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业理
摘要 搭架是火龙果栽培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操作技术环节,但是人们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进行深入研究,认为是外在的辅助支撑设施,其技术含量不高,操作的随意性很大,对火龙果栽培技术推广应用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根据火龙果生长习性,从生产实际出发,系统总结搭架实际经验,首次提出了 “五度” 技术方法理论,对搭架技术原理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丰富和发展了火龙果栽培技术理论,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实现火龙果栽培的标准化、规范化、有机化和稳产丰产的生产目标,有利于促进火龙果栽培搭架技术的深入研究。
关键词 火龙果;搭架;空间定向;“五度”;柱式栽培法
中图分类号 S66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03-00696-01
火龙果为仙人掌科的三角柱属蔓生植物,属典型的热带和亚热带多年生营养保健型水果。在我国随着保护地栽培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实现南果北移,在北亚热带、温带地区利用日光温室栽培火龙果也已获得成功,栽培面积和范围不断扩大,发展前景良好,是一项朝阳产业,因此进一步深化火龙果栽培技术研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1-4]。笔者从2009年开始利用安徽科技学院教学实习基地日光温室,引进火龙果进行栽培试验,并对搭架技术进行了研究。
搭架是火龙果栽培管理过程中的重点环节,但是人们往往从眼前利益出发,过分强调短、平、快,认为搭架只是形式,技术含量不高,操作随意性很大,忽视了搭架技术的科学应用,对火龙果栽培技术推广应用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所以,深入进行搭架应用技术方法研究,有助于实现火龙果栽培的标准化、规范化、有机化,对普及推广火龙果栽培技术、取得优质高产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 搭架的作用原理
搭架就是通过外部材料的辅助支撑作用,引导火龙果茎节“空间定向”生长的技术方法,从而构建茎节向上生长的良好空间立体形态结构,满足火龙果生长的透风通光等环境条件要求,协调群体生长和个体生长的矛盾,实现优质高产的栽培目标。
1.1 支撑作用
火龙果为多年生蔓藤类植物,茎蔓呈三角柱状,无主干,节状式生长,枝条长度可达10 m以上,木质化程度低,无法直立生长,常依托茎节上产生的攀援根(亦称气生根),攀附墙壁、水泥柱、棚架或其他物体向上生长。搭架就是人为创造茎节向上生长的支撑条件,从而满足火龙果植株攀援生长需要。
1.2 诱导气生根生长
搭架使火龙果茎节延着支架攀缘向上和下垂生长,大大增加了立体空间面积,从而诱导茎节产生大量气生根,帮助植株获得大量氧气,增强枝条的光合作用,促进生长,对提高坐果率和果实增大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3 引导枝条下垂生长
火龙果结果部位与枝条长度相关联,结果枝条长度一般大于1.5 m,中上部的枝条、枝条顶端和下垂枝最容易结果,因此枝条的长度、数量和良好的空间构型是取得高产的基础,通过搭架引导枝条下垂生长,有利于延长枝条的长度,为多结果打下基础。
1.4 有利于整形修剪
火龙果一年四季均可生長,春秋两季极为旺盛,刺座具有很强的萌芽能力,并萌发出许多杂乱无序的分枝,通过搭架构建良好的立体空间结构有助于对植株进行修剪,平衡树势,合理分布结果枝和营养枝,从而实现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相协调。
1.5 方便日常管理
搭架使火龙果整个栽培区域合理布局,茎节有序生长,群体和个体关系协调,密度合理,给施肥、浇水、喷药、人工授粉、采摘等日常管理提供了方便。
2 搭架的“五度”技术方法
在准备栽培火龙果之前,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工作,就是筹划并解决好搭架问题,规划并设计好图纸,准备好充足的材料,作到心中有形,有章可循。搭架支撑材料和火龙果植株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类似于木本果树的主干),成“柱状、排状”形态,所以人们在谈到火龙果栽培时并不是单指单内,导致许多优良地方糯玉米种质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③关于糯玉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遗传多样性及自交系的选育方面,而对其实际的应用性研究较少,有待加强储藏、保鲜方面的研究。
针对目前糯玉米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在以后的研究方向及方法上,应当注意以下3个方面:①系统评价我国糯玉米种质,加快培育优质糯玉米品种,加强糯玉米杂交优势利用研究;②加强不同经度、纬度、地域、南北引种试验,扩大糯玉米种质基础,满足全方位、多层次的不同消费及工业生产需求;③加强现代分子技术在糯玉米种质资源利用方面的研究,利用分子标记等方法研究糯玉米遗传多样性,并实现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参考文献
[1]
李玉军,刘婷婷,张泽志. 糯玉米起源、研究及发展概况[J]. 耕作与栽培,2010(3):52-53.
[2] 马毅,霍建中,冯留锁,等. 鲜食糯玉米研究现状及高产栽培技术[J]. 种业导刊,2008(10):29.
[3] 傅同良. 33个糯玉米白交系遗传主成分和距离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1995,28(5):46-53.
[4] 张建华,米艳华,张金渝,等. 云南糯玉米资源的多样性及其利用[J]. 西南农业学报,2004,17(6):712-716.
[5] 时成俏,王兵伟. 鲜食糯玉米主要数量性状对鲜穗产量的作用及效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6):2282-2284.
[6] 李永洪,谢戎,唐春,等. 糯玉米主要穗部性状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2008,21(4):929-534.
[7] 赵佃英,李寅书,胡婷婷,等. 鲜食糯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相关及通径分析[J]. 吉林农业科学,2011,36(1):4-7.
[8] 廖原,金姣,李泉. 糯玉米漫谈[J]. 云南农业,2010(2):41.
[9] 王慧,郑洪建,卢有林,等. 糯玉米种质资源的果穗性状和淀粉品质特性多样性分析[J]. 上海农业学报,2013,29(3):59-62.
[10] 周波,胡学安. 郑黄糯2号糯玉米不同密度产量及品质效应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0):132-136.
[11] 陆大雷,陆卫平. 基肥配比和拔节期追氮对糯玉米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J]. 作物学报,2008,34(7):1253-1258.
[12] 陆大雷,郭换粉,董策,等. 鲜食期和成熟期糯玉米粉理化特性的差异[J]. 作物学报,2010, 36(12):2170-2178.
[13] 陆大雷,郭换粉,陆卫平. 播期、品种和拔节期追氮量对糯玉米淀粉粒分布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2011,44(2):263-270.
[14] 陆大雷,闫发宝,陆卫平. 糯玉米灌浆结实期子粒淀粉理化特性变化[J]. 中国农业科学,2011,44(23):4793-4800.
[15] 陆大雷,孙旭利,王鑫. 灌浆结实期水分胁迫对糯玉米粉理化特性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2013,46(5):909-916.
[16] 陆大雷,孙旭利,王鑫. 基肥配比和拔节期追氮对鲜食糯玉米子粒物性的影响[J]. 作物学报,2013, 39(3):557-562.
[17] 陆大雷,王鑫,孙旭利. 基肥配施和拔节期追氮对糯玉米粉糊化特性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2013,46(5):909-916.
[18] 王鹏文,杨扬. 两个鲜食糯玉米品种子粒灌浆特性的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0):9427-9429.
[19] 温大兴,王鹏文,辛德财. 普通玉米与糯玉米子粒灌浆特性比较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0):9430-9432.
[20] 陈雅芳,王金龙,吴锡冬. 不同施氮水平下糯玉米杂交种及亲本光合特性的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33):44-48.
[21] 谭军利,康跃虎,窦超银. 干旱区盐碱地覆膜滴灌不同年限对糯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2013,46(23):4957-4967.
[22] 田孟良, 黄玉碧, 刘永建,等. SSR 标记揭示的云南省、贵州省糯玉米与普通玉米种质资源的遗传差异[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3,21(3):213-216.
[23] 蒋思霞,倪正斌,印志同,等. 糯玉米自交系遗传多样性及其产量、农艺性状与SSR分子标记的关联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6):3212-3217,3283.
[24] 吳渝生,郑用琏,孙荣,等. 基于SSR标记的云南糯玉米、爆裂玉米地方种质遗传多样性研究[J]. 作物学报,2004,30(1):36-42.
[25] 雍洪军 ,张世煌 ,张德贵,等. 利用SSR荧光标记分析90个糯玉米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J]. 玉米科学,2009,17(1):6-12.
[26] 胡萍,刘涛,郑晓锋,等. 贵州糯玉米地方品种的SSR遗传多样性分析[J]. 贵州农业科学,2012,40(5):1-5.
[27] 吴斌,李建,柯洁,等. 西双版纳糯玉米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J]. 玉米科学,2013,21(2):17-23.
[28] 王兵伟,覃永嫒,覃嘉明,等. SRAP分子标记分析广西糯玉米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J]. 南方农业学报,2013,44(1):12-16.
[29] 许崇香,李长久.糯质玉米的研究进展[J].玉米科学,1995,3(3):16-18.
[30] 张学舜,田守芳,刘经纬,等.普通玉米育种题的研讨[J].玉米科学,2001,9(3):42-44.
[31] NELSON O E, RINES H W.The enzymatic deficiency in the Waxy mutation of maize[J].Biochem Biophys Res Comm,1962(9):297-300.
[32] 田孟良,黄玉碧,谭功燮,等. 西南糯玉米地方品种waxy基因序列多态性分析[J]. 作物学报,2008,34(5):729-736.
[33] 姚坚强,鲍坚东,朱金庆,等. 中国糯玉米WI基因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J]. 作物学报,2013,39(1):43-49.
[34] 潘伟明,曾慕衡.鲜食型糯玉米果穗性状配合力及遗传效应研究[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3):32-36.
[35] 陆芳芳,陆卫平,刘萍,等. 糯玉米淀粉RVA黏度的杂种优势分析[J]. 作物学报,2006,32(4):503-508.
[36] 王兵伟,黄安霞,覃永嫒,等. 20个糯玉米自交系几个主要性状的配合力分析[J]. 西南农业学报,2012,25(1):22-27.
[37] 梁庆平,杨婵. 鲜食糯玉米主要性状杂种优势分析[J]. 湖北农业科学,2013,52 (9):2002-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