛和专业素质拓展来巩固和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增加和提高合作性学习的机会与质量,注重有效性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把培养学生“独立的专业技能,独特的思考方式,合作的精神面貌”作为教学主线,贯穿整个大学教育的各个阶段与环节。

综上所述,健全和完善人才市场运行机制,使之更加制度化、人性化,是破解当前人才市场运行困境的主要良策,。同时,要从政府监控方式、学生素质培养、职业教育模式、社会诚信体系等方面对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教育模式进行优化,使得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能适应人才市场的各种需求。

参考文献:

[1]赵永乐.人才市场新论[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5.

[2]袁兴国.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创业指导教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马廷奇.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发育、实践困境与創新路径[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3(09).

[4]夏星.大学生就业市场优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

[5]周东旭,王超鹏.基于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模式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08).

*本文系江苏省教改重点立项课题(课题编号:2013JSJG5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徐州工程学院管理学院,北京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
情景教学法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从美术创作论人才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