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思特
中图分类号:J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3-073-02
朋友,你到过被誉为音乐之岛、钢琴之乡的鼓浪屿吗?请想象一下,当落日送走了一拨拨游客,鼓浪屿恢复了宁静,你漫步在幽幽的小道上,欣赏着鼓浪屿美丽的夜景。这时,从一座古老的别墅,传出了悠扬的琴声,你寻声而去,眼光越过花丛锦簇的庭院,透过开启的落地窗,你看到一位年轻的姑娘正陶醉在自己的琴声中,她灵活的十指在三角钢琴的黑白键上挥洒她的热情,诉说她的梦想。在钢琴旁临窗的长沙发上,坐着一位慈祥的长者,一对可爱的男女孩依偎在老人两旁,爷孙仨一起静静地享受音乐带来的无限遐想。大厅的另一侧,坐着几位怀抱着他们心爱乐器的琴手,他们又将演奏什么呢?你心中充满期待,真想加入这快乐的音乐大家庭。这时,只见这音乐之家的每一位成员都向你伸出双手,热情地欢迎你到他们家做客,你不禁自问:“ 这是梦吗?”不,这不是梦,这是鼓浪屿家庭音乐会在鼓浪屿音乐厅演出的实情、实景,来吧,朋友,你正受到邀请!
鼓浪屿家庭音乐会源于何时?她又是如何走进音乐厅?让我们一起做个回顾。
十九世纪中叶,基督教传到了鼓浪屿,同时也带来了风琴、钢琴、小提琴等西洋乐器,圣乐和西方古典音乐在鼓浪屿传播开来,以琴会友的聚会形式成了鼓浪屿特有的风气与时尚,并流传至今。可以说鼓浪屿的近代文明与音乐息息相关,而家庭音乐会更是鼓浪屿音乐文化绽放出的一朵奇葩。改革开放以来,沉寂了一段时期的鼓浪屿家庭音乐会又焕发出勃勃生机,在厦门市申报文明城市、旅游城市的过程中,在接待国内外政要、使团、嘉宾的任务中,鼓浪屿的家庭音乐会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国内外多家主流媒体对具有浓郁鼓浪屿特色的家庭音乐会都时有报道。
2009年,上海举办主题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会,在系列城市馆中,厦门馆被选上率先亮相,而鼓浪屿家庭音乐会就在这首场展示中登台。美妙的音乐,温馨的气氛,令国内外观众由衷发出感慨:“家庭有音乐,生活更美好!”
厦门市政府一向重视文化建设,市领导倡议推广鼓浪屿家庭音乐会。为增加受众、扩大影响,鼓浪屿管委会有关领导提出了创意的设想:让鼓浪屿家庭音乐会走进音乐厅,并成为常态。而如何让这设想变成现实,任务就落在鼓浪屿音乐人的身上。
本着对鼓浪屿、对音乐的热爱,对社会、对听众的负责,鼓浪屿有关领导和音乐会策划者对该特色音乐会做出了明确的主题定位:爱音乐,爱生活、爱鼓浪屿。而其艺术功能的定位是 :用音乐和语言讲述鼓浪屿,传播爱与和谐,让音乐美化生活、净化心灵。
有了定位就有了方向,鼓浪屿音乐人开始了艺术创作。
传统的鼓浪屿家庭音乐会是以琴、以歌会友的家庭式聚会,轻松、随意、自娱自乐是其主要特点。而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鼓浪屿家庭音乐会要成为一个艺术作品走进音乐厅。
顾名思义,鼓浪屿家庭音乐会由鼓浪屿、家、音乐、聚会四个要素组成,任一要素都不可或缺,该特色音乐会欲取得成功有赖于这四个要素的完美组合。如何让来宾在一场音乐会中欣赏到鼓浪屿的美景、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品味到音乐的美妙、体验到聚会的愉快,这就是创作者不懈努力的方向。
现在就请你和我一起到现场体验去吧!
一走进音乐厅,映入你眼帘的是一个典雅的“居家大客厅”,一架三角钢琴位于厅中,突显钢琴之岛本色。透过客厅的“两扇窗”,你分别看到,远处,夜幕中的日光岩——鼓浪屿的代表性景观,在灯光的映照和绿树的衬托下,比白天增添了几分妖娆妩媚;更远处,鼓浪屿的标志性建筑八卦楼,在射灯的烘托中,那红色的穹顶宛如一轮明月,悬挂在鼓浪屿的夜空。眼前的这一切,让你直觀地感受到,你到了鼓浪屿,你进入了一个音乐之家。这家主人们的亲切微笑和热情招呼,让你感到宾至如归,你坐了下来,静候音乐会的开始。接下来你看到的就是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紧接着开场的那一幕,让我们再挑选几幕呈献给你们。
陶醉在音乐中的年轻的姑娘弹完一曲,掌声四起,她谢谢大家的热情,接着娓娓道来:“常有人问我,在鼓浪屿生活,最让我迷念的是什么?我会回答,是在那宁静的夜晚,漫步在海边或是熟悉的小路上,不远处飘来一串琴声或是哪户人家的欢声笑语,我不禁停下脚步,深吸一口带着花草香味的清新空气,一点一滴都充满爱意。或许舒伯特的《小夜曲》最能表达出那份意境吧。”话音刚落,坐在客厅另一侧的一对男女青年会意地相视而笑,怀抱着小提琴来到钢琴旁,他们一前一后,一坐一立,在钢琴的伴奏中拉起了小夜曲。迷人的乐声在大厅里回荡,穿过薄纱,飘出“窗外”,那浪漫飘逸的旋律与美丽的“夜景”融合,你的心绪不由自主地与之共鸣。
琴声拨动了大家的心弦,更勾起八旬老人的甜蜜回忆,曲终,余音尚在缭绕,老人就激动地站起来与大家分享他那过去的好时光。他说他是鼓浪屿的原住民,听着、哼着这些熟悉的旋律长大、变老。他们和他们的前辈小时候就读于鼓浪屿的教会学校“英华”或“毓德”,通过古典音乐他们接触了西方文明,通过圣乐传播博爱的精神。当年,同学、亲友聚在一起时,不是谈论东家长,西家短,而是交流文学、弹琴、唱歌。那时,音乐不是竞争的工具,而是爱的纽带。老人家语重心长的一席话,让来宾了解到独具特色的鼓浪屿近代文明,更引起大家心灵深处的思考。接着,老人手拉着两个小孩,欲为大家献唱一首歌,这时,他看到了坐在台下来宾席的一位熟人,老人高兴地说:“今晚,我的老朋友也来了,来吧,让我们一起唱《爱的真谛》。”来宾们一阵哗动,他们当中谁被邀请了?只见一位中年男子面带微笑从座位上站起,在大家的笑声和掌声中走上台。此刻,台上和台下,主人和宾客,没有了距离。老、中、少,年龄跨度达七十岁的几代人,手牵着手,唱同一首歌。老人的歌声浑厚,充满激情,孩子们的声音清脆嘹亮,赤诚天真,歌声和琴声浑为一体,传递爱的真谛。此情、此景,如何能不让你感动?来宾们在欣赏歌声的同时,欣慰地看到鼓浪屿的文明在传承!
为了让来宾们体验到参与的快乐,音乐会期间,主人常常亲切地邀请来宾:“你们有什么拿手的曲目吗?欢迎加入我们的演出。”每次总有小朋友、大朋友踊跃加入,为大家带来惊喜。有一次,一位年仅四岁的小女童,听到邀请,立马从爸爸的怀里挣脱,抱着特制的迷你小提琴,蹭蹭地跑上台,稚嫩的声音可响了:“我要和妈妈一起拉《两只老虎》。”哦,原来妈妈在台上!顿时,台上、台下一片欢腾,宾主一起击掌打拍,为母女俩合作《两只老虎》加油喝彩。
来到鼓浪屿,白天,游客们观赏绮丽的海岛风光,在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的楼群中穿行,流连忘返。晚上,他们走进音乐厅,享受鼓浪屿音乐人为他们献上的音乐会。为体现鼓浪屿多元的建筑文化和音乐文化的融合,音乐会的策划者精心挑选演奏曲目和演奏乐器,让来宾在音乐思维和想象中再次徜徉在鼓浪屿的林荫小道上。一曲《圣母颂》让哥特式的“天主堂”在游客们的脑海里再现;庄严辉煌的《哈利路亚》似乎把大家带到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协和堂”和希腊拜占庭风格的“三一堂”;听着小提琴与钢琴协奏的中国乐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或中国乐器古筝与西洋乐器小提琴合作演绎的《渔舟唱晚》,让你仿佛又步入了中西合璧的建筑群“海天堂构”和“黄荣远堂”; ……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在鼓浪屿,家庭音乐会让这经典“定义”再次得到完美的诠释。
……, ……
鼓浪屿家庭音乐会在音乐厅已上演了十几场,留下令人难忘的一幕幕。来宾们经常感叹地问:“这种形式的音乐会怎么如此温馨,如此感人?”答案就在音乐会开场时“主人”的致辞中。在对来宾表示欢迎后,“主人”总是真诚地告诉大家:“ 这里没有华丽的舞台,绚烂的灯光,也没有耀眼的明星,劲爆的歌舞,我们拥有的是一颗颗对鼓浪屿、对音乐挚爱的心!”鼓浪屿家庭音乐会每一场都有其各自的特色,不同的参演人员,不同的曲目,不同的乐器,不同的表演形式,不同的串词,不同的舞台布置….., 从形式到内容不断变化,让新老观众耳目一新。然而,万变不离其“宗”,每一场音乐会,从策划到演出,都围绕着“爱音乐,爱生活,爱鼓浪屿”的主题,每一场音乐会都流淌着“爱”的主旋律。
爱能创造奇迹!平凡的鼓浪屿音乐人用“爱”营造音乐之家的温馨,它包裹着你,温暖着你,让你感受难能可贵的恬静时光。“爱”赋予鼓浪屿家庭音乐会不平凡的意义。
爱的付出得到了愛的回应。每次音乐会结束,总有一些来宾还意犹未尽,或舍不得离去,或前来与音乐大家庭的成员交流、沟通。
曾有一位来宾激动地到后台表示她的感谢,她说她是心理咨询师,工作的特质让她经常被动接受一些“负能量”,她就是想通过这次旅游为自己充充电,输入“正能量”,再去帮助他人,没想到,这场音乐会竟然让她放飞心情,重新得力!
来宾们有的感谢演奏者为听众讲解他们较不熟悉的曲目,让曲虽高却和不寡;有的感谢策划者独具匠心地把发生在岛上的历史小故事与经典乐曲天衣无缝地融合,让他们加深对鼓浪屿的了解和热爱;很多来宾为能免费欣赏到一场美好的音乐会对鼓浪屿表示感谢。还有一些来宾留下他们的感言和寄语,最让音乐会的策划者和参与者欣慰的莫过于一位来宾的肺腑之言:“匆忙的脚步在这里得以停歇,浮躁的心态在这里回归平静。”
二十世纪最杰出的音乐家,最受尊敬的人道主义者梅纽因在他的著作《人类的音乐》一书中一再强调艺术家的良知与责任,他写道,当音乐担负起其社会责任时,“它便汲取人类活动中最善良美好的东西,并极具治疗作用,能和谐灵与肉、理性与感性的关系,并使身心合一。”鼓浪屿家庭音乐会的公益演出,充满人文关怀,再次验证这位大师的精辟话语。
鼓浪屿音乐人将一如既往,在政府的支持下,在大家的爱护中,本着对音乐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用心浇灌鼓浪屿家庭音乐会这朵奇葩,让她永远盛开!